大美青州-驼山石窟
青州城南有两座山,一曰“云门山”,一曰“驼山”。两山皆不高,其貌也不扬,却都因凿有精美的佛教造像而名传遐迩。本篇介绍驼山石窟。
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达7米,最小者不足10余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造像题材,按其形象和铭文的记载,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几类:一是西方三圣像;二是释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观世音菩萨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养人像,是出钱造像的人为自己或为其亲人刻出的供养像。
“驼山”二字,系明成化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的山西乐平(今昔阳)人乔宇所题。
驼山石窟入口
------第一窟------
第一窟为方形平顶窟,三壁造像,正壁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另有二菩萨、二力士分列于左右侧壁近门处。侧壁另凿有小佛龛若干。造像为武周长安年间作品,正值武则天晚年。这位女皇帝借助新兴的山东贵族打压了李唐的关陇贵族,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又在宗教上宣传自己乃弥勒下凡,为苍生拯救来世,而获得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因此佛祖形象也呈女性化,以迎合皇帝的口味,此时的宗教为政治服务的倾向明显。第一窟主尊结跏趺坐,手持禅定印,高肉髻,面容系女性,面带微笑,如慈母下凡。其身披袒右臂袈裟,颈佩连珠花瓣项饰,右臂佩戴宝相花臂钏,轻薄的僧袍勾勒出优美的身体曲线,胸部也微微隆起略显丰满。迦叶、阿难二弟子分列左右。窟左右侧有 4个小龛,造像间有3处题记,一为长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贞“谨施净财于驼山寺敬造石佛像”;一为长安二年任玄览造观音像;一为长安三年李怀膺造像。这些题记提供了第一窟开凿的准确年代。
------第二窟------
第二窟为中型窟,隋代造像,正面刻一佛二胁侍菩萨,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养人像。阿弥陀佛结跏跌坐,螺形发髻,面相圆润,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绘出田相衣纹,手施无畏与愿印。两胁侍菩萨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带微笑,冠带长长的垂至肩部,颈部戴连珠状的项链,帔帛下垂于胸腹间,然后上卷至肘部,身前极细致的璎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长裙曳地,正中有宽博的裙带垂下。这样的衣纹和图案,为隋代菩萨造像装饰的一般特征。三尊主像均曾施彩绘,虽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色彩仍依稀可见,尤其主尊阿弥陀佛袈裟上红色“田”字格涂成的“福田衣”十分清晰,矿物质颜料附着力强、经久耐蚀的特性显而易见。此窟东壁有一供养人像,着翻领,窄袖的大衣,无开胯,腰间有扣,扣下束带,带上刻连珠形图案,足着尖头皮靴。此为一胡人形象。说明当时青州一带有胡人在此活动。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手执兵器,怒目圆睁,极富威慑色彩。
------第三窟------
第三窟是驼山石窟造像中体量最大者,尖拱形顶。主像亦为一佛二菩萨,主尊阿弥陀佛高逾六米,是山东省现存最大的佛像。结跏趺坐,面相圆润,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细长,双目微闭,目光下敛,带有沉思的神情,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上有红色彩绘。手施无畏与愿印。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环壁亦雕凿千佛。二菩萨头戴高冠,冠带下垂,面目清秀,颈佩如意状项圈,长裙拽地,璎珞较为简单。千佛像由小龛组成,每龛1~3尊,龛旁有造像人题名。造像雕刻刀法为平刀直切式,具有极浓的北朝风格。坛基上有 6处题名,其中在坛基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题记。证明该窟的开凿时间为北周末年。据《隋书》卷47《韦世康传》记载:“世康从父弟操,字元节,刚简有风概,任周致位上开府光州刺史。高祖为丞相,以平尉迟迥功,进位柱国,封平桑郡公,历青荆二州总管,卒谥曰静”。由此可知,这个大像的开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迟迥功而被晋升为柱国,封为平桑公,做青、荆二州总管的韦操。
------第四窟------
第四窟也为一近似方形窟,规模中等,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均损坏严重。主尊头部残缺,善跏趺坐亦称倚坐,手施无畏与愿印,造型为弥勒佛所专有。造像表面风化严重。菩萨像已无法看出究竟着什么样的宝冠,仅可看到宝冠飘下的宝缯。由肩部垂下的披帛,上卷至肘部,衬托着雕刻精美的璎珞。璎珞在胸前联结于一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垂至上腿部。下裙已不像二、三窟菩萨那样宽博。这样的风格,虽然仍具有隋朝菩萨的许多特点,但胸前兽头形的环饰和没有下垂的裙带,以及腰部稍有曲线的样子,又具有了初唐菩萨的某些特点。正壁凿若干小龛,左右侧壁凿千佛。从布局模式到造像风格,皆为唐代特征。在内壁上还有一尊人物,坐于佛龛之内,身体倾斜,似在与人讲经或倾听。这一小小形象,却与唐代维摩诘说法类似,也是诗人王维最为崇敬并以之自诩的佛教人物。
------摩崖造像------
驼山石窟唯一一处摩崖造像,唐代,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 。
------第五窟------
第五窟位于上山路边,规模最小,刻一佛二胁侍菩萨像,主尊结跏趺坐,面庞呈椭圆型,五官残缺,后有圆型头光。内饰莲花。主尊内着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带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衣纹比较简洁流畅。两胁侍菩萨面部残缺,头戴高冠,宝缯飘然下垂,颈饰项圈;身材修长而富有曲线变化;其服饰华丽,身着披帛,长裙曳地,外饰精美的璎珞。此窟虽没有准确纪年,但从造像风格和雕刻手法来看,与龙兴寺遗址出土的隋代造像极为相似,故应为隋代的遗物。值得一提的是,隋朝在我国历史上仅仅存在38年,虽然隋文帝大力提倡佛教,但因时间太短而单独开凿的石窟数量极少。而驼山石窟中,隋朝造像占了一大部分,而且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这充分说明,隋朝时期,佛教在青州地区是极为兴盛的。
天桥
天泉
三清殿
东天门
在驼山俯瞰龙兴寺
远观驼山
以上内容由楠山居主侯楠山拍摄整理,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