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沁水注》里的晋城

《水经.沁水注》里的晋城

○沁水

△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

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沁水,即今沁河

羊头山(谒戾山),此处沁水所出之上党涅县谒戾山当指谒戾山之南麓(约今沁源、沁县、平遥以棋盘山为主峰的山岭)。【备注:谒戾之山北麓为今鹿台山。按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鹿台山即谒戾之山北麓也,盘回于武乡、沁源、平遥、祁县之境,西尽汾川】

△南过谷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

谷远县,王莽之谷近也。沁水又南,迳陭氏县故城东,刘聪以詹事鲁繇为冀州,治此也。

谷远县故城,按《嘉庆重修一统志》沁州:谷远故城在沁源南门外。今沁河镇南,沁水西岸有规模较大的王家元夏商周遗址(山西文物局,2006),抑或与谷远故城相关。

陭氏县故城,《太平寰宇记》“汉陭氏县,在今县(即冀氏县)北三五里,陭氏故城是也。”按此推析今冀氏镇北三五里处,沁河西岸有寺圪垯岭汉遗。(山西文物局,2006)疑即汉陭氏县故城之孒遗。

沁水又南,历陭氏关,又南与骉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西南流注于沁。

陭氏关,谢鸿喜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陭氏关约在今冀氏城东南15里之卫寨村。(谢鸿喜,1990)

巨峻山,《嘉庆重修一统志》泽州府:   巨峻山在沁水县东北一百里,一名宇峻山,接潞安府长子县界。

骉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林村河,县东八十里,水出熊耳山,案山东连巨骏山,当是《水经注》之骉骉水。(【骉(音biāo),本意是众马奔腾的样子】

沁水又南,与秦川水合。水出巨峻山东,带引众溪,积以成川。又西南,迳端氏县故城东,昔韩、赵、魏分晋,迁晋君于端氏县,即此是也。其水南流入于沁水。

秦川水,《嘉庆重修一统志》泽州府:秦川水在沁水县东北,一名秦河,源出潞安府长子县界,西南流入县界合沁水。按此今秦川水即今沁水县固县河。

端氏县故城,学界多认为即今古端氏聚遗址,位于沁水县郑庄镇河头村西城自然村。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迁晋君于端氏聚,即今西城村。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山西文物局,2006

△又南过阳阿县东。

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魏土地记》曰:建兴郡治阳阿县,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与濩泽水合,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东迳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应劭曰:泽在县西北。又东迳濩泽县故城南,盖以泽氏县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以濩泽者也。其水际城东注,又东合清渊水,水出其城北,东南迳城东,又南入于泽水。泽水又东,得阳泉水口,水出鹿台山。山上有水,渊而不流。其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卞为侯国,水历嶕峣山东,下与黑岭水合。水出西北黑岭下,即开隥也。其水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注濩泽水,又东南,有上涧水注之,水导源西北辅山,东迳铜于崖南,历析城山北,山在濩泽南,《禹贡》所谓砥柱析城至于王屋也。山甚高峻,上平垣,下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数十步外多细竹。其水自山阴东入濩泽水。濩泽水又东南,注于沁水。沁水又东南,阳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阳阿川,南流迳建兴郡西。又东南流,迳午壁亭东,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涧八丈,环涛谷转。西南流,入于沁水。又南,五十馀里,沿流上下,步径裁通,小竹细笋,被于山渚,蒙笼茂密,奇为翳薈也。

阳阿县,谢鸿喜认为北魏时建兴郡治阳阿县在晋城市西北大阳镇。此说亦与“《魏土地记》:郡西四十里有沁水南流”大致吻合。而郦道元注文中所说的“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亦是指位于今晋城市大阳镇的北魏阳阿县。(备注:此处注文有误,准确地说应是“沁水南迳阳阿县西”,因为郦注中的故城通常指汉代故城而非郦道元当时。)

经文“又南过阳阿县东”之汉阳阿县故城(即后文所述的阳陵城),按经文所述方位结合考古资料初步推析即今阳城县阳凌村东东周遗址。(山西文物局,2006)

两处阳阿县显然是不同地望,但此处却将其混为一谈。故此出现了注文“沁水南迳阳阿县故城西”与经文“又南过阳阿县东”的自相矛盾;盖系后世传抄乱串所致。(因其后注文郦道元明确指出“(阳泉)水东迳阳陵城南,即阳阿县之故城也”;以此推论多半系后世辗转传抄所致的纰漏)

濩泽水,今护泽河。

白涧岭,今阳城县白涧村一带之山岭。

濩泽县故城,即今阳城县固隆乡泽城村北濩泽县故城遗址。(山西文物局,2006)

清渊水,今清池水;据说唐代因避讳高祖李渊而改称清池水。按《泽州府志》阳城县:台底村北清池村有池水,当因唐讳渊为池。

阳泉水,今芦苇河。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阳阿水今称芦河。

鹿台山,今鹿台山。《太平寰宇记》沁水县:鹿台山在县南三十里。鹿台山是沁水名山,最早见载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其山多白玉,其下多白银。鹿台积雪,系沁水十景之一。因鹿台山巅积雪春夏不融,风光奇异,故名鹿台积雪。

嶕(jiāo)峣(yáo)山,按注文所述方位结合地形图推析,约今阳城县寿圣寺北一带之高峻山岭。(嶕峣:峻峭、高耸

黑岭水,谢鸿喜认为即今梅河与杏河。杏河与梅河河流交汇与战国时白起屯军的马邑村,至汉端氏县所在之西城村汇入沁河(此段河谷为河东通往上党的最主要通道),而非注文所述的入泽水。(谢鸿喜,1990)

北乡亭,按注文“其水(吕家河)东南流迳北乡亭下,又东南,迳阳陵城,东南注阳泉水”则北乡亭当在阳陵城北一带,但因相关文普资料的匮缺,北乡亭地望待考。

上涧水,今临涧水。光绪《山西通志.山川考》:南河水源出沁水县白华岭,东流入县境之临涧里,临涧水即《水经注》之上涧水。

析城,今阳城县西南50里之析城山。

王屋山,今阳城县、垣曲县、济源市交界之王屋山。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王屋山便指此山。

王屋雪韵
王屋飞霞
精神的丰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