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抗金保宋,后被御史弹劾问罪,宋高宗:御史胡说,罢官赶走!

淳熙元年(1174),被称为“宋朝最高的宰相”,的主战派大臣虞允文病故。曾为岳飞平反,立志北伐金国的宋孝宗,此时还在愤恨虞允文不听他的命令,导致北伐功亏一篑,不愿给他加谥号,直到三年后才明白虞允文的良苦用心。而苟且偷安对金求和的宋高宗赵构,却对虞允文评价非常高,称他是自己的裴度(裴度是唐朝宰相,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一味求和的赵构为何对这位主战派将领大加赏识呢!这还要从虞允文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书生,指挥的那场神奇的采石之战说起。

虞允文(1110—1174 年),字彬父,一作彬甫,南宋名臣,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宋史》评价虞允文:“允文姿雄伟,长六尺四寸,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据考,宋朝一尺约等于31.68 厘米,虞允文身高为 2.0275 米,史称“宋朝最高的宰相”。

宋朝最高的宰相,不仅是身材高,能力也高。秦桧倒台后,虞允文等主战派才得以进入朝堂议政。宋高宗赵构杀害岳飞,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沉醉于和平的迷梦中,甚至下诏禁妄议边事,不许臣民挑拨宋金“友好”关系。

而在金国那边却是磨刀霍霍,金国女真贵族上层发生内讧,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杀死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完颜亮积极准备兴兵伐宋。他将京都从上京迁到燕京,并且派兵修整汴京,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待机而动。

消息传到临安,主战派大臣则纷纷上书高宗,请求整顿兵甲,积极备战,抗金杀敌。高宗不信金人会兴兵来犯,斥主战派大臣造谣生事,于此同时派出刺探金国动向的使者,也信口胡说金人态度恭敬友好,未见丝毫发动战争的迹象。

(1160),虞允文出使金国。亲眼看到金军正在造船运粮、加紧备战时,他意识到自己担忧许久的危机似乎将要爆发。虞允文归来后,将自己在金国发所见所闻立即如实上奏高宗,强调危机就在眼前,务须早做准备,加强防御,刻不容缓。

一年后,宋金再度开战。不可一世的完颜亮统率大军南下,声称“多则百日,少则一月”灭亡南宋。赵构再次想到了逃跑,但被大臣们劝阻了下来,只好硬着头皮御驾亲征。他命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到建康(今南京)督视江淮军事,又给他安排了个助手,正是虞允文。

赵构并非没有识人之能,他知道叶义问是个庸才,而虞允文是个人才,还说:“儒臣不应该上前线,但是卿洞达军事,请你勉为朕行。”虞允文只说了六个字:“臣敢不尽死力!”

此时,在采石作战的淮西主将王权已被金兵吓破了胆,临阵脱逃,获罪免职,由将领李显忠接管淮西军马。叶义问也不敢冒险上前线劳军,就派虞允文奔赴采石慰劳前线将士。

虞允文飞马赶到采石,王权早已逃之夭夭,接替王权的新任主将李显忠尚在赴任途中。他登高远眺,见江北岸的金兵已筑高台,旌旗蔽空,几十万大军连营三十余里,大有黑云压城之势。而江南岸的宋军才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而士气更是实在让人绝望,金兵虎视眈眈,而宋军无人指挥,仗都还没打,人倒跑了不少。将士们军心涣散,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地坐在道路旁,上上下下惶惧异常。

怎么办?坐等李显忠前来就任,黄花菜都凉了。但他一个奉命前往前线劳军的文官又如何号令三军?倘若朝廷怪罪下来怎么办?虞允文顾不了那么多,当机立断,决定集合部队,并亲自统领这支军队作战。一个随行官员劝虞允文说:“您受命劳军,又不受命督战。别人把事情搞砸了,您何必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呢?”虞允文反驳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

虞允文双手高擎符节,发表了激情四溢的讲话:“我奉朝廷之命前来劳军。朝廷养兵 30 年,我等浴血奋战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依凭长江天险,打退金兵进攻,是我们的唯一生路,我们的父老亲人的唯一生路,我们国家百姓的唯一生路!后退半步,即无死所!皇上的圣旨和颁奖命令都在这里,勇士们,就等你们杀敌立功,论功行赏!”一番话点燃起将士们杀敌报国的激情,鼓起了他们扑向死神的勇气和力量。

虞允文深知敌众我寡,决定针对金兵不习水战的特点,以水师为主力沿江布阵,将战船分为五队,一队在江中,两队停泊在东西两侧岸边,另外两队藏于山后小港间,在南岸又部署强弩作为支援。

这一日,虞允文指挥的宋军“歼敌四千余人、万户二人,俘生女真五百人、千户五人”。完颜亮恼羞成怒,将金兵“不死于江者悉敲杀之”。虞允文料定金军明日必会再来,决定一鼓作气,连夜派船队封锁金军船队唯一入江口杨林渡口,截断金军归路。次日,虞允文再挫金军,烧毁金军全部战船300余艘。两军战场形势逆转,完颜亮不得不撤出采石一带。

完颜亮这边跟南宋刚得正火,后院又起火了。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即位称帝,完颜亮的帝位被人夺了,又连吃败仗更加狂躁不已,索性孤注一掷,下了死命令:凡士兵逃亡者砍其将领的脑袋,将领逃亡的砍主将的脑袋;3日内全军渡过长江,畏缩不前者全部处死。金军内部矛盾迅速激化起来,兵马都统领耶律元宜乘机发动叛乱,与完颜亮近卫将士共谋将完颜亮缢杀。一场持续两个月的战争就此逐渐平息。

虞允文在军情紧急主将缺位的情况下,自任统帅,指挥三军以少胜多,大破金主完颜亮,创造了采石大捷奇迹,堪称千古军事神话。此战拯救了南宋,一旦采石失守,长江防线崩溃,金军长驱直入江南,后果不堪设想。

就连苟且偷安的宋高宗赵构多年后也对虞允文心存感激,赞叹其是自己的裴度(唐朝宰相)。对于敢说虞允文坏话的人,直接当头棒喝。

一次,御史萧之敏为某事弹劾时任宰相的虞允文,虞允文特作一份深刻的检讨书上交给孝宗皇帝,然后停止履行自己的职责,听候皇上处理。孝宗一时拿不定主意,遂去拜见已是太上皇的高宗赵构。高宗十分平静地说:“采石大捷时,萧之敏在哪里?不要听从他的意见,将萧之敏罢官赶走。”

孝宗得了太上皇的旨意,先是以妄奏之罪罢黜了萧之敏,然后在一把折扇上亲题御诗赐给虞允文,以示宠眷和信任,慰留他继续为国效力。虞允文立刻上书谢恩,接着明确表示萧之敏是个品行端正的君子,他的弹劾行为是其职责所在,请求皇上将其召回宫中以广开言路。虞允文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让孝宗深为感动,命人将此事记载在《时政记》里,以旌表贤臣,遗泽后世。

宋孝宗即位后虽有出兵北伐金国、报仇雪恨之心。但却面临着打又打不过、放弃收复故土又不甘心的尴尬境地。1163年,张浚隆兴北伐失败后,只能继续屈辱求和,割去大片土地,与金国达成和议,史称“隆兴和议”。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主战派将领张浚病逝。1167年,抗金名将吴磷又病逝了,抗金的老将只剩下虞允文一人。孝宗便起用他到枢密院参预军务,1169年又任命为宰相。

孝宗与虞允文相约:“丙午之耻(靖康之耻),当与圣相共雪之。”乾道八年(1172)送虞允文前往四川整军备战时,宋孝宗特别赐给虞允文以家庙的祭器,以示宠遇。

虞允文上任后,按孝宗指示,在各地修建城防,作抗战的准备。虞允文在大修城防的同时,在民间募人耕作,囤积军粮,赈济数十万流民;在军中裁汰老弱,精简军费,惩治贪污之风;他选拔良将,还整顿川陕马政。这些举措全是为了“植根本,固富强,待时而动”,正是吸取隆兴北伐的惨痛教训。

一年后,1173年,宋孝宗再度手诏虞允文,催促虞允文一起出兵北伐,但虞允文注意到北方金国政治稳固、国力强盛,便规劝宋孝宗要“相时而动”。宋孝宗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虞允文是在敷衍辜负他的期望。

其实虞允文一直就是坚定的主战派,只是他的抗金思想与宋孝宗不同,他既不像此前秦桧一味屈辱求和,也不像张浚盲目挥师中原,而是主张积极备战,以待良机,在财力和兵力充足之后再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以治兵和理财为主。

虞允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于淳熙元年(1174年)病卒,年64岁。而宋孝宗此时还在埋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加谥号。一直到虞允文去世三年后(1177),宋孝宗到白石举行阅兵大典,看到个个兵强马壮,军威严整,十分高兴,感叹地说:“这都是虞允文优胜劣汰,苦心整军的结果啊!”终于明白虞允文的良苦用心,随后下诏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赐谥号“忠肃”。

虞允文是南宋少有的文韬武略奇才,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勋绩卓著。他不仅身材高大,相貌奇伟,而且性格堪称完人。他为人慷慨,待人宽厚,光明磊落,是正直和光明的化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