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药食同源有讲究,说说蔬菜的四性五味
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什么是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食物的特性和味道。
'四性'指寒、凉、温、热。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
有'热气'的人会咽干口苦、喉咙不适,需要服用一些较寒凉的药物、食物;有'寒底'(阳虚体质)的人因为身体经常怕冷,需要使用较温补的药物、食物。药材、食物的味道十分复杂,有些药材、食物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蔬菜的四性、五味
蔬菜的四性
蔬菜的四性即寒、凉、温、热四种属性,介于这四者中间的为平性。了解食物的属性,再针对自己的体质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
寒 清热降火、解暑除燥。 温热性体质,如容易口渴、怕热、喜欢冷饮或寒性病症者。 如芹菜、大白菜、空心菜等。
凉 清热泻火、解毒。适用于阴虚或阳亢等'热'症。常见的凉性食物有小米、小麦、薏苡仁、香菇、黄瓜、冬瓜、菠菜、梨等等。
温 抵御寒冷、温中补虚。如怕冷、手脚冰凉、喜热饮的人或热性病症者。 如生姜、南瓜、熟藕、熟白萝卜等。
热 开胃健脾,强壮补虚,容易消化。 如辣椒 、黄花菜、银耳、胡萝卜等。
蔬菜的五味
蔬菜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酸 生津养阴,收敛。如豆类、种子类等。
苦 降火除烦,清热解毒。如苦瓜、芥兰等。
甘 健脾生肌,补虚强壮。如玉米、甘红薯等。
咸 通便补肾。如海带、紫菜等。
辛 补气活血、能促进新陈代谢。如姜、辣椒等。
蔬菜的五色
蔬菜的五色,即为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而五色分别对五脏有不同的作用。
它与中医养生和中华易学智慧的“五行”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偏食某一色,要均衡摄取。
一般来说,从肠胃的规律来说,早餐以木火土(青色、赤色、黄色)为主,即以帮助阳气升发为主,中餐就全五行(五色),也可适当增加赤色食物,晚餐以收藏为主,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这样可以使五脏都能得到滋养。
从营养的角度说五色食物,青色蔬菜中一般富含胡萝卜素,白色蔬菜富含黄酮素,黑色蔬菜中则富含铁。所以也要注重营养均衡以保持健康。
青色蔬菜:可提高肝脏之气,排毒解毒,如菠菜、青椒等。
赤色蔬菜:可提高心脏之气,补血、生血、活血,如辣椒等。
黄色蔬菜:可提高脾脏之气,增强脏肝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如韭黄、胡萝卜等。
白色蔬菜:可提高肺脏之气,清热解毒、润肺化痰,如大白菜、白萝卜、银耳等。
黑色蔬菜:可提高肾脏之气,能润肤、美容、乌发,如木耳、香菇、海带等。
中医养生 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