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湄脞録︱斋巴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我一直不知道,斋巴子中的斋,是哪个字。
因为想把它写出来,我向远在凤台县的冯传礼老师请教。在微信上,我写的是“灾巴子”。
冯老师特意打来电话。他觉得该是斋巴子。
他说,从前颍上人家的老年人辞世,丧事能办好多天,且颇为讲究。做法事,念经超度,是其中的核心。
这些天中的超度,孝东家是要管饭的,自然不过就是斋饭。同时他同宗同族的人,都来为办事帮忙,也是要管饭的——也就是斋饭。
不仅如此。同族中的“家班子(近门)”,在那些天中,一般都是大人小孩齐上阵,甚至就在孝东家的丧事现场“睡窝打铺”。于“家班子”而言,那些天就是“捞斋巴子”。
从前贫穷时代,吃不饱,喝不上。能在别人家“捞”上一些时日,也有着改善伙食的意味。尽管只是斋饭呢,总能吃得饱吧。
后来颍上人经济条件好转,社会也跟着进步,办丧事基本上也就是三天。但捞斋巴子一说,仍在言语上流传下来。当然,它的意思也跟着演变,成了一句笑谈——少有人真的“捞”了。
我觉得冯老师说的有道理。后来他又打来电话说,我在微信上写的“灾巴子”也有一定道理。他说的是:对孝东家来说,那么多的人在自家吃吃喝喝很多天,确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一场丧事办下来,不啻为经了一场“灾”。
说成“灾巴子”,好像也有一定的逻辑——冯老师在电话那头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