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6-21)

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受到先天的影响,自出生以来就有聪明、愚笨之别,即存在上智、下愚与中人。所以,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因“才”施教,这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中人:中等之人。
以上:以上指方位,与以下相对。
语:告诉,讲授某一方面的学问。
上:这里指高深的学问。
【译文】
孔子说:“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和他讲授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
我国古代有“三三”分类的习惯,对事物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种,每种又分为上、中、下三类,就有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类。于是,人也按先天禀赋、才智水平分为三级九品,上上之人为圣人,下下之人为愚人,其间则为中人。圣人是所谓“生而知之者”,中人是“学而知之者”。可世上本无生而知之者,都是学而知之者,有关“生而知之”的说法不过是对圣人的溢美之辞。愚人也是“学而知之者”,只是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求学时先生需要花大功夫教,弟子需要费大气力学。
正因为人的才智水平各有不同,传授学问时就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面对才智水平很高、悟性很强的人,心有灵犀一点即通,不仅不需要多费口舌,而且还可以引领进入更高层次。面对才智水平不高、悟性不强的人,不能讲得过多,更不能讲得过深,不然难以理解消化。最好的方式方法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然后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既不费周折,又不致于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所以,“不可以语上”不是不“语”,不是对“中人以下”的放弃,而是先给他们讲授适合才智水平、能够领悟的道理,然后从这些基础性道理出发,逐步达到领悟高深道理的能力和水平。
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中的智、愚不仅仅指智力层面,更多侧重于道德层面。孔子认为不仁不义就是愚昧,心存是非、善恶观念之人就是“中人以上”之人,可以和他们“语上”即要求领悟、践行仁义;对那些愚昧之辈特别是无耻之徒,无论怎么同他们讲道德仁义都是徒劳无功。这种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不过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明显相悖的。
《论语》记载有很多问君子、问政、问仁、问孝的言论,面对不同对象的求教或询问,孔子都有不同的回答,有的浅显易懂,有的高深精妙;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直言相告。孔子是一位德行高尚、学问高深的好先生,对弟子、对世人都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时对答。
孔子是后世公认的圣人,当称上上之人。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总是思来想去,结果什么收获都没有,觉得这种方式毫无益处。孔子最终悟出的一个“道”就是“不如学也”,无论才智多么聪明,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学。

圣人自己都强调“学而知之”,而且自身就是不断学习、勤奋好学的榜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当是不言自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