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会拒绝,我的工作量比别人多了好几倍
朋友吐槽,年底超忙,但是她总是难以拒绝同事和领导各种要求,时刻想要爆发却又不敢,害怕拒绝伤害到别人,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
问我该怎么改变,想起她的儿子刚满两岁,每次逗他时,他总喜欢说“不”、“我不”、“不要”,我便说你可以多向你儿子学学,学着说“不”。
我们慢慢忘了怎么拒绝
很多父母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开口说话,都是叫爸爸或者妈妈,兴奋而幸福。但是少有父母记得孩子第一次说“不”。
孩子开口说话更多的是生理意义,而孩子开口说“不”却有心理上的意义。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一岁半到三岁,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这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用“不”来拒绝、反抗父母的安排,有了选择的权利,有了自主感,感受到了行使自我意志的快乐。所以,我们最初喜欢是说“不”的,“不”意味着自主。
因此到青春期,孩子们更喜欢用各种方式来对父母说“不”,以此来标榜自己长大了。
但是,后来有些人不愿说“不”了,甚至没有勇气拒绝,可能是成长环境压下去你的“不”。
我们的文化并不欢迎说“不”,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听从是尊重,说不就是任性。
拒绝可能会招来其他的麻烦,尤其是他人委婉的请求,或者加上道德的捆绑,更是难以拒绝。
又或者是在成长中表达不同意见时被驳回,久而久之,发现说了也没用,甚至会招来惩罚。
还有可能是曾经说“不”给对方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然后觉得内疚,害怕自己拒绝,再次给别人带来伤害。
《小欢喜》中的英子被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稍有不同的意见,便被母亲情感绑架。
母亲说“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不可以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你不可以离开我哪怕是一会会”这类的话,令人窒息。在这样环境之中长大的孩子,不敢言“不”。
逐渐在说“不”这件事上“习得性无助”,即使不舒服,也压抑着,宁愿选择自己难受,因为让别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人难受,比让自己难受更要难受,所以选择了压抑、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为什么说“不”变得越来越难
“我不想伤害对方”,这是我们不愿拒绝常说的一句,这是我们善良的本能。
但是,害怕拒绝给别人带来伤害,也可能只是你害怕被拒绝的投射。投射(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是指,将自己潜意识中产生的(情感或认识或冲动),当作是来自外界或者别人的,通俗地理解就是把“自己的某种想法”转移到“别人的身上”。
拒绝的确会带来伤害或者不舒服的体验,至少让对方的期待落空,你曾经为拒绝所伤害过。
当你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可能会出于不让对方体验被拒绝的伤害而选择接受。
当你害怕拒绝伤害别人时,可以停下来想想,是对方害怕被拒绝受伤害,还是你本人在害怕?如果不确定,可以询问拒绝可能给他带来什么影响。
“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该怎么办啊?”,这也是我们不说“不”的原因之一。
因为拒绝可能会破坏了你的自恋(narcissism),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全能的。
这就是心理学家科胡特所说的虚体自恋,如果一个人主要是虚体自恋,那么做事情时,注意力会放在外在条件这些比较虚的东西上,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不是感受,潜意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
拒绝可能会破坏这种全能幻想,所以选择不拒绝,即使委屈自己。
孔子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我们的力量、能力是有边界的。
当担心拒绝显得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想一想承认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忙,会发生什么呢?
不拒绝可能是你讨好的方式之一。
讨好型人格更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者要求。被需要也是一种需要,在这种被需要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像《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女主角松子为何无法拒绝历任男友们无理的要求,无非是在被需要时,她才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自己的存在才是合理的。
讨好型人格可能需要系统的改变和成长,像《凪的新生活》里的风一样,“给自己放了个假”成长之后,懂得拒绝。
说“不”不仅需要放下投射、自恋和讨好,说“不”还需要更多的思考。说“是”只需要重复、附和就好,但是说“不”,需要有独立的思考。
学会说“不”
奇葩说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你能拒绝商家和大多数人定义的精致吗?你敢拒绝别人给你贴的标签或者评价吗?我们每天会接受很多信息,有的信息增加知识和经验的,有的信息却是洗脑消费的。
这并不是直接拒绝,而是独立思考之后,知道自己看中什么,以及自己想要什么,且不为外部诱惑而动,甚至都不觉得那些理念是有诱惑。
每次妥协,都是边界的退让,如果你一直不拒绝,那么他人无法知道你的边界和底线,久而久之,他人会以为你是没有边界的,自己主动放弃了说“不”的权利。
其实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时,拒绝就简单多了,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守护更重要的东西。
就像哪吒所言“我命由我不由天”,拒绝他人、命运定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