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藏在年俗背后的心理学

每个人的小时候,应该都经历过一个非常传统的春节。

红色的灯笼和对联,噼里啪啦的鞭炮和独特的硝烟味道。

(电影《甲方乙方》截图)

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菜肴,还有必不可少的早起拜年和红包。

我们在大街上追跑打闹,一串糖葫芦就把春天的味道提前带到。

等到我们长大了,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过年时有吃不完的糖果和点心,却总是感觉缺了点什么……

因为回忆里的那些春节总是洋溢着满满的节日气氛,可现在的春节似乎有些冷清。

那么,为什么传统春节的“年味”那么足呢?

原因很简单,老祖宗们巧妙的利用了各种心理学原理,来打造了特殊的年俗, 让春节这个日子在我们心中被赋予了额外的意义。

更巧妙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让过年变得更加愉悦,更契合我们本身的需求。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有关年俗的心理学知识吧。

那些年俗中包含的小知识

心理学真的很奇妙,很多常见的心理学知识都能用来解释过年的一些习俗。

比如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除夕晚上才能大吃大喝?为什么一定要到春节才能尽情玩耍和穿新衣?

(电影《后来的我们》截图)

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延迟满足这个概念。

要知道,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民众们都处在一个国家动荡、民族存亡的时代当中,新中国成立的前几十年,民众也一直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当中,需要“延迟满足”来鼓励人们。

(老一辈人的年夜饭,电影《团圆》截图)

延迟满足就是,人们为了一个更加长远的、更加美好的愿景而愿意自我控制,放弃当下的满足。

关于延迟满足,教育学史中有一个著名实验。

研究人员为一个班的幼儿园小朋友们每人提供一颗糖,然后离开,在离开前他们告诉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忍到我回来而不去吃它,那么就会有两颗糖。”

一部分小朋友在研究人员离开后立刻吃掉了那颗糖,也有一部分小朋友使用各种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坚持到了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第二颗糖。

研究发现,那些愿意等待获得延迟满足的孩子们,在日后的跟踪观察里也有更好的表现。

在过去,中国的劳动人民便已经知道是用延迟满足这一机制激励自己努力完成一整年的劳作,同时也教育了下一代将眼前的满足与更长远的利益达成平衡。

在这个情景当中,年夜饭新衣服就是更长远的利益,所有人付出一整年的劳动期待的那份满足,自然要更加令人难忘

比如说,长辈们为何那么重视 “团圆”?

一到过节,尤其是春节,长辈们就开始在电话与视频当中旁敲侧击,“过年就得回家啊。”、“那隔壁二婶的儿子都回来好几天了,他妈说他长了好几斤。”……催促你回家。

因此,集体返乡是中国人每年一次的重要活动。

(电影《人在囧途》截图)

如果你哪次过年不回家,他们一定是伤心无奈加愤怒,表示春节就应该全家团圆,你自己一个人漂泊在外算是怎么回事?

长辈们重视团圆的原因之一当然是长时间不见你,想你念你,但在这种思想之下,还包含着补偿心理

平时我们在外工作,长辈们很孤独,这对于生活在“养儿防老”的社交氛围当中的长辈是一种心理偏差

于是他们就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补偿机制,你可以平日里不回家,但是在过年等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一定回家,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内疚,也让他们看到你们过得好,能更放心。

(电影《一切都好》截图)

补偿心理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由弗洛伊德的学生、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首先提出,人们借助补偿行为,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就像长辈们平日里孤独,希望我们过年一定要回去,以此来安慰自己。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会在春节发红包?

(纪录片《春节》截图)

人们在春节时,由于家人的团聚与物质的丰富,对于生活的掌控感与幸福感是最强的。

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看,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得到满足时,自然会向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

此时的人们往往身处一个大群体当中,利他感变得很强,更愿意去关心他人,其实我们也能从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找到这一行为的根源。

在人类早期社会,当一个群体里的愿意将充足的生存资源分享其他人的个体越多,这个群体便更容易繁衍壮大,更具有繁衍优势。

长此以往,这种利他感便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为什么春节会贴福字,讨“口彩”?

(电影《过年好》截图)

我们之所以会在过年的时候注重“讨口彩”,其实是由于我们将固有认知与语言自带的象征性融合了。

(电影《过年好》截图)

在人类社会的交流中,许多祈愿会用象征性表达呈现出来,就像“讨口彩”这个行为,其实就是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意义。

节日习俗中,保留了许多人类语言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将语言与认知、情感等概念挂钩,营造出更和谐的社交氛围,也给参与者带来积极心理暗示。

年俗在心理学意义上到底是什么

年俗其实更像是一种通过行为和想象来构建共同体的仪式。

就像是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使用语言、习俗等特征进行社交群体的分类,不同地区过年的习俗也有利于家庭乃至家族共同体的构建。

举一个最直白的例子,就是粽子与豆腐脑的“甜党”、“咸党”,当一个视频中的评论与弹幕大军纷纷刷起“豆腐脑还是要吃甜的!”、“只有蛋黄肉粽才是王道!”时,屏幕前的人绝对能够感受到群体认同感。

当你听到陌生人的口中说出与你家乡一样的年俗,是否会感到一丝亲切?

比如说大年初一不能扫地。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曾跟随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学,也是业内第一个质疑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的学者。

阿德勒心理学也被称作个体心理学,“个体”指的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意思。

(阿德勒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共同体感觉(social interest)的概念。

他认为我们是家庭中的一个个体,公司当中的一个个体,人群中的一个个体……乃至于天地万物中的一个个体。

作为个体,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为这个群体付出、对其他个体关心,也会希望获得群体中其他个体的肯定。

在共同体感觉的概念里,我们要主动为集体付出,主动社交,思考“我能够给这个群体/这个人带来什么”,融入这个群体,从而完成我们的共同体感觉。

当我们拥有寻求认可的欲求时,其实是想拥有归属感,也就是能够属于某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且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

(电影《四个春天》截图)

最能够让人体会到“可以在这里”的感觉的地方莫过于母亲的身边,这也是我们觉得哪有妈哪是家的原因。

(电影《囧妈》截图)

按这个理论来说,人们在一同参与多姿多彩的春节年俗时,能够感受到群体的存在和融入群体时的被认可。

与其说春节的年俗是一种娱乐方式,它更像是构造我们身份认同的重要仪式,让我们体会到“可以在这里”。

由共同体感觉概念来分析,春节的年俗与过年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个体被共同体认可和接纳。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归属感,一味地想着“他们能够带给我什么”的人,会一直承受孤独与痛苦。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旧年俗的消失,也有很多新的“年俗”被衍生出来,比如说一起看春晚……

(纪录片《中国春节》截图)

比如春节假期全家出动去旅游,朋友聚餐……

(电视剧《闯关东》过年片段截图)

比如说我们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就走好运的硬币。

但那些得以广泛流传得以保留的年俗背后的原理是不变的,都会让我们感到被集体接纳,拥有安全感。

通过这种手法,我们其实可以切除掉那些不再适应于时代的旧时年俗,打造属于自己的年俗,让它成为小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近几年可以被观察到的“新年俗”当中,也有几个已经成为潮流,例如大年夜全家不再做饭,而是一起去酒店吃特别的“年夜饭”宴席,在大家都这么做,产生共同体感觉的时候,新的年俗就诞生了。

你的家庭有什么特别的年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祝大家,新年快乐。

(纪录片《中国春节》截图)

参考资料:

[1]刘将.(2012).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  dbname=CDFD1214&filename=1012358625.nh

[2]余海超.(2009).浅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内涵.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6),46-48+72.

(0)

相关推荐

  • 最高明的心理学都在军事、战争中(续一)

    最高明的心理学都在军事.战争中 肖战如果懂一点群体心理学,事情就会逆转(第一期)--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从群体心理学效应看,粉丝是如何玩坏了肖战的?(第二期)--小明讲<组织行为学 ...

  • 《儿童的人格教育》

    <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 ...

  • 《被讨厌的勇气》书评: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以哲人与一个自幼缺乏自信.强烈自卑的青年辩论的形式,通过一个个司空见惯.累见不鲜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在繁杂琐碎的人际关系中,探寻内心 ...

  • 想学心理学?收好这3本心理学领域殿堂之作!

    心理学听起来就是很神秘的一种学科.虽然很多心理学读起来无趣无聊又毫无生机,但其实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心理学还是很能触动心灵,发人自省的. 今天为大家推荐这三本世界著名的心理学著作,希望能 ...

  • 人的归属感从哪里来?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第十九集. 今天我们要讲讲阿德勒心理学中极为关键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个概念,"共同体感 ...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四种异常的喜好,其实是精神疾病

    在人类的内心当中,对于周边的事物总是存在一种"非黑即白"的认知,并且本能地将其进行归类与对立. 在这当中,比较常见的便是类似于"善恶终有报"."是福不 ...

  • 每一个体都是一幅精美的人格画作----读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从事教育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和领会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 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前 ...

  • 柔性帝王术,隐藏在宽恕下属背后的三个利益计算。

    ​职场精鹰知鉴书院知鉴老师分享 柔性帝王术,隐藏在宽恕下属背后的三个利益计算. 原文:<穆公亡马>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 ...

  • 日伪“南郊实验区”:隐藏在宣传照背后的罪恶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北平,控制了华北地区.为了实现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他们在拼凑伪政权的同时,还纠集汉奸成立了新民会. 新民会的组成人员都是些亲日分子,他们奴颜婢膝 ...

  • 别不信!这些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秘密,将会深度影响一些城市的未来

    地盘说 城市竞争力排名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而关于城市竞争力的评估及榜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GDP.有创新能力.有专利申请数量.有上市公司多寡及市值,还有以房价作为评判标准的. 本文试图用另外的视角来检视 ...

  • 给大家彻底的揭露卢克文事件背后的心理学真...

    给大家彻底的揭露卢克文事件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互联网的崛起其实是一个双刃剑,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到过去只有属于上面阶层或者是象牙塔的那些人才 ...

  • 隐藏在斯坦·李背后的《众妙之门》

    In Memory of StanLee. Thank you for being a real-life superhero to us. [前言]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超级英雄文化的兴趣,哪怕某种程度 ...

  • 每一个儿童行为背后,心理学都有解释 | ICPS课程专家精彩答疑

    我们的ICPS课程已经开课一周啦,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小编在社群中精选了几个家长们遇到的典型育儿问题以及导师们的精彩回复,分享给大家.如果你对ICPS儿童社交训练还不是太了解,可以阅读这篇文章&l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491:保姆伤害雇主,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该如何防范。/认知治疗

                   离婚认知治疗 王女士离婚后,感觉悲观失望,自责自罪,有明显的自杀观念. 你现在很悲伤,很后悔,觉得当初就不应该结婚.如果当初想到今天的结局是离婚,就不会结婚了. 因为当初 ...

  • “想一想就能减肥”背后的心理学诡计

    文/小宋老师 - 01 - 你相信"想一想就能减肥"这个口号吗? 当我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某个无良商家,为了谋取不义之财而提出的一句博人眼球的广告语. 然而 ...

  • 隐藏婚姻家庭关系背后的因素

    中国式的婚姻,婆媳战争,慢慢就会蔓延到丈夫参加进来.有的说男人不会在婆媳之间调和,有的就会觉得男人最后就会偏向母亲,最后夫妻冷战.女人伤心,回自己娘家疗伤,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都是白费心了,还是自己的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