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自爆从小就是人来疯,这种孩子怎么治?

“我儿子今年5岁,平时在家比较听话、乖顺,惹人喜爱;

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总是变着花样'人来疯’;

一会儿模仿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一会儿又乱蹦乱跳,不然就是把他的玩具摆一地,还非闹着他爸爸给他当马骑……

我们和客人的谈话经常被他打断。

对儿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他就是不改,我们真拿他没办法了。”

一位妈妈无奈地叹着气说道。

她的话让我想起朋友的闺女,那天,朋友出差回来,约我去她家吃饭,我兴致冲冲地过去了,因为许久没见,她准备了一肚子的话要跟我说。

正当我们聊得很投机时,小孩子开始“闹腾”了,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

大吼大叫、乱扔玩具、上蹿下跳……

我都感觉自己的耳膜受损了。

朋友很尴尬,大声呵责孩子,但几乎没什么效果。

朋友说,她也很苦恼,孩子“人来疯”起来简直是“灾难现场”,眼看着就要过年了,真怕孩子又各种“失态”。

其实,“人来疯”现象并非偶然存在,就儿童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人来疯”?

“人来疯”见于吴语、江淮官话,指的是孩子在客人面前或者在有陌生人的场合表现出的一种近似胡闹的异常兴奋状态。

有研究发现,一般2—7岁的幼儿有“人来疯”的表现较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天性”的释放

这个阶段的儿童,社会化还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格,其行为表现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天性(Nature)的自然释放。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天性”,就是“本我”(id),内在的最深层次的需求;它是儿童最为本真想要做的、想要表现的,没有规制、不受任何约束的。

再加上,此时的儿童,“超我”(Superego)意识并没有完全形成,无法对“本我”进行制约。所以一旦找到机会,孩子就会遵循天性而行动,自然就难以顾及到父母或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了。

比如,在父母与客人聊天时,孩子有了在客人面前唱歌或者背诗的欲望,很可能会跑到客人面前大声唱歌或朗诵,丝毫顾及不到父母和客人的心情。

其次,是“表现欲”的作祟

皮亚杰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以及形式运算阶段。

而2—7岁的儿童恰好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协调起来。他们往往只会注意主观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考虑。

这个阶段的儿童非常自恋,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做的事情是最棒的。于是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别人的赞赏。

郭麒麟就曾坦言,小时候,家里亲戚聚会让他演一个,他能演八个,谁不听都不行,必须演完,演完这个,还要演那个。

再比如杨幂,6岁时的她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表现欲,只要开口唱歌,就必须要唱完一整首,并且必须要镜头对准她。

除此之外,“渴望关注”也会造成孩子“人来疯”。

皮亚杰认为,行为模式的认识方面单独与结构有关,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情感是构成行为模式的动力状态。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如果缺乏生活交流,人们很可能会出现孤僻、焦躁、偏激等性格特点。儿童更是如此,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就致使孩子长时间自己玩耍,缺少和外界的交流。

因此,当看到家里来客人时,他们会很兴奋。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因为与客人交谈而忽略了孩子,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冷落、被忽视,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会通过做一些“动作较大”的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得到额外的补偿性关注。

《新生日记》里有一期,是杨千嬅夫妇到陈小春家做客,大人们都在忙自己的事,Jasper“无人问津”,为了让大家注意到自己,他跑去房间拿出小提琴,准备大秀才艺,但被爸爸制止了,因为爸爸要和叔叔聊天。

失落的Jasper跑去厨房,给杨千嬅阿姨演奏,虽然杨千嬅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儿听Jasper演奏,但没过多久就又去忙碌做菜了,只留Jasper在原地演奏。

看到没人搭理自己,Jasper一个人坐在走廊的角落里,嘴里不住地说:没有伴……最后难过地回到了房间。

陈小春家教严格,所以Jasper在被爸爸制止后,并没有“动作较大”的行为,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孩子会选择通过“人来疯”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关注,以抵消自己被冷落的负面情绪。

父母怎么面对孩子的“人来疯”?

3—6岁是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父母可以抓住这个黄金期,根据孩子产生“人来疯”的原因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性对待孩子的“人来疯”

在“人来疯”的状态下,孩子会处于高度失控的状态,这时,父母通常会采取两种做法:

一种是通过呵斥、打骂的方式制止;另一种则是通过迁就的方式哄住孩子。

严厉的斥责教育,虽有时会有效果,但并不正确。孩子可能会因畏惧权威而暂时屈服,但等到他有能力反抗时,分分钟叛逆给你看;此外,对孩子的斥责也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孩子变得畏首畏尾。

而迁就式的哄劝也不是一个好办法,它会使孩子学会用哭闹来“要挟”父母,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养成任性、不自制的不良习惯。

因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求既不斥责,也不哄劝、迁就,而是不予关注,让他逐渐平静下来,再进行正面教育。

有研究表明,若幼儿的某种行为没有得到大人的肯定或关注,那么在相似情境下,他们出现相同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作“消退原理”,它是矫正幼儿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给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

有些儿童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的“人来疯”更多是由于其心理需求没有得到适当满足,这些孩子活泼好动,主导意识强,希望能够得到大人的关注。

张大大就曾说他是一个从小就喜欢被别人关注的人,有很强的表现欲,需要极度的存在感。

家里来客人时,他会提高声调,生怕别人不知道房间里还有个活人,不仅如此,还会把自己画的画、学的相声拿出来给客人“显摆”。

作者:浅   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