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横吹笛子竖吹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燕守平率众弟子演奏京剧曲牌《迎春曲》
俗话说:横吹笛子竖吹箫,小小胡琴拉断腰。意思是,胡琴虽貌不惊人,体积很小,音量却很大。一根竹杆外加一个竹筒,穿透力之强,是我国其它民族弓弦乐器所不能比的。甚至有人把它比作是“一匹难驯服的烈马”,主要说它不易被人掌控。
现在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胡琴被称之为京胡。其实,我国许多剧种都用胡琴伴奏,只不过拉法上有一点象民乐二胡。比如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微调,江西的弋阳腔等。
现在城市中有一些专门喜欢拉琴的朋友,俗称琴票,他们不仅热爱京剧,还研究京胡。我认为研究京胡,除了技艺,还要研究它的材料构成与习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京胡的主要部件都是竹子制成的。包括弓子。竹子多是长在山区,吸收大自然的日月精华,刚直挺拔,节节向上,敲击起来当当作响。自古有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从侧面也能看出竹子材质的坚硬。因此,竹制的京胡就具备了清脆、明亮的音色,势如破竹的气势,穿透力强的特点。一把好的京胡,首先要材料上乘,其次就是工艺、匹配,它还要具备金石之声,酥、甜之音。
现在京胡的尺寸——琴的比例,较之以前普遍放大了。主要是把琴杆加长,筒子放大,比如西皮E调的琴,其琴筒后口的内径能达到四十五毫米,二黄的后口径达到五十二毫米,从而使京胡的音色更加圆润、浑厚,音量也有所增加。胡琴自传入中原来,就在不断改革变化,象早期的软弓,后来的双筒子京胡等,笔者曾经见到过担子用不锈钢管做成的,琴杆、琴筒整体用玉石材料做的,还有用木头做杆子的等等,但其效果均不理想,原因就是它违反了物理原理,杆子与筒子不能产生共振、共鸣,同时也失去了京胡的特色。民族乐器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
竹子是天然植物,必须在地里经过三、五个年头,竹节才能突出,竹肉才能饱满,份量才能够重,做出的琴才能悦耳动听。由于气候、水土、光照等原因,各地的竹子品质又是不一样的,业内还是认为福建南部闽侯的紫竹最佳。紫竹又有花紫竹、白紫竹、黑紫竹等,制作出来的琴味较好。其次罗汉竹,湘妃竹亦可,也有人认为江西的竹子发音响亮。笔者还曾见过有人用一种方形的竹子作琴杆,倒不影响声音,但操作起来有些不便,也不知道这叫什么竹子。
再来说说铁心筒子,一般人都认为它发音滋实、清脆,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北京现代制琴大师许学慈先生,他却不以为然。他的观点是铁心筒子,出音窄细,他还是主张用毛竹筒子。但我想恐怕还是在匹配上,这就像一对夫妻的性格一个刚烈些,一个温柔些。也就是说铁心筒子可以配质地不是很竖硬的担子,反之非常瓷实、肉头很厚的杆子,应配比较松的筒子,这样方可引起共振,出比较好的声音。当然筒子的竹丝要清晰,内径的竹簧要厚。
到底是老琴好,还是新琴好? 拉琴的朋友都有个体会,老的琴拉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就象有阅历的人一样,处理事情能应付自如;新琴比较生涩,老琴音色纯净、松驰,省力,但是新琴音量大,比较响。就象一个愣头小子一样。新琴对大自然的气候反应特别敏感,噪音特别大,很难控制。我想说的是不管老琴、新琴,都应以材料上乘,匹配得当为前题。好的新琴也要培养、磨合。当然也有人认为琴龄在四、五十年最佳,如果把琴看作一个人的话,似乎有一些道理,因为四、五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期。总之京胡是一件让人又爱又烦的乐器,就象蛇皮,到北方演出,同样的调门要蒙松一点,反之在南方就要蒙紧一点。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伙。作一小文,供琴友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