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带全村人造假古董,产品远销全球,800户村民因此脱贫

常言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如今和平年代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开始追求艺术品味,古董作为最保值的东西在近年来刮起了一股“收藏热”。但入行容易入门难,搞收藏第一要点就是学辨伪,往往造假高手本身也是收藏高手,面对以假乱真的仿品没有深厚积累很容易迷失。

在艺术领域,“仿造”的性质和欺骗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现代人复原出古代失传的技艺,这叫传承,是具有正面意义的,但如果拿仿品当成真品售卖,那就是欺骗,二者界限模糊,取决于仿造者的本身的目的。在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就有这样一位“造假高手”,不仅带着全村人一起脱贫,还将产品销往到全世界。

上世纪70年代,当村里人都还在吃大锅饭的时候,本以种田为生的方兴庆无意中接触到一位古董贩子,此后便学起了倒腾古董。虽文化不高但方兴庆对古代工艺很有天赋,尤其是青铜器,他能完整还原出一件青铜器的配方、浇铸、雕刻等工艺。

有次方兴庆收到一面战国铜镜,因太过残破卖不上价,他便想如果自己能把它修复完整,那肯定能卖出好价钱。于是方兴庆先找了位木匠,利用木头扣出铜镜模具再重新浇铸,又找了位银匠,一起研究出利用硝酸侵蚀出青铜器绿锈的做旧技术,再后来他又从一个民间艺人处偷艺学来了“鎏金”工艺。

自学成才的方兴庆通过不断反复试验,将仿青铜器的技术熟练掌握,有次他特地带着自己仿制的赝品找文物工作者鉴定,对方竟没看出来,可见技艺之高超。到80年代一面经他手修复的古董铜镜能卖到上千元,连现代仿品都卖到上百元,方兴庆很快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不断出现在市场上的假货也为方兴庆带来了麻烦,原来,他做仿古青铜器都是当工艺品来卖,但古董贩子不这么想,他们前往烟涧村大量购买赝品再到市场上当真品骗人,为此警方多次在调查灰色交易时顺藤摸瓜找到了方兴庆,但方兴庆主观上并未故意售假,警方和文物部门也拿他无可奈何。

方兴庆没有就此收手,反而要将自己的“造假绝活”教给全村人,带着周边一起发展。他的想法很简单,与其让古董贩子以假冒真赚黑心钱,不如自己弄个仿古产业正大光明的卖工艺品,中国的青铜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文化产业都有购买青铜器文物仿制品的需求,这正是他们的优势。

于是,在方兴庆的带领下,烟涧村走向了一条和别的村庄不同的道路,家家户户烧炉子的烟囱冒着黑烟,抛光机和电焊发出的尖啸声不绝于耳,一些年轻人还“技术升级”,开始做大件青铜器。“马踏飞燕”、“后母戊鼎”、“天子驾六”、“四羊方尊”等耳熟能详的国宝级青铜器仿品大量进入市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烟涧村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800多户村民因此脱贫,年创产值9000余万元,除了本土销售,还远销到美、英、日、俄、法、德等国家,成为全国有名的“仿古村”。让村里人最骄傲的是,上海世博会时都会在他们村定制后母戊大方鼎参会展览。

当然,造假还是仿制?这个争论至今仍在继续。从工艺品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民间艺术,村民们将青铜器文化发扬光大是件好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仿制品对收藏市场的冲击也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国内明令禁止高古青铜器买卖,然而一些喜欢“捡漏”的收藏家被烟涧村的仿品骗到时常发生。

年逾八旬的方兴庆如今早已退休,烟涧村的仿古产业也开始走向下坡路,原因在于仿古青铜器一只脚踏进工艺品行,但另一只脚还在古董行里,不打“擦边球”就没有生意。而随着整个古玩市场全都被赝品“攻陷”,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甚至小小的钱币,十有九假,没有了诚信自然就会让收藏者们心灰意冷。文化传承与古玩造假如何明确区分?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