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瓜蒂散

    第五十四方——瓜蒂散

太阳百三十二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诸亡血家,不可与。

瓜蒂一分(熬)(4克)赤小豆一分(4克)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1.5克),以香豉一合(计量不详),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病如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其内则胸中痞硬,气上冲于咽喉,不得喘息,此为胸有寒痰,阻塞窍隧,故令肺气壅塞,不得布散也。法当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滞,小豆泻其湿,瓜蒂涌其寒痰。若诸亡血之家,血惯上逆,不可与也。

1  病如桂枝证者,是发热恶寒汗出之义。此病来路,或有两种情况,一是上条提纲,伤寒,汗吐下后,病如桂枝证;二就是外感而内郁,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项不强,此是表证已解,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胸,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此是肺气不降,所以寸脉浮,气不化津,津停为寒饮也,木气不降,所以痞硬,寒饮阻格,肺气壅塞,不得布散,所以气上冲咽喉,而不得息也。瓜蒂散,吐去寒饮,则肺自敛降。 诸亡血家,不可与之,此为一定之理。亡血之家,气逆不降,而血离经外溢,误用瓜蒂吐之,则气逆而更亡血也。

2  重点,气上冲咽喉,就是此病欲吐之意,就是欲吐而不能吐,此是使用瓜蒂散的重要辨证依据。有欲吐不能吐者,也就是《内经》之论,高而越之,吐之治法。气上冲咽喉,也是瓜蒂散与十枣汤辨证的重要差别。气上冲咽喉,不要理解为病理,而是症状,正是此欲吐不能,所以用药,吐而越之。本条提纲的核心心就是气上冲咽喉这句话,抓主了气上冲咽喉这个症,就抓主了辨证重点和用药重点。

3  本条胸中痞硬,也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痞硬,不是结热之痞,所以不是泻心,而是吐浊。

厥阴十六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病人手足厥冷,而脉乍紧者,或觉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此其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盖胃气下行,浊阴敛降,则心胸清旷而不满结。此缘胃气上逆,浊阴不降,故心下胀满,饥不能食。胃口痞塞,肺气郁遏,淫生痰涎,阻隔窍隧,阳气不能四达,故手足厥冷。脉候乍紧,脉法所谓支饮急弦也。吐之宿物尽去,清气流通,则诸证悉瘳矣。

1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后必发热,厥热往复,厥多而热少,厥时则寒盛,气逆不降,津液不化,则停为寒痰,气不四达,故手足厥冷,脉乍紧者,此是支饮弦急之象。寒饮壅塞,肺气不得布息,则心下满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可吐一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手足厥冷,脉乍结代,此以下焦浊气,客居胸中,心下胀满而烦生。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阻碍气道故也。此当吐之。

可吐二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涩,此可吐之,吐之利即止。

胸上诸实者,内有败浊之物,非无形之空气也。败浊阻碍,肺气壅塞,故胸中郁郁而痛,不能下食,浊气冲突,欲使人按之。按之壅遏肺气,津液上涌,故反有涎唾。浊阴上逆,则清阳下陷,故下利日十余行。阴盛于下,故脉反迟。浊物填塞,清气阻滞,故脉涩见于寸口。此可吐之,吐之则败浊去而清阳升,利即止也。

可吐三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

食消则在下脘,不能吐也,未消而在上脘,法当吐之。

1 中毒事件两例:

一,新医学杂志1976年12期报道:崔某,女,32岁,患神经官能症3年,用民间偏方干瓜蒂约50克,以水煎药约半碗,服下后呕吐不止,后继吐血水,当日午后一时急入院,抢救无效,夜里零晨10分死亡。

二,陕西中医函授1992年5月报道:马某,男,16岁,因患癫痫多年,久治无效,遂找某医用崔吐法治之,于当日下午16时服瓜蒂细粉1克,以温水送服。药后半小时未见呕吐反应,遂再服0.5克,服后约10分钟,即出现严重的脘腹疼痛和剧烈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咖啡色液体,内含食物残渣约500毫升,继之呕出鲜血数次,每次约100毫升,半小时后脐腹绞痛,大便呈稀水样,数次,随即也转为鲜血样,先后便出四次,均为少量血液,于18时急来本院就诊。

查体:急性重病容,神清,精神萎靡,呈脱水貌,血压5.32/2.66KPa(40/20毫米汞柱),心肺(一),腹软,全腹广泛性压痛,肝脾未触及。急行常规洗胃,插管过程中又因恶心呕出鲜血少量,故改为口服清水洗胃,同时急给补液、升压、输血、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经综合治疗,吐泻停止,再未出血,经10多小时的抢救,血压回升到正常,腹痛等症状消失,精神好转,三日后大便一次,隐血试验转阴,能进少量饮食,于2月14日出院调治。

论:第一例中毒死亡,因为是剂量太大。《伤寒》瓜蒂散,是瓜蒂与小豆合用1.5克。本案一次用了50克的量,如此之大剂量,人不能受,吐而败中,中败人亡。

第二个病例,抢救过来了,也是很危险的,此是虚而实治,是虚其虚之误。首先癫痫病,属于阴盛之病,区别于痰实之厥,痰厥之病,适用瓜蒂,吐之则愈,而阴盛癫痫,脾胃虚寒,升降不利,再用瓜蒂,则是为虚其虚,所以脾陷木贼则腹痛不止,胃逆胆贼则呕吐不止,升降倒行而益其逆。

瓜蒂散医案,治好的所谓的癫痫病,多属痰厥,肺气失敛厥阳独行于上。区别于阴盛的癫痫,也就是《难经》重阴者癫。

2胸中痰痞——门德纯医案

张某,女,32岁,自觉胸中满闷不舒,头昏目眩。心烦不安。同时欲呕则呕,脉滑疾,舌苔厚斯。此痰阻胸中,投以甜瓜蒂3克、赤小豆2克、郁金3克、栀于3克,捣为细末冲服,得吐后。诸症自除。《名方广用》

论:本案的服用方法,简单易操作,捣成细末就行。

3痰饮——李士材医案

秦某,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则呕吐不食。李士材认为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须先补中益气,十日后,以瓜蒂散频投,涌为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得水晶色者升许。如是者七补之,七涌之,百日而窠囊始尽,专服六君子汤、八味丸,经年不辍。(《古今医案按》)《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6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66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66.病如桂枝汤,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 每周学习中医经典《伤寒论》

    165.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补: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 ...

  •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 阳明病篇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原创 郭生白 本能学堂 今天 第三章  阳明病上越病势 阴明病是伤寒病在里病位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在阳明过程中,邪在上则表现上越的抗御趋势.由于胃的功能特性,以呕吐为其抗御形式.所以因其上越之趋势而用 ...

  • 《伤寒论》读书笔记174--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呼吸不畅的情况,寸脉微浮,尺脉沉弱,可以因势利导用...

    学习上古医学 弘扬传统文化 条文174: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这一条介绍胸中有痰用吐法治疗的情况 病如桂枝证, 患 ...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瓜蒂散

    胸中痞硬痰食愁,邪犯胸中冲咽喉: 平分瓜蒂还调豉,稀粥承载邪不留. 组成:瓜蒂.赤小豆. 功效:涌吐痰实. 主治:①痰阻胸膈证.症见胸中梗塞胀满,气上冲咽喉,恶心欲吐而不能吐出:或伴有手足厥冷,饥而不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

  •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