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小暑,不懂规矩要吃亏,全家过好这6关,一个夏天都平安

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今年小暑是7月7日。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步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因此也有“小暑过,每日热三分”的说法。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

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二候:蟋蟀居宇。

五日后,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三候:鹰始鸷。

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习俗

1、食新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

2、吃暑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3、伏面

小暑过后就进入伏天。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等。

4、晒伏

小暑之后,很快就是六月六“晒衣节”。这时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和书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养生

俗话说“热在三伏”,小暑正是进入伏天的初端。小暑节气之后,闷热难耐,人体也容易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等情况,往往对于心脏功能不佳者来说夏天更加难熬,很多人都为这个季节的养生发愁,那么如何养生才能舒适地度过小暑呢?

首先得过好“六关”

1、饮食关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对策

适宜夏季食用的有:冬瓜、苦瓜、莲藕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可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绿豆汤等饮料。

2、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很多人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

对策

要注意控制情绪,尤其是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朋友,在夏天要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3、湿热关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

对策

饮食要清淡,便于消化。要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也可用冬瓜与莲叶、薏米烧汤喝。同时,还要注意调节好房间中的湿度,多开窗通风。

4、睡眠关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得不好,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患者易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高。

对策

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的睡眠。午觉一定要睡,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就能达到很好的养元气效果。

5、养阳关

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夏天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对策

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为宜,不要太低。

6、健身关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由于夏天出汗多就懒于运动了。其实夏日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天运动出汗量更大,更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对策

提倡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且运动不宜太激烈,不要流过多汗。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就很适合夏季进行。运动过后一定要多饮水,及时补充水分,减轻心脏负担。

小暑“五宝”

第一宝: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

一直以来,民间素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

生藕具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补脾开胃的功效;熟藕能益胃健脾、养血补益、生肌止泻。暑天吃藕还有安神和助眠的作用。

第二宝:黄鳝——冬病夏养、补中益气除风湿

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夏季的黄鳝最为肥美。中医认为鳝鱼味甘、性温,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是病后体虚、身体羸弱、营养不良者的上好滋补品。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第三宝:绿豆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

《本草纲目》载:“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

中医认为,绿豆芽其性凉、味甘无毒,能清暑热、调五脏、解诸毒、利尿除湿,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等。

第四宝:黄瓜茄子——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

民间有俗语“六月热得哭,黄瓜茄子来解暑”,凉拌黄瓜、茄子是百姓们小暑时节的最爱。黄瓜含水量高达96.7%,能很好地补充体液。

而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第五宝:面食——除烦止渴、养心安神

小暑酷热难耐,为什么还吃令人淌汗的热汤面呢?

“以热制热”法一向是中医养生专家提倡的夏暑养生良方。且传统医学认为,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小暑穴位养生

小暑节令属于长夏,是湿气较重的时候。而暑邪的另一特点便是“暑多挟湿”,即多兼夹湿邪一起致病,两者相合导致病情的复杂多变。

中医认为,脾脏位居中焦,运化水谷,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往往侵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这4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最后送大家一首养生小口诀,愿大家安然度夏!

小暑少动心平和,

游泳瑜珈太极歌,

苦瓜果蔬粥汤品,

规律休眠情绪稳,

夏练三伏百步走,

避暑胜地好旅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