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意在宋朝

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晃而过,转眼又到了元宵节。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如果说春节是一年正月里欢乐的前奏,那么元宵节便是正月中喜庆气氛的高潮。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有欢度元宵佳节的习俗。元宵节晚上,不少城市就有大型的灯会,但不管夜晚的大街上如何灯火璀璨,游人如织,我始终觉得现在的元宵节,跟古代相比仍然缺少了点什么。

缺的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我觉得缺的是诗意。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元宵节的晚上,我宁愿穿梭到古代,和我喜欢的词人们在一起,也不愿随着大街上穿梭的人流,去追逐那份干巴而短暂的热闹。

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日益深入,我越发地热爱宋朝。我爱那个朝代的一切,包括它的兴盛,它的荣辱,它的经济,它的文化,还有它的日常。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几首宋词,去看一看几位宋代词坛大咖,在他们生命中特定的那一年,度过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辛弃疾在元宵节,世人狂欢他孤独

1174年前后,著名词人和爱国将领辛弃疾来到了南宋,机会凑巧,他还赶上了南宋那一年的元宵节。

从小在金人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饱尝了金人对南宋遗民的奴役。他完全没有想到,宋高宗在他偏安之江左,竟然又缔造出了一个富庶而繁华的太平盛世。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的花灯初上,天地一片灿烂,就像东风吹开了万树繁花,烟火如雨纷纷落下。

豪华的马车缓缓前行,洒下了满路的芳香。悠扬的萧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那个无比明亮的夜晚,看灯的美人很多,她们头戴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着人群走过,身上飘散着缕缕幽香。

辛弃疾在人群中寻找着心目中的“她”,却无奈怎么也找不着,正在灰心绝望之际,他猛然一回头,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她。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是写元宵节的佳作。它不但为我们多层次地展现了南宋元宵节灯会的盛况,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通过塑造一位孤高自赏、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者的情志和心声,这首词也因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蕴。

辛弃疾虽然被称为“词中之龙”,但他毕生的理想是驱逐金兵,收复中原,只是因为南宋统治者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辛弃疾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

所以在那个动荡的世界里,辛弃疾一直在寻找着知音,哪怕“众里寻他千百度”他也觉得值得。因为在抗金的路上,他真的太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前行,给他力量,给他支撑。

但是他找到了吗?那个灯火阑珊处的人是谁呢?我觉得那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寄托和希望。

或者,那个人根本就是辛弃疾自己,因为多年以来,他一直是自己的同盟,即使站在无边的黑暗之中,他也从不妥协,从不迷茫。

那年的元宵节,世人皆狂欢,唯稼轩最孤独。

苏东坡在元宵节,倍感冷清寂寞

1075年,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刚好不久就是元宵佳节。苏东坡本想和密州的百姓同乐,但是走到大街上,他看到的景象却有点冷清。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东坡不由地想起了,之前他在杭州度过的三个元宵节。杭州的元宵节,月光皎皎,灯火辉煌,大街上看灯的人们美好如画,络绎不绝。

富贵人家在元宵节这天更是无比奢华,他们在帐底吹笙,香气撩人。另外,杭州的气候非常清润,在元宵节这天,“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那种放松和惬意真的令苏东坡十分难忘。

但是密州既没有杭州那么大,更没有杭州那么富,加上连年的旱灾和蝗灾,使得密州民不聊生,处处粗陋。

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忽然,苏东坡听到了一阵吹箫击鼓的声音,寻声走去,原来是村民们正在举行社祭,以祈求丰年。

苏东坡什么都没有说,人们或许也还不认识这位新来的知州,他就那样默默地站在祈祷的人群中间。

看着那些善良穷困的人们,在为生活而苦苦挣扎,苏东坡的心在隐隐作痛。他不知道他们的祈祷有没有用,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在密州呆的这几年,他肩上的担子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重了。

密州的那个元宵节,没有一点喜庆的欢乐气氛,但是苏东坡的爱民之心,却永久地感动着我们。

李清照在元宵节,怎不思乡念故国

北宋灭亡以后,李清照和赵明诚仓皇南渡,后来赵明诚病死,李清照便避居江南,一个人既尝尽国破家亡之痛,又受够颠沛流离之苦。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又是一年的元宵节,江南的大地春光融融,但是李清照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几位诗朋酒友驾着华丽的马车来相召,好叫她出去散散心,看看外面的风景,但忧闷愁烦的李清照还是婉言谢绝了。

纵然年事已高,纵然来到江南已经有些年头,但是李清照怎能忘了汴京当年的繁华。记得那时,她在闺中有许多闲暇,她们也非常看重每年的正月十五。

当年的她是那样风华正茂,靓丽俊俏,可岁月的消磨使她如今已憔悴苍老,她头发蓬乱心绪低沉,更怕在夜间出行。

李清照想,反正这里的元宵节跟我没有什么关系,那就让别人去欢乐吧,我姑且从帘儿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宋室难迁以后,江南为宋朝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赵构或许也在为自己南渡的英明决策而沾沾自喜。

但是宋高宗忘了,总有一些人,在永远眷恋着自己的故国,无论她们到了哪里,无论何时,在她们的心头,都永远高悬着一轮明月,它是那样地大,那样地亮。

因为,那是来自故乡的月亮。

陆游在元宵节,心灰意冷欲归隐

陆游五十四岁那一年,宋孝宗亲下诏令,将他调他回临安似将重用,但不久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后再调江西抚州供职,依然担任管理盐茶公事的七品佐僚。

在抚州任上,陆游有感于自己坎坷的仕宦经历,心中郁闷,于是在元宵节这一天,把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和情怀提笔写给朋友们看。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陆游开篇即陈述自己的境况:在宦海中沉沦二十多年,白发稀疏,至今还是一个辅佐州长官的老郡丞,在洪州的元宵节随着人流看灯,心中不免辛酸万分。

但对一生耿直的陆游来说,纵使政治生涯中时刻面临风刀霜剑,他也不屑和那些群小辩个是非曲直,长长短短,他宁愿作外郡佐僚,东奔西走,就升斗之俸以养家糊口。

然而不与人争,甘居下僚,果真就能使陆游的内心安适吗?不!自己这么大的年纪,现在依然要对主官唯唯诺诺,甚至连属吏也不把他放在眼里,陆游感到无比屈辱,真的是“乾坤大如许,无处著此身”。

亲朋好友也一直在苦劝陆游,让他在遇事时模棱两可,假装糊涂绝不固执己见,这样他的仕途也可能会顺利一些。

但是陆游觉得那不是自己,与其要一直窝窝囊囊地违心做事,还不如屁股一拍,理直气壮地走人。

陆游准备好行装要归隐山林,我相信这实在是陆游一种无奈地选择和退却,是他对颠倒曲直,不辨忠良的朝廷的不满,因为陆游一直心存社稷,壮志未酬,他怎甘心归隐?!

在那个元宵节,我看到了一个悲愤不已而又坚持理想的陆游,我理解他的立场,更敬佩他的勇气。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人生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只不过我不晓得,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元宵节这天,曾经燃放过多少耀眼夺目的烟火,曾经上演过多少浪漫美好的爱情。

或许随着时代的前进,元宵节的内容和形式有所演变,但是元宵节的主题永远不会变,那就是希望普天之下的人,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尽管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时候,我们过着一样的元宵节,我们都看花灯,都吃汤圆,但是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我们对元宵节的感受,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才有着那么多的不同。

因为不同,所以丰富;因为丰富,所以怀念。

感谢那么多的古人,在美好的元宵节,写下了那么多的诗词,通过品读他们的诗词,我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才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生活才有了新鲜的诗意,我们干枯的心灵,才得到了如同甘露般的滋润!

-作者-

张风莉,笔名雨枫,甘肃省白银市作协会员,《唐诗宋词古诗词》专栏作家。已出新书《生命的突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