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推倒重来:《旧五代史》的价值观问题
文|刘志斌
实际上,《旧五代史》修纂的时间远早于《新五代史》,宋太祖开宝六年(973),赵匡胤下诏修《梁唐晋汉周书》,由薛居正监修。开宝七年闰十月,薛居正等人进表献书:修完了。
这么快?
没错,就是这么快。
《旧五代史》共计150卷,从数量上看,正好比《新五代史》多了一倍。由于《旧五代史》修纂时距后周灭国不久,五代各朝实录保存相对完好,根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宋初保存下来的各朝实录有后梁张衮等撰写《太祖实录》三十卷;后唐有赵凤、张昭远等撰写的《庄宗实录》三十卷,姚顗等撰写的《明宗实录》三十卷,张昭远等写的《愍帝实录》三卷、《废帝实录》十七卷;后晋有窦贞固等撰写的《高祖实录》三十卷、《少帝实录》二十卷:后汉有苏逢吉等撰写的《高祖实录》十卷、张昭远等撰写的《隐帝实录》十五卷;后周有张昭远等撰写的《太祖实录》三十卷,王溥等撰写的《世宗实录》四十卷。而宰相范质更是已经修成了三百六十卷的《五代实录》以及其缩略版的《五代通录》。所以薛居正等人干脆搞了个“拿来主义”,以《五代通录》为蓝本,以各朝实录为底稿,摘抄裁剪之后形成了这部《旧五代史》。在修史时,薛居正他们参考了《三国志》的体例,对五代各自成书,分别有纪有传,其中《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至于其他地方割据政权,没有僭越称帝的统一放到《世袭列传》中,僭越称帝的都扔到了《僭伪列传》里,契丹、吐蕃、回鹘、党项这些地方等则丢到了《外国列传》里边,最后有志20卷,分为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十个部分,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五代时期的各种典章制度。
薛居正等人大多是五代遗臣,许多人甚至就是当年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而《旧五代史》又取材于五代各朝的实录,因此其史料价值非常之高。但问题在于五代是个“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特殊时期,因此宋初这些文臣的学问到底如何,其实一言难尽。再加上编纂时间甚短,因此考据失当、内容芜杂、体例不精等问题层出不穷,书中的各种封建迷信思想和帝王异相更是令人震撼,比如说朱温出生时赤气上腾,引得邻居震撼不已:
以唐大中六年岁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砀山县午沟里。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里人望之,皆惊奔而来,曰:“朱家火发矣!”及至,则庐舍俨然。既入,邻人以诞孩告,众咸异之。
又比如说李克用出世时“白气充庭,井水暴溢”
在妊十三月,载诞之际,母艰危者竟夕。族人忧骇,市药于雁门,遇神叟告曰:“非巫医所及,可驰归,尽率部人,被甲持旄,击钲鼓,跃马大噪,环所居三周而止。”族人如其教,果无恙而生。是时,虹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
再比如说郭威出世时火光四射
后以唐天元年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载诞之夕,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
反正这些皇帝出世的时候多少都得带点声光效果,你要是无声无息地就被生出来了,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这明显就是汉唐时期谶纬之学的残留思想在作祟。
至于价值观问题,那就更大了,比如说历经五代十余朝皇帝,被誉为“不倒翁”的冯道,此人后来被司马光斥为“奸臣之尤”,却在《旧五代史》中落了个“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史臣曰: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饰终之典,不得谥为文贞、文忠者,盖谓此也”的评价,这明显就是批评得不够深入具体!这样一个毫无廉耻之心的家伙,你不深入批判、当成反面典型,那以后人人都想做冯道,我大宋还能有忠臣了吗?
其实《旧五代史》中的史论内容本就不多,大多又来自前朝实录,乃是本朝人评价本朝事,难免会有“为尊者讳”的问题出现。所以史论文字简短、观点立场不一、前后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这也让欧阳修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他看来,薛居正等人编纂的《旧五代史》是非不辨、善恶不明、繁猥失实,简直不堪入目,活脱脱就是一部劣史。因此必须重修《五代史》,从体例到内容,全部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