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封锁近200年的制鞋工艺 被这位“鞋匠”终结

在康奈集团的办公室里,刘昌勇细致地查看着一双成品鞋。比对两只鞋子的大小、查看用料、检查工艺是不是达标……虽然如今已是康奈集团生产线的管理层,对于制鞋过程中各个的工序,刘昌勇也常常亲力亲为,仔细监督。

刘昌勇在他的岗位上工作了33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中,他也坚信,不论是谁,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有所收获,也就是在这样坚定的付出中,成就了这位全国劳动模范。

从一无所知到乐在其中,努力才是他的武器

“我一开始只是想找个工作解决温饱问题,对制鞋行业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1988年,刘昌勇以一个毫无经验的学徒工身份来到康奈,当时的康奈还是一个制鞋作坊,鞋子生产需要全手工。刘昌勇从一个零基础的普工学起,制鞋的每个工序都要重新学习,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学习做钳包时,需要左手拿钉子,右手拿锤子,“拿钉”是一个技术活,稍不注意就会锤到自己手上。师傅教他把钉子放在口袋里,走路的时候练习“拿钉”,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师傅眼中最好的徒弟。

在自己的岗位上,刘昌勇是一个可以做到几乎全年无休的人。在一年中,他能工作到大年二十九才回家过年,紧接着又在正月初五回来上班,仿佛是一个不知疲惫又不会停止的陀螺。

刘昌勇见证了康奈从一个制鞋作坊发展成为一家流水线作业的现代企业。在制鞋车间里,流水线的生产有条不紊,但也重复枯燥的。刘昌勇和他的工友们每天都要面对几乎一模一样的工作,进行着一模一样的工序和步骤,特别考验人的耐性。别人都觉得工作艰辛时,刘昌勇他却乐在其中:“看似一样的工作背后其实还是有很多可以精进完善的地方,而这些都是我工作的动力所在。”在枯燥重复中不断改善探索,换来的是产品标准化和模式化,从而保证了产品品质。

“我始终相信,付出和收获成正比”刘昌勇不断向前,用时间诠释着爱岗敬业精神。“如果你付出以后还没有收获,那就是付出得不够多,老天是不会亏待努力的人的。”

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

漫漫路途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刘昌勇从学徒、划料工、包钳工成为了一位管理人员,身份的转变对刘昌勇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刘昌勇说:“创新是最大的驱动力。”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制鞋行业也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和高端制造转型。“固特异”是一种应用高端鞋生产的特殊工艺,十九世纪国外就已掌握,而国内仍旧是一片空白。这时,刘昌勇“工匠魂”被激发了起来,组织带领公司的工艺精干人员,从意大利、捷克等国引进先进设备,经过不断地试错,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固特异产品的量产,国外顶级固特异品牌相继前来与公司进行合作。不仅如此,在钻研过程还积累了大量工艺技术,更重是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

除此之外,刘昌勇组织开发新材料高弹力一体无缝帮面鞋款,产生销售收入7050万元,实现利润442万,还获得过发明专利16项、科技和工业新产品共16项,承担温州市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项目1项。

刘昌勇作为康奈集团副总经理、制造中心总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安排一线生产计划和生产动员。刘昌勇的回忆里带有岁月的痕迹:“我们过去是没有生产计划的,只能用一张白纸涂涂画画,每个进度都是通过记号笔的颜色表示。”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产品越来越复杂、产品线也越来越多样,这对康奈组织生产提出了挑战。

“我们通过EPR系统的创新,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追踪,缩短了生产流程,提升我们的产量,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益。”在刘昌勇的主导下,康奈集团升级使用了现代企业管理的EPR系统,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生产。通过1000多项的生产改善提案,多次在省、市QC成果发布会上获得一等奖。一直持续开展的制帮QCO快速换款项目,缩短换款损耗40%,产线平衡率平均提升5~10%、效率提升10%。

在感恩中召唤更多责任感

为了培养人才和传承技术,刘昌勇领办成立“刘昌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刘昌勇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培训和指导,康奈集团的生产系统已拥有高级技工120人,中级技工86人,技能人才与一线员工占比达到22.3%。

刘昌勇在公司生产系统推行了“员工导师制”。工作时,导师教导技能,做员工的师长;下班后,以诚相待,做他们的朋友;在遇到困难时,做员工的亲人,互相帮助、解决困难。还在公司组织成立了“情感交流站”,纾解员工生产生活中的烦恼忧愁,曾以个人名义将“金锤奖”奖金5万元捐出作为解决公司员工困难的基金。

“我认为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多荣誉,不仅是上级部门对我的肯定,更是对全体干部和职工的认可,'军功章’里也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我会把荣誉锁进柜子里,继续前行。”

33年的坚持,“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成为了刘昌勇不变的事业使命和人生追求。海阔心无界,山高人为峰。刘昌勇以他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精神,以奋斗姿态鼓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定义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时代。(浙江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 浙工之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