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狭窄引起的腰疼脚麻:
按语:
一、竖脊肌 :由三组平行的肌肉组成,从外向内: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下方附着在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面,上方附着于枕后和乳突;中间从外向内附着在肋角脊柱横突、棘突。
竖脊肌出现问题会导致颈后、后背、腰部的疼痛、僵硬;表现为弯腰疼痛、翻身困难,咳嗽加重。竖脊肌还会影响到臀部和下肢肌肉,表现为腰骶部疼痛、臀部酸痛、下肢后侧疼痛麻木。
二、臀大肌的体表投影:自尾骨尖经坐骨结节至股骨干中上三分之一处划一直线,此线为臀大肌的下缘线。 自髂后上嵴再划一条与下缘线平行的线,为臀大肌的上缘线。两线间围成的方形区域即为臀大肌的体表投影。
坐骨神经臀部投影:在臀肌上位的投影点,位于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上三分之一交点处。下位投影点,在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的中点处。这两点的连线就是坐骨神经在臀肌内下方的走形投影。
坐骨神经一般自梨状肌下孔穿至臀部,被臀大肌覆盖,故臀大肌的无菌性炎症可以刺激坐骨神经,引起坐骨神经痛。
三、臀中肌位于髂骨翼外面,起于髂骨翼外面,止点于股骨大转子。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生活中走路站立保持良好的姿势的重要肌肉。
四、腓肠肌、比目鱼肌(小腿三头肌)
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称小腿三头肌,下方通,过跟腱附着于跟骨结节,上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附着于股骨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附着在胫骨后面、比目鱼肌线、腓骨头后面。
解剖构造:坐骨神经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来自腰4~腰5神经和骶1~骶3神经根,是所有神经中最粗者。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依次横过闭孔内肌,上下孖肌及股方肌的后方,支配这些肌肉,并沿大收肌后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之间下降,途中发出肌支至大腿的屈肌,坐骨神经在到腘窝以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腰椎管狭窄本病有三大特点:
一是发病慢,中老年多见;二是常伴有间歇性跛行;三是主观症状严重,客观体征较少,腰部症状常缺如,直腿抬高试验常为阴性。
主要症状有: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不能负重、下肢麻木、无力感、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压迫症等。
临床上,除急性马尾压迫症外,所有椎管狭窄症均可行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
俯卧位治疗,腹下垫枕,使腰椎变平或稍后凸。
【体表标志】 腰椎棘突髂嵴最高点连线 平第4腰椎棘突或第4、5棘间。
【定点】按脊椎狭窄的节段不同做不同的定点,即定于椎管狭窄的相应节段。可定于L3-4、L4-5、L5-S1节段的下列各点: ①横突下缘点 松解横突间韧带和横突间肌。以上两项可谓横向松解,即椎体运动单位间的横向松解,可以达到脊柱纵向减压的目的。 ②椎间管外口点 松解神经根外膜,以达到椎管内神经根延长的目的。
③黄韧带点 松解黄韧带,降低椎管内压。
④脊神经后支卡压点 解除合并症,消除脊神经后支卡压所致的疼痛。
⑤相应肌损伤点 依不同情况而定。
【针刀操作】
各点的针刀操作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基本一致。须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①因腰椎管狭窄多为多节段受累,在定点时,一次仅做一排往往无济于事;所以,第一次应定点2~3排,最多做3排。由于做了全面松解,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②第一次做针刀治疗,一般只做多排横向松解,以达到纵向减压的目的。
③如果第一次疗效欠佳,第二次针刀治疗,可进一步松解神经根外口。
④一般来说,经两次治疗应有一定疗效。如果尚有遗留顽固症状,可按其症状的神经定位进行椎管内松解,即做侧隐窝松解。因为侧隐窝操作比较复杂,一般一次只做一点,如须继续治疗,仍按神经定位定点治疗。
小针刀治疗法:
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和椎体骨质增生等因素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针刀施术的目的是松解粘连与结疤,除去病理因素,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其作用机制为:
①椎管外松解:在腰部切割,剥离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囊、骶棘肌、横突间肌、横突问韧带等病变软组织,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痉挛和肌紧张,起到椎管内减压、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的作用。在下肢敏感压痛点处行针刀刺激,能解除因疼痛造成的下肢后外侧肌紧张,通经活络,调畅气血,消除症状。
②椎管内刺激:以多次、多孔道的针刀刺激神经根周围粘连变性的脂肪组织,可调动机体的自身调节及免疫功能对病变处进行修复,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内环境,消除无菌性炎症而解除症状。另外,针刀的机械刺激可产生微量机械热,这种热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血流量增加,带走病灶处堆积的致痛物质,解除以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位,腹下垫15cm厚垫子。在腰骶及下肢部查寻敏感压痛点,或根据影像学检查在相应棘间、棘旁定进针刀点标记,皮肤常规消毒。
操作方法:
(1)腰骶部施术
①棘间:针刀口线平行于后正中线,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穿过棘上韧带后,调转针刀口线方向,使之垂直于后正中线,切割、剥离松解棘间韧带及黄韧带3~5刀,并向患侧横突方向倾斜30°,沿上位下关节突根部内侧面至椎管内,刺激硬脊膜外腔粘连变性的脂肪组织。出针刀。
②棘旁:棘突旁开1.5~3cm处为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后正中线,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至横突骨面后,调转针刀口线方向,使之垂直于后正中线。松解横突附着的肌肉、筋膜,出针刀。
(2)下肢部位施术
①刺激环跳穴,在骼后上棘和尾骨尖连线中点到股骨大转子尖作一直线,直线的中点为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穿过臀大肌深度为4~5 cm,达梨状肌肌腹。作纵行疏通剥离,并横向平推3~5次(平推时不调转针刀口线方向),出针刀。
②刺激承山穴,用力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呈人字纹,在其凹陷处定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穿过腓肠肌至比目鱼肌腹,感觉酸、胀、麻传导感时为进针刀深度。纵向疏通剥离,感觉手下松动感,出针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