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声与花中人
前言:前几天去龙泉山灵泉寺一游,随后再去了梁子湖大道赏花,见景生情,于是第二天发了一个朋友圈,没想到受到儿时挚友文华的共鸣与盛赞,文华也是好游历之士,见文思境,又作了一篇小文,与我所思甚为契合,特摘于下。文中谬赞个人之处,实愧不敢当。
有诗云“龙泉山下佛堂声,梁子湖畔花中人”。初读此诗,也许你如我一般,觉似曾相识。为此,我还特意在脑海搜寻、在网络百度,然,一无所获。
很显然,这是两句前无古人的诗句。而我的第一次读到,是在老徐的一篇春游短记中,始作俑无疑是老徐了。老徐叫徐杰,其实不老,比我年龄还稍小,是我小学同窗故知。但之后20多年未曾相近处,亦疏于联系。今日其修为造诣,已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所能形容,而其随笔文章可窥豹一斑。
老徐有“碗豆(小时外号)盒子”微信公众号(微信号:wdhezi)见于世,当中30余篇文章绝大多为其原创,既有情感随笔能让思绪游离归寂,又有术业专评能让生活脚踏实地 ,很值得一读。文如其人,其人细腻真诚、洒脱自然自不必多说。
之所以“龙泉山下佛堂声,梁子湖畔花中人”倍感相识,我思虑原因有二,一是诗句本身太好,二是衍生意境太妙。
我自认虽无诗文基础,但读此诗句竟胜唐诗余味流长,无论是词句对仗、还是平仄韵律觉十分工整自然。而最重要是第二点,衍生意境太妙,能引起每一个人心灵的共鸣、自然的向往,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又永远遥不可及,勾得我们心痒。
(图1:龙泉山下俯瞰灵泉寺)
龙泉山我是去过,在江城之东南,如椅临湖而座,历代为名地,明初后因风水俱佳为王族侵为冥府,葬九代朱王,与帝都明皇陵相论有“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之誉。梁子湖自是熟悉不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为鄂东第一大湖。山湖相伴,春光如画,美得我是说不清的。
(图2:灵泉寺)
但老徐用两句诗句 “龙泉山下佛堂声,梁子湖畔花中人” ,却说得如此精妙。
“龙泉山下佛堂声”,你听,远在城外山下,是不是声音空澈悠远,这是敲开冬日寒寂的声音么,还是敲开我们心灵寒寂的声音,我们与自然一起在听。
(图3:灵泉寺大雄宝殿)
而前缀与“梁子湖畔花中人”就更不得了,我在想这佛堂的声音是来自入定的老和尚还是修行的小沙弥,因为在不远的湖畔花中有人,是村夫还是少女?在春天里,我情愿人也都是年轻的,佛堂声可能来自修行的小沙弥,花中人最好是人面映花的美人,如此而近却恍如隔世相虐,极大矛盾也,然大矛盾显大美,就如现代的肥皂剧的感人涕零,或者如我们觉得荤素相混的饺子好吃一样。
(图4:花中人,将来他们也会如下面的两位再来么?)
其实,也是相统一的,佛界与花也是分不开的,有偈语“一花一世界”、“拈花微笑”为证,佛与花如此对立统一在此诗此景中,你自个去脑洞大开吧。
(图5:岁月带走青春,带不走友情)
如果你实在还想不出这一层,那么我们就简单点。试想,你一直生活在都市,无休无止的喧闹,不收停留的奔跑,倘若你还有些思绪与幻想,或者最要命的是你曾和我一样,生在长在野村,对昔时山水自然风光有一种特别怀旧与依赖。那么从老徐的诗句“龙泉山下佛堂声,梁子湖畔花中人”中,就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与行步的去往。
我想,那里不仅山水紧相依,春光美如画,最重要的是有佛堂声、有花中人。烦躁已久的心情,听听佛堂声是不是可以平复如初、顿悟悲悯;忙碌疲惫的身躯,看看花中人是不是可以赏心悦目、超然物外。这既有山水田园风光,又是身心修为境界,你难道没有心动么。
心动不如行动,春已将逝,让我们即刻远行郊外,去寻找老徐诗中的“龙泉山下佛堂声,梁子湖畔花中人”至妙景境。
2016/3/22 文华于水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