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治子宫内膜异位症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小茴香1.5克(7粒,炒),干姜3克(2分,炒),元胡3克,没药6克(研),当归9克,川芎3克,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生),五灵脂6克(炒)。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内膜以外的其他部位者,称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每到经期发生出血,因而引起痛经和周围组织的纤维化。从病理学又分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前者指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肌层;后者指子宫以外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30~40岁妇女,常伴有不孕症,若一旦怀孕,病变和症状能够缓解甚至痊愈。临床少数病人无症状,但大多数患者表现痛经和月经异常。痛经的特点是继发性并进行性加重,半数病人
以痛经为主要症状;月经异常以经期延长或周期不规则为常见症状。因盆腔粘连,子宫固定在后位,卵巢功能失调,约3/4的病人不孕。若子宫内膜异位在肠道、膀胱、肺部,也可发生周期性便血、尿血、咯血。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痛经”、“不孕”范畴,其主要病理机转是气滞血瘀,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既可治标,又可以治本,标本兼治,是临床常用有效方之一。
少腹逐瘀汤加减:川芎12克,小茴香1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元胡12克,没药9克,蒲黄12克,五灵脂10克,枳壳9克,怀牛膝9克,益母草3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
若寒象偏重者,加川椒9克,艾叶9克;热象明显者,加川楝子12克,丹皮9克;肝郁气滞者,加柴胡9克,香附9克;寒湿凝滞者,加吴茱萸9克,苍术12克;肝肾不足者,加女贞子12克,枸杞子12克;腰腿酸软困痛者,加桑寄生12克,川牛膝10克;倦怠脉软者,加人参12克,黄芪15克。
(1)根据《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0):623,王祖倩等报道:采用少腹逐瘀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离子透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4例。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五灵脂9克,延胡索9克,没药6克,牛蒲黄12克,干姜4.5克,小茴香4.5克,肉桂3克,桃仁9克,红花9克。经期以祛瘀止痛为主,经量多痛剧者,加花蕊石30克,血竭6克;平时加软坚散结之品,如海藻9克,昆布9克,夏枯草9克,牡蛎30克;气虚者,加黄芪12克,党参12克;瘀热者,去肉桂、干姜、小茴香,加丹皮9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恶心者,加吴茱萸4.5克;经期加服七厘散1.5克或云南白药3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配合离子透入和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2)根据《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425,汪娴等报道: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配合口服炔睾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1例,其中痊愈40例,占97.6%。炔睾醇口服:从月经周期的第2天开始口服,每次200毫克,1日3次,连服1个月;第2月开始,每次200毫克,1日2次,连服2个月;第4月开始,每次200毫克,1日1次,连服3个月,共6个月1个疗程结束。第7个月开始服少腹逐瘀汤加减。处方:小茴香3克,干姜3克,延胡索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没药6克,川芎6克,肉桂5克,蒲黄8克,五灵脂10克,僵蚕10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2次温服。若气滞腹胀、攻窜不定者,加川楝子10克,制香附10克,木香8克;形寒肢冷、恶心欲吐、寒凝血瘀现象明显者,加吴茱萸3克,艾叶8克,附子5克;肾虚黄体不健、月经失调者,加淫羊藿10克,菟丝子12克,狗脊12克;气虚倦怠乏力,面黄纳少者,加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黄芪15克;瘀血现象较重者,加血竭6克,花蕊石12克,三七5克;出血多者,加阿胶珠10克,赤石脂10克,禹余粮10克。每月14剂。从月经前7天开始服中药,连续服用14剂,共服6个月。第2年开始,每月服用7~14剂,观察4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