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难忘的正月十三
来源:2008年迁西县委老干部局主编《金色记忆》
作者:张书润,退休教师
编校:赵印国
网络图片
那是1962年,正月十五日就要开学了。
正月十二晚上,我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早早把上班需要的用品准备好了。老家(东莲花院乡黄岩村)离学校(上营乡贾庄子村)160多里路,交通十分不便,没有班车,公路(从板桥以北)也只能顺长河沿岸沙滩走。父母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东借西找,花了300元钱,为我买了一辆七成新的生产牌自行车,我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早早就擦洗得干干净净,只等明天一早骑车去上班。
正月十三早上,我早早起来。开门一看:啊!坏了,下大雪啦,走不了啦!不用说骑车,就是走着也够呛。爸爸劝我:“晚去一天吧,路这么远,又下了大雪,领导不会批评你的。”
我也犹豫起来:走,雪足有半尺多深,实在太难走;不走,学校仅有我们两个教师,王阁东老师教一、三、五,我教二、四、六大复式,我不到校,40多名学生谁管?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40多双翘首以待的眼神。这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再困难,我也要准时赶到学校。于是,我耐心地说服了二老。
吃罢早饭,妈妈给我装了四块大玉米面儿饼子,爸爸塞给了我五块钱,背上行李,我就出发了。当我走出一百多米远的时候,回过头去一看,妈妈还在大门口望着我。我赶紧向妈妈挥了挥手,然后转身加快了脚步。
远望起伏的高山和田野,全白了,路上连一个行人也看不到,只有几只喜鹊在树上喳喳叫。西北风夹杂着冰凉的雪粒,打在我脸上,睁不开眼,但我毫不在意,仍一步一步地躬着腰艰难地前进。
大概走了一个来小时,我到了牵马岭下。听老人讲,唐王征东时曾路过此处,因山路陡峭崎岖,下临万丈深谷,马不敢走,唐王只好牵马而行,遂留下“牵马岭”这个地名。平时行人经过这里,就是空手走,都要出一身的大汗;多数人都是中途歇一阵子再走,才能到达岭上。
网络图片
今天经过这里,就更难了。虽然有的地方的积雪被大风吹得一干二净,很好走,但也有很多路段被大风卷来的山雪埋得更深,个别低洼处的雪,甚至有齐腰深。每次陷进雪窝时,我只好一点一点地向前爬行。所以,那天,这个二里长的山岭,我足足爬了一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爬行到岭上,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当我不由自主地回头看自己爬行过的地方时,却是两道深深的雪沟。用手擦擦头上汗水,哪里有汗水,全是白白的霜雪。但当时我的心情却轻松了很多,因为最难走的路我已经走过来了。抬头看了看天,乌云也稀薄了,于是我加快了脚步。
过了丰润县岩口村,就是通往迁西县城的平坦公路了,但路上仍少有人来往。搭不上伴,苦了我两条腿,只好一步一步地往前挪。饿了吃口玉米饼,渴了吃口雪。我深知,每走一步,就离学校更近一步。只是遗憾,没长出一对翅膀,或者两条飞毛腿。
走哇走哇,过了板桥,天渐渐黑了。无奈只得到杨柳会村去求助好心人家寄住一夜,可一连好几家都没能如愿。后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知道我是冒着大雪去教孩子们念书的,又见我实在疲惫,膝盖以下已经湿透,两只白鞋也变成黄色的了,便热情地将我领到了他的家里。
晚上,大娘给我端上来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睡前,大娘又把我的鞋刷干净,放在了暖炕的竹席下。老两口在煤油灯下与我聊家常。我为老两口的盛情深深感动,带着温暖和惬意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天还没放亮我就起床了。打好行李,准备继续赶路。尽管二老再三挽留,让我吃了饭再走,又怎能留得住我呢!临走,我给老人留下了详细地址,恳请老人有机会到我家做客,又悄悄地放下了两元钱。
一夜的休息,身体轻松了许多,走起路来分外矫健。此时天已放晴,只是太阳照到皑皑白雪上泛着亮光,十分刺眼。到了上营,饭店正开着门。我又饥又渴,很想吃顿饭再去学校。但就在此时,那40多双翘首以待的眼神,仿佛又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紧了紧腰带,继续赶路。
到贾庄子学校时,正好十一点,孩子们雀跃欢呼着迎接我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