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晚年写下的这首禅诗,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读懂了受益终身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年仅25岁的宋哲宗因病逝世,古代的皇位继承讲究正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由于宋哲宗无后,只能在其兄弟中选择。当时的宰相章惇主张立同母胞弟赵似,但是被向太后否定,改立次弟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宋徽宗可能做梦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继承皇位,在刚继位初年,于是大赦天下,远在海南儋州的苏轼,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夜收拾行李穿越琼州海峡,然后一路沿江北上,对于苏轼来说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到故乡,那种迫切的心情可想而知。

苏轼在返回的旅途中,一路风尘仆仆,由于年纪大了,在到达常州之后生了一场大病,在那里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在第二年感染风寒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五岁。我们翻开苏轼的诗集会发现,他在生命进入弥留之际时,也依旧还在创作,接连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观潮》这种充满禅理的作品,特别是后一首写得最好,每一句都是佛家之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公元1101年,此时苏轼已经非常虚弱,他创作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是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同时也是告诉了小儿子苏过许多的大道理。人的一生很短暂,然而对于诗人来说,更是经历了千辛万苦,吃过了无数的苦头,自从爆发“乌台诗案”之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先是被贬到湖北黄州,此后又是惠州和儋州,在哪些地方苏轼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正是由于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使得苏轼对于人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心境也是大变,不再像年轻的时候悲愤不已,反而心态平和。其实从这首《观潮》一诗中就能够感受到,应当说这首与《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写得很一般,可是只要细细品来,则是会发现每一句都充满智慧,这也正是苏轼最了起的一个地方,即使是信手拈来,那也是非常讲究。

宋诗本身就具有哲理性,而在这首《观潮》一诗中,苏轼则是把那份哲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想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苏轼的生平,还有他晚年对于生活的态度,在第一二句中苏轼表达出了个人的观点,庐山的烟雨浙江钱塘江的潮,那都是最迷人的自然景观,非常值得去游玩,如果无缘去观赏的话,那会成为人生中的遗憾。

苏轼在第一二句中先是抛出了观点,用事实去证明,到了第三四句结尾却又是笔锋一转;年轻的时候观看了庐山的烟雨,还有浙江钱塘江的潮水,去看过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觉得庐山的烟雨,只不过是烟雨而已,然而浙江钱塘江的潮水,也只是潮水罢了。这两句与前面的两句形成冲突,这也正是说明了诗人晚年一种平和的人生态度。

我们面对未知的世界,有的时候往往充满了向往,可是真正到了那一天会突然发现,其实与不过如此。苏轼就告诉了我们,生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不要有太多的杂念,要时刻把心态放平和,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所谓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苏轼的诗哲理性很强,而这首《观潮》其实值得我们反复去读,作为北宋最伟大的诗人,苏轼的诗更具有宋诗的独点,每一句都充满智慧,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从中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