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87版《红楼梦》是无法超越的神作?

1987年,电视剧版《红楼梦》播出。

从那之后,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人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也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很难被翻拍的神作。

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87版《红楼梦》承载着亿万观众的集体记忆,也镌刻下演员们最美的高光时刻。

如今32年过去了,每当重温这部剧,无数人还是会充满无限回忆与感慨。

30多年,沧桑巨变,但经典却如金子般,在往事中永放光芒。

那么,87版《红楼梦》到底是如何被锻造成难以超越的经典?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01 史上最强顾问团队

1979年,一位从英国BBC考察回国的工作人员给央视提了一个建议:

国外已经将莎士比亚的名著拍成了电影,登上了大荧幕。我们自己的古典名著是不是也能被搬上荧幕,再创经典。

没想到这个随口一提的建议,居然说到了他们心里。

央视领导决定采用这个建议。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就这样,电视剧87版《红楼梦》的筹拍工作拉开序幕。

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原著,剧组请来众多专家学者一同出谋划策。

请红学家周岭、刘耕路和周雷来担任编剧。

还专门为此成立一个阵容极其强大的专家顾问团。

这个阵容堪称空前绝后,仅此一家。

电视剧《红楼梦》顾问团队

著名作家沈从文、曹禺,书画家启功和红学家王昆仑、周汝昌等20多位大师级人物。

名单包括:

王昆仑、王朝闻、曹禺、沈从文、周汝昌、朱家溍、成荫、林辰夫、阮若琳、启功、吴世昌、吴冷西、吴祖光、周扬、杨乃济、杨宪益、赵寻、钟惦棐、曹禺、蒋和森、戴临风、邓云乡等。

每一个名字都是金光闪闪,多达20位。

这个团队几乎囊括了当时文学界的半壁江山,水准无人能敌。

遗憾的是,这些人当中,仅有杨乃济先生还健在,其余都已驾鹤仙去。

更遗憾的是,87年电视剧开播时,已有4位专家离开人世。

除了强大的专家团队,导演王扶林也十分重要。

王扶林与演员合影

早在正式筹拍之前,王扶林就将自己关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闭关研读了整整一年的《红楼梦》原著和相关学术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立刻向红学家们请教。

因为他坚称:“没有质量过硬的剧本,一切都是妄谈。”

王扶林给陈晓旭讲戏(上),王立平与张莉合影(下)

1982年的冬,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间屋子里,挤满专家学者,热闹非凡。大家围坐一起,商讨剧本的改编。

那时候,他们抱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87版《红楼梦》编剧周岭

“那时每天小心翼翼地走每一步。”

这是当时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导演王扶林所描述的心境。

最后他视死如归的说:“《红楼梦》的改编,事关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千万不能搞砸了。”

所以,每次改编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内心的朝圣之旅,充满无上敬畏。

剧本于1983年3月6日起稿,当年底完成初稿,1984年3月完成二稿。

最终直到1986年1月才最终定稿,修订工作历时两年零二个月。

02 史上最强演员塑造

1983年,剧组刚成立时才3个人。

为了能够选出最匹配原著的角色,王扶林决定全部采用新人,一切从零开始。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王扶林坚持“符合原著”高于一切的原则,大胆启用新人。

于是,剧组在北京郊区建造大观园作为拍摄基地,并开始面向全国征选演员。

可谓倾尽“举国之力”来挑选演员。

87版《红楼梦》演员

演员招募令发布之后,每天收到的信件都可以装满整整一麻袋,多如雪花。

除了自荐,剧组还跑遍了全国各大艺校、剧团甚至是各大工厂去招募演员。

有的演员甚至是从大街上被挑中,拉来试镜。

足足用了整整1年多时间,从几万报名人选中,最终挑出了153名演员。

而且几乎全是新人。

1984年陈晓旭在进行演员培训时的采访

其中,林黛玉一角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据说,有人为了林黛玉一角,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最终,气质与内涵出众的陈晓旭从万千人中脱颖而出,一角名天下。

可让人悲憾的是,从此“天堂多个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

演员选定后,被集中送往圆明园培训基地。专家顾问团亲自培训他们,为时两期。

让他们研究原著、分析角色、学习表演、练习琴棋书画,进行形体训练,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等。

然后反复观察3个月后,确定最终角色人选。

就算到了拍摄期间,她们还要一边拍摄一边学习。

学习古琴

导演说戏

整个拍摄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前后投资680万,走遍全国10省41个地区219个景点。

为了拍摄的需要,按照原著的描述。

剧组更是在北京建了大观园,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宁国府、荣国府和宁荣街等景址。

哪怕是资金短缺,全体剧组也是上下一心,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巨作拍摄。

87版《红楼梦》演员合影

03 完美无瑕的服饰造型

《红楼梦》的造型服饰更是精雕细琢,堪称一绝。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了能够塑造出属于红楼梦的年代气质。每天去图书馆,翻阅古文资料,拜访学者……最后还痴迷了进去。

她说:“我来剧组不是来赚钱的,是为了圆我的红楼梦想的。”

史延芹

由于《红楼梦》没有具体特指哪个朝代,她就决定提取中国各个朝代最美、最精华的服饰元素。然后加以融合设计出了独属于红楼年代的服饰意蕴。

最终,耗时三年,在临时搭建的平房里设计出了2700余套精美绝伦的服装。

其中王熙凤一人不同季节的服装就有74套。

仅秦可卿出殡时的服装就多达七百种,绝大部分还只出场了一次。

而且设计的服饰,都与每个人的角色性格与心性高度吻合。

比如给宝钗设计的服饰颜色多为半新不旧的中庸之色。

因为宝钗秉性生来不爱与人争羡。

薛宝钗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给黛玉设计的颜色多为素雅之色,因为黛玉是“世外仙姝”。

生来高洁清灵、幽怨慧秀、清冷感伤。

林黛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宝玉单纯善良、待人温暖,服装颜色大多以红色为基调,暖色为主。

种种细节考究,尤为绝妙,让人拍案叫绝。

也足以让人物回归到书中一般,又一跃跳到现实。

贾宝玉服装设计手稿与剧照

除此之外,杨树云的化妆造型与史延芹的服饰造型堪称珠联璧合。

二人联手,将红楼美人推向了时代巅峰。

杨树云在装束造型方面,也是力求精益求精,完美无瑕。

仅给陈晓旭做一个头型,就要花上至少三个小时。

黛玉的“罥烟眉”、凤姐头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等等都参考了史料文献。从古书和画里找寻灵感。

尤其是黛玉的眉毛,研究了无数个日夜,也是一筹莫展。

直到杨树云看到曹雪芹好友的诗句“遥看丝丝卷烟柳”,才豁然开朗。

于是立马跑到杭州的西湖边上去仔细观察柳叶,琢磨眉形。

最后出妆后,陈晓旭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禁潸然泪下。

再比如王熙凤那个“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眉眼。也是源于杨树云的灵感大发之作。

他想起沈从文跟他说过一幅画:《雍正十二妃》里面的第七妃。

“此人很像王熙凤,你看她的眉毛上挑,面相精明厉害。”

然后又想起在电影《乌鸦与麻雀》里,侯太太的一双弧度很大的眉形特别与之神似。

灵感迸发融合,最终化出了伶牙俐齿、面相精明的王熙凤。

服装造型如诗如画,演员则能通达到人角合一的境界。

宛若置身于书中游走,化身于浮华若世之中。

87版《红楼梦》剧照

04 一朝入梦的旷世歌曲

除了精美绝伦的服装造型,《红楼梦》还留下了13首经典歌曲。

闻名遐迩,家喻户晓。

也堪称《红楼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13首歌曲都出自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之手。

王立平

1982年,王立平找到了当时《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

他毛遂自荐,希望能够为《红楼梦》创作音乐,圆自己一个红楼梦。

“我知道你们不能完全相信我是否可以写好,但是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年代放在《红楼梦》上。我先为你们写一个《红楼梦》的主题曲,你们请顾问团的专家听一下,如果可以我就继续地写下去,如果不可以我立刻就走人。”

最值得一说的是,当时一个演员都没有定,就先把作曲的给定了,这是少有的。

此曲一出,所有工作人员宛若进入了《红楼梦》的意境之中,更加通透明朗。

王立平曾这样形容自己与《红楼梦》的缘分:“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王立平

而他的创作经历,是一朝入梦,终生无悔。

在此后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他所有的一切都与《红楼梦》紧紧连在了一起。

经过日思夜想,最终确定了音乐的基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为了创作出属于《红楼梦》的音乐,他倾尽了自己所有心血。

他说:“只有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就是把每一首都写成精品,让人舍不得放下。”

靠着这股信念,仅《枉凝眉》就写了一年零两个月,而《葬花吟》则写了一年零九个月。

王立平说《葬花吟》调子一出来,连我自己眼泪也下来了!

在《红楼梦》的卷首语,曹雪芹写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立平的创作之艰最为贴切。

“《红楼梦》是我这辈子写得最用心最吃力的作品,简直写得我气断神伤。多少次我都后悔作曲,觉得已经走向绝路。”

但最后,他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终生不悔。

“《红楼梦》花了我太多时间,耗费我太多的感情,经历了太多思想的波折。写得太苦了,太难了,也太过瘾了。”

最终,耗时4年半,完成《红楼梦》13首配曲及所有背景音乐,流传至今。

如今听来,仍旧犹如一杯陈年老酒,沁人心脾,如痴如醉。

就在去年,王立平回忆创作《红楼梦》歌曲的事迹,瞬间登上热搜。

“稿酬每集250元,当时都没把钱当回事,都想怎么把戏排好。”

这句话,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同时,又顿生震惊与敬仰。

王立平曾讲过:“从前一直有人问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我一直说是下一部,但现在我可以说,是《红楼梦》。”

05 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为什么能够成为经久不衰,愈发光芒的经典。只有四个词能概括: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所谓匠心之作,莫过于此。

那时候的他们,为了一部作品,耗尽自己毕生心血,不为名不为利。

《红楼梦》引爆荧屏之时,导演王扶林也不过只拿了400元奖金。

他们付出了最纯粹的心把它做到极致,才锻造出这样一部旷世经典。

也最终成就了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令后世众生敬仰铭记。

你看那经典来了又去,唯独红楼最教人追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