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泰顺此村“双笔入砚”,蕴育众多文武贤才,传续祭酒文化

 陶氏传人按语:葛溪发源于葛垟古塘泉,流经葛垟村落,流向洪口。五代时期,陶氏先祖陶崇伯、陶永兄弟,想另觅佳地,于是从洪口朔流而上寻迹而来。葛垟陶氏宗祠悬挂着“五柳堂”牌匾,与五柳先生陶渊明颇有渊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循着溪水落花找到桃源村落,而陶氏先祖的迁居历程也类似于寻觅桃源之旅。

葛垟上代有汤、黄、章、葛四姓居于此间,后梁龙德元年(921),陶崇伯、陶永携妻挈子迁居此处时,葛垟早已废弃。陶氏族人诛茅辟基,建房造屋。以葛姓旧居取名为“葛洋”(本文用葛垟)。不久后,这里再现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景象,更有诗书弦诵之声。葛垟“双笔入砚”的好风水,蕴育了陶氏众多文武贤才,陶氏后人一代一代传续着祭酒文化。

葛垟重建振兴史,完全是一部陶氏一脉的发现发祥史!

泰顺此村“双笔入砚”,蕴育众多文武贤才,传续祭酒文化

陈能雄/文

泰顺有些村落虽然没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廊桥,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留下的文化遗迹引起人们无限遐思。筱村镇葛垟村就是这样的村落,徜徉其间,追寻旧迹,让思绪进入时空的隧道,能还原出一个美丽的古村。那荒草中书塾,几度荷香满庭,文士雅集;那尘封的津梁关隘,几多南来北往事在此演绎;那天人合作的“葛垟好鱼塘”,映照出昔日的人文荣光……

葛垟航拍图(卢立友/摄)

一段寻觅“桃源”的迁居史

葛垟村水尾有一座狮子岩,状似雄狮盘踞,把守水口。此水发源于葛垟古塘泉,流经村落,东流至狮子岩,折而往北汇入葛溪。葛溪流向洪口,五代时期,陶氏先祖就是从洪口寻迹而来。葛垟陶氏宗祠悬挂着“五柳堂”牌匾,与五柳先生陶渊明颇有渊源,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循着溪水落花找到桃源村落,而陶氏先祖的迁居历程也类似于寻觅桃源之旅。

狮子把水口

原居百丈下革的陶崇伯、陶永兄弟,想另觅佳地。一日,陶永行至洪口,见紫萍从上游漂流下来,他料想前方定有田野池塘。于是,他顺流而上,登上一座高峰,见山环水绕间的一个小平畴,留有断壁残垣。想来很久以前,这里也与武陵人所见的避世村落一样美丽,而今却杳无人烟。

陶永默记道路,询问洪口长者,得知上代有汤、黄、章、葛四姓居于此间。陶永回家后,与家人商议,带着子侄们来到那个废弃的村落,诛茅辟基,建造四五间房屋。后梁龙德元年(921),陶崇伯、陶永携妻挈子迁居此处,以葛姓旧居取名为“葛洋”(以下用葛垟)。不久后,这里再现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的景象,更有诗书弦诵之声。有桃源般的乐土,却无“不知魏晋”的隔世之念,陶氏族人知晓山外五代十国的更替,陶永之子陶史在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中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

四尖峰山脚下的章前垟村坑底

后来,陶史的一个儿子分迁到上村坑下(一说在今章前垟村垟头),原来的“葛垟”就改名为“葛垟下村”。葛垟下村具体在什么位置有待考证,今葛溪附近有个下村,但无陶姓聚居,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章前垟村垟尾便是葛垟下村。

到南宋时期,上村坑下有人到桂峰放牛,水牛喜水草丰美,久久不愿离去。陶宗液、陶宗琏兄弟认为这是宜居之地,就由坑下迁居桂峰,此村因有一山多产桂花而得名,就是现在的葛垟村。

按《陶氏宗谱》记载,陶宗琏在南宋淳祐年间因才优学笃,特荐为隆兴刺史,其兄陶宗液赠夷陵判官,他们的到来带动了当地文风。葛垟是泰顺陶氏人脉繁衍的发祥地,葛垟陶为泰顺十八大姓之一。

惜阴书塾蕴育众多人才

沿着狮子岩边的道路走向村落,迎面看到一棵参天如盖的柳杉,根似虬龙,盘绕深扎于溪岸山崖间。它跨越千年,与古村同茂,被当地人视为关乎文运的风水树。柳杉树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惜阴书院遗址”几个字,后边依稀可见块石堆砌而成的山墙,隐隐告诉人们:很久以前,这里矗立着一座精致典雅的书斋。书塾始建于哪个时期有待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最迟到明朝中叶葛垟即有惜阴书塾。

惜阴书塾旧址

明代时期,葛垟陶氏蔚为望族,其崛起从陶文隆开始。正统年间,闽浙边界爆发矿工起义和农民暴动,葛垟乡绅陶文隆组织义社,御寇保境,奉浙江布政使孙原贞之命协助官兵招抚“矿寇”。景泰五年(1454),他与罗阳潘尹序夹攻寿宁官台山的叛军,直捣巢穴,受到朝廷封赏。

陶文隆像

陶文隆的儿子陶器才智超群,通晓经史子集、阴阳术数。成化庚子年,陶器循例考选阴阳官,与当时的翰林院学士杨守陈、书画名家任道逊有诗文互酬。他回到葛垟后建宗祠、立义学,这个义学应该就是惜阴书塾,族中子弟有了一个读书肄业好场所。自此,葛垟人才辈出,如陶器之子陶宇在弘治二年考取岁贡生,任福建泉州府知事。

陶器像

陶器的孙子陶灌是位增广生,县里迁建学宫时,他捐资建造大成门,对老家的教育事业更是用心之至,他捐出三十亩学田,供给惜阴书塾学生纸笔灯烛费,奖励优秀学子。书塾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走出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如陶清臣是嘉靖壬辰年贡生,历任罗田、大田教谕,署理大田知县,升直隶保定府教授;陶思顺,万历二十二年选贡生,授广西灌阳知县,得廷臣交相举荐,升江西南昌府通判。

陶应和像

从政经历比较丰富的还有陶应和,他是万历四年选贡生,万历丙戌年(1586)初任山东兖州府单县知县,升南河同知,获皇上御奖钦赐宝钞御联,累升至北京广平府知府。陶应和致仕时,朝廷大员以“山斗具瞻”四字赞其学行。在明代泰顺仕宦人物中,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数。也因如此,陶应和在葛垟民间是个传奇人物,村中有座山形如明代官纱帽,就被赋予了一个与陶应和有关的传说。

带有陶应和传说的纱帽山

到明末,惜阴书塾破旧不堪,又值王朝更替,战乱频仍,村民无暇修缮,书塾废弃许久。清代葛垟乡绅陶望桂爱惜字纸,曾说:“字者,天地之所爱,此其重与五谷同。我虽不读诗书,敢不敬乎?”在这样的重文氛围中,他的七个儿子爱好读书,潜心举业,并有很强的家族使命感。

乾隆壬辰年(1772),陶望桂的次子陶玉玠带领弟弟玉瑛、玉珮、玉瑞、玉璋、玉瓒,鸠工庀材,在葛垟水尾旧址上重建惜阴书塾。他们在书塾前开凿一个半月池,种荷养鲤。师生读书之余徜徉其间,观花听鸟,吟诗对句。在书塾凭栏远眺,可见前方的四尖峰宛若笔架,故叶藻有诗:“三山笔架堪吟赋,半月墨池好读书。”清溪映带左右,在书塾前交汇,又有陶唐的诗句:“两旁流水韵磨砚,数曲高峰伴读书。”

陶唐在《书斋记》中提到叔父陶玉玠等建书斋

陶唐是陶玉辉的儿子,而玉辉是陶望桂的长子。陶玉辉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筱村徐岙底“文元院”的贡生吴存经,一个嫁给罗阳恩贡生董廷仪。书塾前的半月池曾留下董廷仪的吟咏之声:“高楼夹垣俯横塘,饫眼芙蓉水殿香。翠扇含香磨晓镜,红云映日点新妆……”

董廷仪的儿子董正扬是泰顺建县后第一位进士,少年时的他常随父亲来葛垟舅舅家玩,流连于书塾前的半月池、祭酒公庙,学堂中或许就曾有过他诵读诗文的身影。

半月池旧址,以前种着荷花

在兄弟七人中,陶玉辉见多识广,很有办学情怀,只因两年前就去世,他没能亲历书塾的重兴。但他的儿子陶松、陶唐参与建造书塾的盛事,写了一些描绘惜阴书塾的诗文,他们与书塾老师张启温交情甚笃。张启温是龟岩(三魁张宅)贡生,其才华曾得金坛状元、文华殿大学士于敏中的赞赏,教书很有一套,造就了一批葛垟才俊。

张启温在离开惜阴书塾时,临别赠诗:

三度桂峰七十年,鸡鸣风雨把床联。

秋来撒却皋比座,回首生徒各一天。

几年来,他在书塾殷勤授课,与诸生倾心交谈,亦师亦友。他的学生陶觉贤步韵了一首诗:

龟岩道范仰多年,葛水犹欣讲席联。

未折桂花先折柳,依依桃李望云天。

葛垟的溪水犹自欢唱着张启温的讲学之音,折桂是他对学生的最大期愿,而此刻唯有岸边的柳枝,才最能代表学生的挽留之情。而今,葛水依旧明净清亮,只是少了书声的合奏,略显落寞。

半月池与祭酒公庙

控闽括要道的桂峰桥关

聆听着溪水之音朝上走,见前方崭新的大理石栏杆下方有一个青黑的石拱洞,上面布满的青苔显现着它经历的久远岁月。雍正《泰顺县志》记载四都有一座桂峰桥,葛垟溪少桥稀,有村民认为桂峰桥就建在这个石拱上。

桂峰桥石拱

因溪涧狭小,原先的桥梁极为狭隘。明隆庆四年(1570),陶灌的儿子陶汝仁带头捐资,与族人改建桂峰桥,加宽了桥的横向面积。他们在桥上架起八间楼房,其中几间设为学堂,作为族中子弟读书场所。有一间为守桥人的房舍,陶汝仁等人抽出四十贯的田租,作为守桥人的烧茶费用。当年,南来北往的商客挑夫在桂峰桥歇脚,吃些点心,喝碗热茶,谈起山南海北的趣事。

雍正《泰顺县志》记载“桂峰桥”

《泰顺县志》在介绍桂峰桥时又说:“旁立两关,以备不虞。”这个“两关”是什么呢?查明末泰顺地图,在四都这个地方标有“桂峰东南关”“义塾”两个名称。《陶氏宗谱》记载桂峰东南关:“以路通闽括,设两关以守之。今废。”

明末泰顺县境图中的“桂峰东南关”

据村民回忆,桂峰桥两边各有一个高过人头的大土墩,上植树木,土墩中有石墙旧迹,后来土墩在拓宽道路被移除,有人认为这是桥墩。倘若此处确为桂峰桥,个人以为土墩并非桥墩,而是两个小关隘。

此非险峻地势,怎会设立关隘?且结合明清时的泰顺古道,通过合理想象来还原此处昔日的景象:桂峰桥两面青山对峙,山谷狭长。桂峰桥处于山谷狭窄地段,往里走数十米就是相对宽敞的田垟村落。明清时期有两条通往闽括的古道通过此处,桥的南侧挨着山脚有一条古道前往石龟岩、下洪,过雅阳等地,进入福鼎桐山。桥之北侧有一条古道,往东走经过章前垟、筱村等地,可往青田县。往西走入村内,走到洋头岩,分为两路,一路通往罗阳等地,可至寿宁县,一路经洪口、司前,可往景宁县。

桂峰桥、桂峰东南关及古道示意图

桂峰桥地方虽小,却如两扇门,锁住闽括交通要道。比方说古时若出现疫情,此处就是设卡隔离的好地方。在山谷狭窄处设关,既节约建造成本,又能有效控制要冲。明代葛垟陶氏出了保境安民的陶文隆、抗倭义士陶治臣,他们经历战火,深晓设防之道。传言陶治臣曾与远道而来的武士在桂峰桥附近比武。

陶治臣

嘉靖己未年(1559),三千多倭寇从福鼎桐山登陆,一路侵扰雅阳,劫掠三魁、大安后垟、下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此时,陶治臣带领一百多名家丁、乡兵,从桂峰桥南侧的古道往下洪、三魁方向进发,配合官兵阻击倭寇。他奋勇杀敌,亲手砍下倭首三颗,斩杀倭寇二十八人。

陶治臣毅然出击,既是捍卫泰顺百姓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是御敌于葛垟之外。葛垟人经历了明代两次平乱事件,对下洪陶氏遭受倭祸心有余悸,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泰顺倭乱平息十年后,陶汝仁等人防患未然,在改建桂峰桥的同时,在两旁设两个关隘也就在情理之中,而村民口中疑似关隘的两个土墩也恰好处于两条古道线上。

民国葛垟地图

至于“桂峰东南关”之名由来,或许是因关隘地处桂峰(山)之南,又或是因为桥北关隘守住东面而来的道路,桥南关隘锁住南下福鼎的山道,势扼“东去南下”之道。

当年,桂峰桥附近汇聚读书场所、防御设施、茶馆店铺等设施,真是一桥多用,有朗朗书声,有来往商客的脚步声、谈笑声,葛垟也因此焕发出商业与文化的生机。桂峰桥上的八间楼房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但在溪桥上建屋的传统却保留下来,桥址边上的陶氏宗祠就是横跨于溪涧之上。

建于溪涧之上的陶氏宗祠

“双笔入砚”下的桂峰池

从陶氏宗祠门前走过,看到路的左畔有棵郁郁葱葱的木樨(桂花)。峰多产桂的景象已成过往,五百年来唯有这棵木樨还在为“桂峰”正名。也因它的存在,眼前的“桂峰鱼池”才变得更加亲切。

五百多年树龄的木樨

人说“罗阳大琴堂,葛垟好鱼塘”,倘若仅是一方水池,再宽阔再碧清也不足以享其美名。“好鱼塘”需周边山树地貌的衬托、风水布局的搭配。葛垟山多水少,村民引泉为溪、蓄水为池,很多古民居后面都凿有水井。清代葛垟监生陶觉贤在《重浚桂峰池记》中说:“此一门之盛事,行路亦侈为美谈。当境能无膺其福祉?则地运之转,风气之回,其在斯乎。”从这来看,村民把修浚水池视为一族盛事,作为催助风水地运的一种方法。

《重浚桂峰池记》提到修浚水池关乎地运

桂峰西面有一个古塘泉,冬暖夏清,逢旱不涸。泉水顺着小渠汩汩流入村中,村民在鱼池的右前方开凿上下两口井,上水井略高,水质清澈甘甜,是村民汲水之处,下水井则是村民洗衣洗菜的地方。上下两井组成长方形,宛若墨条,井水流注的水池,又似一个巨大的砚台。

形如墨条的长方形水井

墨条在砚台研磨出墨水,还需毛笔来蘸墨。在村落的右边有一山峰直上如笔,名曰“文笔峰”,“毛笔”平放,笔锋正对砚池。村落左边也有一山脉,状若平放案上的毛笔。当地人称这种山水格局为“双笔入砚”,山为笔,井为墨,池为砚,地为纸,年年岁岁,大自然悄然书写着山水文章。

民国葛垟地图中 “双笔入砚”格局

陶觉贤有一首《咏桂峰池》:

四畔回峰拱,烟居向一池。

平途环曲屈,春水漾迷离。

浪蹙风来处,泉盈雨集时。

澄光浮栋宇,淑气入帘帷。

波静雨情畅,天空鸟影随。

夜疑星斗落,昼看日云驰。

选胜邻村逊,传名远地知。

千秋逢谢客,梦草尚题诗。

桂峰池

这首诗描绘了昼夜更替与晴雨变幻中的桂峰池美景,最后两句还把桂峰池比作谢灵运笔下的春草池。诗中的“烟居向一池”,点明了葛垟古村的特点,古时陶氏民居主要聚集此处,背依青山,面朝“砚池”,两把“毛笔”架于村落两旁。村里错落有致地立着顶头厝、老厝、第三份厝、大厝、旁厝等民居,与桂峰池山水交融,互为映照,营造出的“澄光浮栋宇,淑气入帘帷”的意境。

顶头厝建于后山坡上,只留下门楼、正厅,檐梁上雕刻奇花异草,还有一群活灵活现的鲤鱼,而四壁上残留的许多科举捷报,不正是读书人济济一堂、向往“鱼跃龙门”的情境吗?顶头厝下方有个地名叫“官厅”,据说是接待来往官员、处理民间纠纷的场所,如今仅存遗址。

鲤鱼浮雕构建

与接官厅一样,葛垟的很多古民居在逐渐消失,有的翻盖新楼,有的仅存基址或者几间厢房。大厝与旁厝的原貌也永远定格在老照片里,大厝据说是董正扬外公、舅舅的故居。两座楼房最靠近池塘,白天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天光云影在池中徘徊,夜晚倚门而立,看满天星斗撒落水中。

大厝老照片

碑石旧迹中的故事

在民居与池塘之间,树立着数十副高低不齐的功名旗杆石,有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有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村居有两大出口,一处在大厝右边,原有两面石鼓,民间有“泰顺八面鼓,葛垟占两面”的说法;另一处是左边旁厝前面是门楼坛。两边的旗杆石都呈八字形立在村居出口处,而路口之间的旗杆石则一字排开,整齐有序。

如迎宾队伍的旗杆石

隐隐中仿佛看到葛垟明清时期众多贡生排成迎宾队伍,迎接八方来客。他们是葛垟的形象代言人,人们一到池边,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因碑石漫漶,很多立石之人的名字难以辨识,只看到清代岁贡生陶孔桢、例贡生陶颜铸的名字。

岁贡生陶孔桢的旗杆石

在众多碑石之间,还有几块类似于停车位的拴马石,想象当年达官贵人骑着高头大马来往其间,是何等热闹!其中有一块石碑尤为显眼,上面刻着“折冲俎豆”,这是省里长官题赠给陶治臣的,赞其智勇双全、制敌有方。当年,陶治臣自备粮食募兵,义抗倭寇,屡立奇功,没有劳烦过官府钱粮。巡道凌云翼打算将其列为一等功,授以武职,陶治臣推辞不受。之后,凌云翼又题请朝廷授予陶治臣七品散官。

省宪题赠给陶治臣“折冲俎豆”

石碑左边有条小路通往第三份厝,青石门楼内侧立着一块“泰山石敢当”。民间认为房屋正对桥梁、巷口或道路要冲,会遇煞气,要在墙外路口处立一块“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

像这块碑石立在门楼内的不多见,据村民说屋前原是一条小水渠,并无直路,出入要走门楼左边的一条弯路,绕上一圈。有一年,屋里的人为了行走便捷,连夜把沟渠改建成直路。后来,又发现犯了风水忌讳,就在院前筑一道矮墙,立一块“泰山石敢当”来挡煞。

以前道路是往左转

第三份厝原有正屋、厢房十几榴,如今仅剩左侧几间厢房。房屋虽然破旧,但格窗却极其精巧,上端雕有螭龙,下方拼成圆形、方形、星形的格子。其中四扇格窗的上端的圆孔中拼成“琴”“书”“福”“喜”四个篆字,字的两边都雕有螭龙,呈“螭龙抢珠”之态。仔细一想,右边的厢房如果还未毁坏的话,格窗上应有“棋”“画”“禄”“寿”四字,左右配对成“琴棋书画,福禄寿喜”,这显示主人向往文雅而又富贵的生活。

格窗上的篆字“琴”“喜”

走出门楼,看到右手边还保留一小段旧墙遗迹。有村民说,当年第三份厝的田产较多,每年秋收之时,佃农陆续前来交租,每挑一担粮食,就在墙上画一道杠,几天下来横杠画满半面墙。

祭酒文化中的百叶心愿

走回桂峰池前,轻抚着旗杆石,感受葛垟历史的厚重。蓦然发现地面上有四个莲花石础,每年葛垟举行迎神节时,会在莲花础上搭建起一个门楼,设立祭坛,门楼坛之名由此而来。

莲花石础

村民迎接的神明是泰顺陶氏三世祖、国子监祭酒陶史。历史人物会被神话都有一段因缘,陶史也不例外。陶史辞官归隐后,过着闲云野鹤一样的生活。他与迳川孙有文形影不离,曾对他说:“我与你生则为友,死后也要一同神游于世。”

陶史像

传说,当时乡里魑魅为害,百姓惶恐不宁。陶史摆上牲畜清酒,默默祈祷,诵读祝文,驱除邪祟,乡民赖以为安。乡民感念陶史的恩德,大约在北宋端拱年间,民间就为他立祠祭祀,尊其为“国学祭酒灵官陶八府君”。人们将孙有文的塑像配祀祠中,以遂陶史生前与他许下的生死之盟。

葛垟的祭酒公庙坐落于水尾,不知始于何年,经历多次修葺,到清乾嘉年间,檐梁朽蠹,瓦墙倾颓,塑像褪色。嘉庆癸酉年(1813),族人重新修庙塑像,焕然一新。而今的祭酒公庙又是后人重新改建的。

祭酒公庙

董正扬《桂峰》诗有句:“石桥流水如苍玉,半亩荷花祭酒祠。”相信那时的葛垟极其美丽,惜阴书塾与祭酒公庙隔水相望,书斋亭阁犹在,月池荷花正开。那时葛垟的祭酒文化也正浓,诗人眼中的荷花都带有几分虔诚,默默祭祀对岸的祭酒公陶史。

祭祀陶史的习俗一直传续下来,村里有专门的“祭田”,明年轮到谁做“迎神头人”,就把这些田地交给他耕作,以供迎神之用。每年小暑后第一个卯日村民会举行盛大的迎神活动。两天前就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家家户户搞好卫生,打扫街道,清除野草。也许是祭酒公感应到族人的虔诚,有几年卯日清晨会下一阵毛毛雨,清洗路边灰尘,到祭酒公出宫巡街时,小雨又知趣地停下来。

迎神节这日,族人在凌晨四点就早早来到祭酒公庙,摆上冥斋等祭品,请法师做一场法事。到天亮时,人们小心翼翼地从神龛中抬出祭酒公等神像,放入大轿子中。另外四顶小轿子坐着陈十四娘娘等神像,其中一个放着香炉。

祭酒公庙

之后,大家摆好队伍,拿着火铳和铜锣的人走在最前面,鸣铳敲锣开道。后面的人举着龙头、金瓜、彩旗、华盖伞。还有刻着“回避”“肃静”牌子,以及“诰授朝议大夫”“国子监祭酒”的官衔牌,这应该是仿照陶史生前的出巡仪仗。

百叶伞

在众多旗伞中,有一把民国百叶伞最引人注目,缀着一百多片锦带,锦带上面绣着神话人物、荷花、梅花、仙桃、竹子、瑞鸟等。“百叶”即是“百姓”,做百叶伞前,请村里村外一百多名不同姓氏的女子,各自绣一块锦带。民国女子大多精通女红,她们绣上各式各样吉祥图案,并绣上自己名字和刺绣时间,她们默许心愿,希望未来能如锦上之花那样绚丽。

锦带上的人工绣花、有信女名字和绣花时间

一百片锦带做好后,统一交给制伞师傅,缝于伞上。锦带分三层悬挂,最上层按八个方位,挂着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底下两层整圈挂满花卉锦带。一百个锦带代表着一百个姓氏,迎神时举着百叶伞是祈愿神明能护佑千家万户吉祥安康。

锦带上绣着花卉

在百叶伞和官牌后面是抬轿人,小轿在前,大轿在后。大轿子需要四个人抬,四人摇摇晃晃,走七步退三步,意为祭酒公退隐时“摇摇晃晃出京城”。因为轿子沉重且要按节奏迈步,每走一二十米就要换上另外四人来抬。法师跟着队伍走,不时吹着牛角号。

队伍走至桂峰池前的石鼓旧址时,要停下轿子,摆上祭品作供。之后,队伍往前经过门楼坛,再往回走,向西走到洋头岩,停轿作供。队伍再原路返回村内,往东行走,大约到上午八点半到达章前垟村,依次在村内四个地方作供。章前垟村民为犒劳迎神队伍,给每人发粽子或饼干。

抬轿子时“走七退三”,摇摇晃晃

到上午十点半左右,迎神队伍返回葛垟桂峰池前的门楼坛,在这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轿子抬进事先搭好的棚内,大轿居中,小轿在侧,前摆香炉。棚外摆着一排祭桌,陈列着冥斋、绿茶等祭品。法师做好法事,用醮杯(土话谐音)祈求祯祥。醮杯是用布带系成的两个铁制的碗状杯子,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法师提动着醮杯,念念有词,再将醮杯甩在蔑筛上。若是两个醮杯全是正面或者反面都不行,需重新做一次。待到两个醮杯出现一正一反,阴阳调和,象征着风调雨顺、太平安康。法师取来疏文,把所有参与祭祀活动的善男信女的名字念一遍,祈祷众生平安。

队伍经过桂峰池前的门楼坛

之后,大家把轿子抬到陶氏宗祠的正殿,祖宗灵位正下方有一个空的灵龛,是专为三世祖陶史预留的,族人将祭酒公塑像安放于灵龛上。大家在祠堂内举行祭祖祈福活动,请戏班子在祠内戏台唱上两天大戏。最后,仍将祭酒公等神像抬回祭酒公庙,整个迎神活动就完美结束了。葛垟人传续祭酒文化的情怀,恰如那把“百叶伞”一样用心精致,一针一线,一丝一缕绣出百家姓氏的平安心愿。

陶氏宗祠内的戏台

(0)

相关推荐

  • “莫兰蒂”拆了三座廊桥

    受台风"莫兰蒂"影响,中国廊桥之乡--浙江泰顺一日痛失三桥.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全部被毁! 今年一月刚刚去过泰顺,看过这三座廊桥.薛宅桥在三魁镇,文重桥.文兴桥在筱村.可惜! ...

  • 探村温州泰顺|仙居古村,温州首位状元故里,最长廊桥相伴

    浙江温州,泰顺,仙居古村. 位于泰顺县罗阳镇,地处飞云湖上游集水区域,风景美如仙境.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的历史,在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里是温州首位状元徐奭故 ...

  • 走进泰顺,寻访最美廊桥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的桥, 历史上的泰顺交通偏僻,人们外出行走十几里很难见到人烟, 便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上建起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这就是廊桥的雏形.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山区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 泰顺廊桥四(文重桥、文兴桥)

    泰顺之行最后一站是筱村,这里有两座国保级廊桥:文兴桥和文重桥.从泗溪没有车直达,只能坐车先到一个叫贝谷的地方,实际上这里就是一个丁字路口,过路车很多,从罗阳去筱村的车也会经过这里.等不多久,车来了.筱 ...

  • 探村温州泰顺 | 洲滨古村,毓文桥一桥独秀,水尾宫古韵余香

    浙江温州,泰顺,洲滨古村. 位于现罗阳镇洲岭社区,原洲岭乡之地,以毓文桥最为闻名遐迩,并被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洲滨村位于一个山谷之中,四周山梁环绕,地形较为独特,呈紫气东来.流水向南之状.海 ...

  • 我在廊桥等你

    摄影:风雨同舟(网名)先生 泰顺廊桥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泰顺廊桥是指泰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泰顺廊桥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浙江省—-— 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

    "十四五"开局之年,泰顺县委宣传部和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联合推出采风行<美丽乡村·小康生活>.遴选八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通过短视频方式,展现他们充满魅力的沸腾生活-- ...

  • 甘肃行5:坐大巴从临夏经“甘南第一村”太阳沟,入安多西藏夏河

    我的游记我的经历我的感受 临夏到夏河公共交通很方便,从早上六点半到下午五点,每半小时发一辆车. 我从八坊十三巷回来后看天气不好,没做停留,正好赶上发车,我快速取包买票进站上车了,大巴一会儿就发车了.出 ...

  • 第四节双阴入货的辩证法

    第四节双阴入货的辩证法(三峡水利.华中数控) 同样是"双阴",为什么有时要"出货",有时却要"人货"呢? 这就是炒股的辩证法. 请看图6-5 ...

  • 『尘世走笔』砚楷论画丨碗底山川一卷诗

    碗底山川一卷诗[砚楷论画] 文/砚楷 心舒画阔,造化方得心画,心局佳作不得出,"始于律,精于慧,证于源,妙于悟,至其极也,非口手可传焉."会心者,神会也. 心与物合,笔与神会.感汇 ...

  • 『尘世走笔』砚楷丨家翁祭日宴酒话旧

    ◆ ◆ ◆ 家翁祭日宴酒话旧 文 | 砚楷 半生问酒,泼墨寻诗,扶杖五湖知音稠. 诗思佐酒轻四海,醉书百篇慕千秋.旷古一轮月,看淡了,悲欢离合,看轻了,阴晴圆缺,一杯酒,天涯月,笔墨知己,倾杯古柳黄昏 ...

  • 『尘世走笔』砚楷 ‖​宏遒神州赋

    宏遒神州赋 作者:砚楷 八万里长河浩浩,五千年华夏悠悠,莽莽浩宇,恢恢地轮,大哉乾元,万物资投. 龙族列序,治乱兴胄,文明肇创始兴,昆岗逶迤:河洛清波,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时候,共工破,女娲补,涿鹿风云 ...

  • 老束鹿古村双丘溯源

    老束鹿古村双丘溯源 --束鹿五丘之黄丘 许书斋 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位于冀中南部,在星罗棋布的乡村中有一个风格奇特.历史悠久的古村--双邱(原名双丘,清乾隆年间改为双邱).泱泱千年古村,物华天宝之地 ...

  • 双财入命,一生要结两次婚姻的生肖

    你好,我已结婚,最近老婆提出离婚,我不想离,想知道我的婚姻能否渡过目前的困境,我的婚姻真的不理想吗?我是1974年十月二十日,卯时生,谢谢! 命理解析: 男 乾造:甲寅.乙亥.庚午.己卯.日元庚金,代 ...

  • 许银川弃马取势,献双车入局

    许银川弃马取势,献双车入局

  • 袁伟望 |杜岙村走笔

    杜岙村走笔 文/袁伟望 近期我寻访宁海东区武装--鲁迅部队创建地,来到了茶院乡杜岙村.得村民指点,我见到了杜岙溪对岸的圣人殿. 圣人殿,是赵礼贤当年创建鲁迅部队(力洋武工队)的地方.鲁迅部队自创建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