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孩子带来的婚姻坎坷路
家庭教育的本质
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某日,有个朋友来电,一开口就是“都说恋爱和婚姻是两码事,我终于体会到了”。
婚前老公对我百般体贴、呵护有加,亲戚朋友都说我找了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我也感觉遇到他,一辈子会幸福下去。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孩子的到来,生活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带孩子的过程体力、精力都在超负荷地运转着,可是老公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孩子不分白天黑夜的吵闹消磨得我苟延残躯,他照样呼呼大睡。每天早上吃好早饭,拍拍屁股走人,晚上下班回家葛优躺刷手机,偶尔心情好的时候“大爷”会逗逗小孩这个大玩具,娃一闹一哭要拉臭臭立马又塞回我怀里。
我很想老公能帮我一把,哪怕是说句安慰的话。每当我向他诉苦,他却说,自从有了孩子每天都听到你抱怨这个吐槽那个,你别娇气了,我白天上班也很辛苦的,回家却总听到你叨叨,烦不烦。。
我真是欲哭无泪……其实我要的不多,只是需要一个安慰和关心,而他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之前他对我的种种都是假的,我甚至怀疑他已经不再爱我了,我甚至怀疑我们家一句走入了就像别人说大部分中国家庭都会走进“丧偶式育儿”或“诈尸式育儿”的模式?如果真是这样,太可怕了,因为宝宝才刚刚半岁,我该怎么办?
女友这样的吐槽不是个例,从孕前准备与十月怀胎,女性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尽可能进入角色,成为母亲。但是男性则不同,大部分都是在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抱着自己亲生的娃,男人们才对父亲这个概念开始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夫妻其实不在同一起跑线线上成为父母,爸爸比妈妈“迟到”了10个月,女性的适应能力要强过男性。
随着孩子降临,女性在带孩子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自然不言而喻,作为妈妈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亲身感受。回想十几年前,成为妈妈以后,对丈夫有着“惯性”的期待,认为那个曾经那么“爱”自己男人会一如既往地呵护、照顾、无条件地包容自己,可事实是这个时候的男性却在爸爸的角色上显得那么“笨拙”和“无力”!于是,孤独、无助、失望、怀疑、愤怒自然就产生了。
那怎么办呢?
这条由孩子带来的婚姻坎坷路如何走下去?
首先,在适应接受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以后变化过程中,妈妈们需要认识到夫妻之间关系的一些变化,既不是特例,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普遍的事实,这是OK的。接纳当下,是面对现实的第一个信念,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需要改变。HFC学员在家庭教练的引导和陪伴下,每天坚持四问三感恩,发现伴侣身上的三个优点,积极的互动和感恩逐渐给夫妻双发带来更多的接纳和换位思考,一同面对有孩子以后生活的一地鸡毛,手拉手一起带孩子。
第二,学着管理自己的情绪。当负面情绪来临时,接纳它,允许自己有愤怒、不满和伤心出现,找个时机和老公进行恰当地沟通,不带指责与批评,用“我句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需求和想要获得的支持,这样不会将矛盾升级、不会争锋相对地陷入敌我斗争。这一点尤其重要,随着孩子的到来,事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往往夫妻间的语言模式也变成“有事说事,无事走人。”缺少倾听、缺少共情。很多HFC学员起初在“少评判、多感受;少打断、多倾听”的刻意练习中非常煎熬,但每一天在家庭教练的鼓励和陪伴下坚持下去,家庭的氛围越来越柔和,“权力争夺期 ”的纷争慢慢减少,逐渐理解“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第三,带孩子确实是个技术活,照顾好夫妻关系更需要学习。夫妻是人生合伙人,最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两个合伙人密切合作的。首先要学会做合格的丈夫和妻子,才能成为合格的爸爸和妈妈。
有了家庭,大家都期待其乐融融,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在父母的互动中感受爱和力量,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更离不开爸爸,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根成长心理支柱,幸福家庭成就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