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的起源与衍变(下)丨三品课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有了大致了解,接下来由喻建十老师继续为我们讲解《山水画基础概论》。
每周三晚八点,三品课堂准时与您相约。上节课我们跟着喻建十老师共同学习了山水画的起源、早期及中期山水画的发展特点,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中晚期及现当代山水画的衍变及发展。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时间发展到了南宋的时候,山水画发生了变化,南宋的山水画是以精巧细腻而著称的。随着宋代偏安到了南方,江南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气息造就了南方山水画独有的风格,全景山水画逐渐过渡到局部的小景画,并且带有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五代和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水画多表现北方的雄山大川、悬崖峭壁,相对而言画面就显得粗犷博大。而进入了南宋之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地封闭、衰败,人们开放的心态也开始有所收缩。艺术的表现逐渐从诉诸于外变为诉诸于内,转而追求内心的平衡。此时期代表的山水画家有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从世界之上进入到世界之中,画家们开始画的是周边所见的生活景象。人作为画面的主体开始进入画面,成为画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画面当中人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所诉诸于内心情感的表达越来越强烈,人的自我意识的发挥,对这样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使画面出现了有许多人文色彩的作品。夏圭的《梧竹溪堂图页》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房前的毛竹、屋后的大树,几个人在房舍里你言我语,这样带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充分表现了这个时期的绘画所追求的已经不是从五代北宋那样站在世界之上看世界了,而是开始站在世界之中看世界。人从天上降到了地下,相对“天人合一观”来说,人更多地开始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夏圭《梧竹溪堂图页》
到了元代绘画,元代的山水画被认为是文人画的顶峰,此时的绘画风格可概括为枯、淡、简,主要的特点是诉诸内心、技巧让位于精神。在这时期人的主宰性越来越强,山水画中的“天人合一”当中也随之转变为天去“合”人。这时期的代表画家历史上被称为“元四家”,他们是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
最著名的应该说是倪云林,倪瓒,他的高洁,他的孤寂,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心态。这时画面当中的自然已经全然不是人们眼中的自然,而是艺术家心中的自然,他们通过眼、手、心去人为地重新诠释自然,而并不是如实地表现自然。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多多少少都会有人物的出现,但那时候人在画面当中不是主宰而是陪衬,南宋的山水画中,人在画面当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了。可是到了元代以后,特别是以倪云林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画的画面里,虽然没有了人,但人却成了主宰。这个主宰是人的精神,它画的并不是自然界而是心中所想所思,所追求的这种自然的景象。这时期的代表作最著名的是大家所熟知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及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王蒙的《秋山草堂图》等等。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山水画发展到了明代,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主张,一种主张是恢复宋代院体画的风格,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等,另一种主张是继续沿着倪云林所开拓的文人画的风格,有文徵明、沈周、仇英和唐寅等等。自文人画产生以后,文人士大夫阶层就介入到了绘画中去并掌握了绘画的话语权。他们把绘画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者是官场失意时的精神寄托,因此这些画家们并不是过分注重技巧的运用,同时他们又凭借着本身是文人的身份和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在单纯描绘景物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学性。书法也越来越强调在画中所起的作用,开始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作品开始充满了笔情墨趣。有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溪桥策杖图》,沈周的《岸波图》,唐寅的《山路松声图》等。当时的书画家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同时,他的这种提法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对于山水画当中的南北宗论,在学术界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褒贬不一的观点。
文徵明《溪桥策杖图》
绘画史发展到清代前期的时候,山水画也有着两种不同的主张,一个是传统派,一个是革新派。传统派的代表是“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以恢复元代的绘画风格为己任,主张画的是心境,具体画什么内容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享受的是表现时候的那个过程。所以他们的绘画往往会出现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活气息等不足,但是我们评价他们的时候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在绘画过程当中,他们所追求的精神上的寄托、表现自我的心态,恰恰更多地符合了“天人合一”这样一种观念。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为“我”服务的,推崇他们的人觉得“四王”的作品是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格调非常高,能够表现出超自然的境态,王时敏的《仿黄公望山水图》、《松壑高士图》等等。
王时敏《松壑高士图》
所谓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他们这些革新派主张的、要表现的是他们当时所思所想和情绪变化,更多具有很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推崇“四僧”的人们觉得这样的艺术更符合我们现在人对于艺术的定义,要展现一种即时性的情绪状态,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持不同意见的人们则会觉得凡是表现情绪的、过于表现自我的都是会瞬间消失的,只有表现非自我的内容才有可能是永恒的、长久的。据此,他们觉得他们的艺术更像是表演,总是表现自我类型的演员容易陷入角色当中去而不能自拔,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演员的水平,他是永远在表现“自我”,而能够表现“他人”的演员,所谓的性格演员和本色演员的区别表现在“他人”演员永远能够和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够更冷静地去把握一个角色,这类的演员什么样类型的形象都能得到完美的诠释,往往在演艺界,这样的演员被称为艺术家。对于“四僧”持不同意见、持批判的观点的人,就是把“四僧”归结在了演员里头。他们认为只有像“四王”那样的才是艺术家,他们不是过分强调瞬间的、即时的、情绪上的微妙变化,而是认为“四僧”过于深入自己瞬时间的那种角色当中,过于表现自我,过于和生活贴得太近,这样引起的视觉享受、感官刺激和心灵的领悟,都有可能是瞬时间的而不是永恒的。可以把这种对于革新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派别的主张和对这两种不同派别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都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判断,去吸取适合自己的养分。“四僧”的代表作品,石涛的《夏山欲雨图》、《秋谷山径图》,弘仁的《山水册页》等等。
弘仁《山水册页》
清中期到20世纪中叶可以说是晚期山水画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山水画的理论处在停滞状态,山水画的绘画技法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徘徊,基本特点是单纯复古、过分地写实,出现两个极端。同时创作上开始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因为从20世纪中叶至今是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当代山水画在原有的基础上延续并得到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应该说名家辈出,比如张大千、陈少梅、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等等。他们这些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写生,同时也借鉴西洋的画法,使得中国山水画在突破旧有程式的基础上,重新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
张大千《闲吟策杖图》
到此我就先介绍了一下山水画的衍变过程和它的发展,本节到这就讲完了,谢谢大家。
《黄河西来决昆仑》180cm × 97cm
《琅琊台顶太山杪》139cm × 70cm
☞山水画的衍变
全景山水画过渡到小景画,技巧让位于精神
☞山水画主张的多元化
明代时院体画和文人画,清初传统派和革新派
☞山水画的停滞和突破
晚期山水画理论和技法停滞,现当代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对比
山水画源于人物画,中西艺术家表现角度不同
☞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分类
山水画分类广泛,风景画围绕写实发展
☞中西绘画思想理念
中国重内心,西方重上帝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