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八十年代的那拨幸福家长们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度引发热议。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毋庸置疑,大家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养孩子越来越难,越来越累,越来越苦,则几乎成了每位家长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
我们怀念过去,并不意味着想要回到过去,但是那个年代的美好,特别是在那个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完备与贴心(尽管各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则真的让人想起来就那么温馨与羡慕。
那个年代的家长是幸福的,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家长们,则是幸福中又最幸福的。如果您是忘了,或者是不信,那么就请往下看吧。
一,入托与哺乳
产假过后,孩子就可以进托儿所了,注意,现在好多人还是没搞清楚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区别。托儿所,这是多么精准定位的功能用词啊。我是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进托儿所了。家长不用通宵占位,不用递交各种乱七八糟的证明,也不用为名额不够而发愁,总之怎么都少不了你家宝贝的位置。
接送会是问题吗?当然不是。因为托儿所就设在工厂里(有的设在职工家属区里),家长上班时把宝贝抱上,都不用换手,三五分钟就进了工厂,顺道就把孩子“托付给所里了”,然后家长就踏踏实实上班去了。
中途家长妈妈从办公室、车间出来,在厂区里走不了五分八分的,就能到达托儿所,给宝贝喂一次母乳,然后又很从容的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埋头苦干去了,下午也是如此。
晚上,下班后,家长在厂区里顺道走到托儿所,就把孩子接走了,不用怕什么时间赶不及。因为也不会晚高峰堵车之类的闹心事,就是自行车都用不着。家长下班的时间和托儿所放学的时间一定是同步的,而且托儿所的阿姨下班还要更晚一些。所以,不存在接孩子困难的问题,也不需要老人帮忙接送。
有人问了,那万一家长要加班,怎么办?这个问题问的好,但真不是个问题。其一,那个年代几乎不加班;其二,就算加班,大多数家长都是双职工同厂,妈妈接不了就爸爸接呗,反正都是顺道,绝不会一个在北京的三环工作,一个在北京的六环工作;其三,就算真要加班,那个年代的加班和现在可不一样,一定是下班后先去托儿所接上孩子,回家做饭、吃饭,饭后再信步进到厂子里加班,要知道厂区和家属区就隔一条马路啊。
二、入校和校园学习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那还有啥好说的,就直接上厂里的职工子弟学校呗。说到入校的条件,学校就只查你家孩子的年龄是不是够日子,别的再就没什么要卡你的了。也不用托关系走后门,也不用交什么钱,就上吧。真就这么简单。
接送,是个问题吗?当然更不是了。因为子弟学校就在家属区里啊,小朋友脖子上挂个家门钥匙,自己背上小书包就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从小学一年级起就是这样,根本就不用家长送。自然,放学也不用家长接,自己离校回去就可以了。
子弟学校大多是九年一贯制,也就是说,你从小学一年级没啥限制就入学了,然后,不管你学习多差多不好,如无特殊情况(比如留级,那这个也最多是延缓一下),怎么也是顺顺利利上到初三毕业。
这其中,没错,小学六年级升初中时,是要毕业考试,是要升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其实更多的是在考老师的教学水平、考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绝对不会因为你学习差,让你上不了初中,绝不会,初中一定是直升。
有人会说了,现在的小升初也没啥困难的呀,也是直升啊。真是这样吗?现在你上初中时,是不是得有择校,是不是得有考试的筛选?但那时没有啊,还是这一帮子小朋友,只不过你从学校的小学部升到初中部了,而且初中也是打乱再组合,不存在什么差别化的分班,家长没啥压力啊,不焦虑啊。
三、关于晚自习和补课
我们小学就有晚自习了,主要是语文和数学。初中,七天安排有六天晚自习,只有一天晚上没有,让你可以放放羊,比如看两个厂里闭路电视传送的港产片,或者洗个澡什么的。这些晚自习,名曰晚自习,其实与上课的区别并不大。每晚的晚自习,都是固定有专门的某科老师来讲解习题或者安排考试。周周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就是学校约定俗成的安排,家长不用掏一分钱,老师还贼尽力,不光各科老师会整个晚上全程监督着你的学习,而且学校领导还轮流值班查岗,检查各个班晚自习的纪律秩序。那你说,家长还有啥不放心的?
孩子在校上晚自习,家长在家可就爽了。是,我承认,那时候住房条件是差了点,电视机屏幕是小了一点,电视图像是糊了点,电视频道是少了点,节目水准是次了点,但您尽可以把您家电视音量调到最大,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包括也不会影响到隔壁邻居家的孩子复习功课,因为孩子们这会儿都在学校里上晚自习呢,还有各科老师替您盯着。家长您就尽情的看您的射雕楚留香昨夜星辰血疑神探亨特吧,您就尽情的开怀大笑大叫吧,绝绝对对两不耽误啊。
等九点半,孩子们从晚自习回来了,您两集电视剧也基本看完了,和孩子同步刷牙洗脸洗脚,上床睡觉,就得嘞。
四、辅导功课及兴趣班
辅导功课,要说完全没有,夸张了点,但基本上就是没有,真的。那时候你从早上上学到晚上晚自习结束,你基本上都和老师在一起,你有啥问题就问老师呗,老师不会不给你解答的。真不胡说,家长真不负责这一块。更重要的是,也没有哪个老师会要求家长给辅导功课、改作业的。真没有啊。
家长要做的事就是每次小测验、大考过后,要给考卷上签字,然后去开个家长会,别的关于学习的事,家长是真不管啊,真不骗你啊。有人问了,这不可能吧?那你学习特别差,家长也不管啊。您说对了,真不管。因为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逻辑定式。那时候家长的观点一定是:你学习差,就是你没在学校好好学呗,再不只能说你确实笨,那个年代的家长真就是这么想的(这不是我的想法,千万不要介意)。学习不好,说你两句是有的,甚至打你两下也是可能的,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但家长就是再急,也不会给你辅导功课的,再急也不会去给你上什么辅导班的,这在那个年代不存在。而且你学习一旦不好,老师也会加强对你的管教的。如果老师真觉得你有啥问题,直接就叫家长,或者家访了,反正老师和家长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一个小区的,你犯啥错误,都不用你遮着盖着,老师下班回家的路上,甚至提水买馒头的路上,顺便就家访了,不夸张的说,老师从开水房打完开水,步行了一百米,途经你家,在你家家门口和你妈谈谈你的学习,然后再拎着开水壶步行了四十米回到家,开水的温度至多也就降到了88度,关键是既没耽误你妈做晚饭,还没耽误老师到家做晚饭,你说,高效紧密的“家-校”联系到这个份上,家长可以说,是时时刻在掌握着你的上学动态,而且还不用整天盯着你,也不用监控摄像头或无人机在你头上转来转去,这是多么的省心啊。
那要不要补课?补课是有的,但真不用家长操心。首先,你学习不好,老师就会对你特别关照的,你作业完成没有,你做错的卷子订正过来了没有,甚至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可以回家做作业,老师要留你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了再让你离校。可以说,对你管的那是格外紧呐,你弄不好就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有的甚至还要给你开小灶。我上初中时,有时候周末去班主任家,就经常能看到班主任在给一些所谓的差生补课,既有老师主动要求你去TA家的情况,也有自己去问问题的,老师都会很乐意解答。反正你家到老师家的直线距离最多也不会超过1000米。比如我初中那会儿,我们几乎半个班的同学都在老师家隔壁的几幢楼上住着。有两个同班同学干脆就住在老师家楼下。有一个住在一楼的男同学晚上在墙根底下斗蛐蛐,班主任在三楼阳台看了个一清二楚。第二天这位同学被班主任一阵痛批啊。
至于说寒暑假的补课,也是学校早就安排好的。这种补课的阻力非常小。因为等于是把你原本在假期里自己学习的时间又交还给学校,由老师监督你了。家长何乐而不为?有人帮管孩子学习,还不用花钱,还不操心假期的学生人身安全,这好事哪儿找去?
我们那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兴趣班。但学校会开设有一些兴趣小组。就是下午两节课后,你可以自己选择,还有学校的老师来教你,比如手工、演讲、作文、数学等,这全凭你的兴趣啊。一分钱不收,你自己决定加入了,你就报个名,就给你安排了,家长从来不过问,不干涉,甚至也不知道你参加什么兴趣小组了。
印象中,只有一个同学,每周有一天要去市里少年宫学小提琴。但问题是只有他一个人如此,根本不成风气啊,也没人羡慕和跟风,更没有家长间的攀比。在家长看来,从早上到晚上,从平时到节假日,不是上课就是自习,不是兴趣小组就是补习,你都快粘到老师身上了。你这还学不好,我当家长的还能有啥办法,那就听天由命吧。
所以,那时候所谓的好学生和差学习的家长,在心态心情上或有不同,但也就仅此而已了,没有什么校外补课,上辅导班这一说。再说,那时候也没有这种机构。
五、课外生活
早上,小朋友和家长一样,是听着厂子里和家属区的大嗽叭就起床了,大喇叭首先转的是央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然后是省市两级电台的新闻,根本也不用闹钟啊。然后家长也不用做什么早饭,都是直接从职工食堂买油条油饼、豆腐脑、面包、包子、豆浆,或者是头一天晚上打回来的牛奶,一起就吃喝了,不存在做早饭时间紧张啦这种情况,而且因为都是职工食堂做的早点,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食品卫生安全上的问题。
上午十点,学校还会给我们安排一次加餐。也是食堂的师傅拉着餐车就给送来了。中午到了,放学时间和工厂中午下班时间是一样的。你回家帮父母到开水房提壶开水或去压面组换点面条回来后,你就安心听你的评书就得了。一会儿,家长就到家了,很快把中饭做好,一起吃了。午后,厂里大喇叭又响了,家长去上班,我们去上学,也是各走各的,两不相碍。你说,家长还有啥心要操?
下午放学后,我们一般是三三两两要好的小伙伴聚到其中的一家,大家抓紧把作业写完,然后就在家属区开始玩了,丢沙包跨大步扔飞碟打乒乓,拍洋画溜旱冰打弹球,后期就开始在同学家看录像打魂斗罗了,总之娱乐环境是很安全的。家属区门口老太太值勤,全厂的人,她们都认识,看似舒缓,实则外松内紧,坏人是进不来的,而家属区内又不可能什么汽车往来。说句难听话,想出点交通事故也难啊。你就撒丫子玩吧,家长根本就不用担心啊。一直玩到家长下班。大家各自回家,开电视看动画片,等家长回来做饭吃饭。你们说,这家长得多省心啊。
六、医保与健康
小朋友生病了,这好办。直接去职工医院看就行了。职工医院也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所以走路须臾即到,也不用排队,也不用担心医患关系,因为弄不好大夫就是你家邻居,或者是你同学TA妈。我小时候就是个病号,三天两头住医院,有三个给我看病的大夫都是我同级同学的妈妈,关系好着呢。
也正因为如此,稍大点,自己上医院都可以,比如打针包扎之类的,都是自己去就行,都不用家长陪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过度诊疗的问题。不用预约,不用排队,给孩子看个病就是这么简单,家长还有什么可捉急的呢?
顺说一句,连我们出生也大都是在职工医院里。你说家长省心不省心,不用担心怀孕保胎挤不上地铁的事,不用担心半夜接生的问题,不用担心安排不上床位的问题,这些真的都不是问题。因为医院就在你家对面啊。而且医生和你父母都是一个企业的同事,真是再放心不过了。(如今,我家隔壁倒是就有一家家李亚鹏牵头开设的天使嫣然幼儿医院,虽然价格不菲,但我还是挺感激的,幸好有这家医院啊,否则儿子生病了,就近都没有地儿去看啊)
说到课外活动,那个年代肯定不能叫高大上或丰富多彩,但由于我们的生养地是依山傍水,所以没事老师们带我们就爬爬山、下下河,放放风筝,找找春天什么的。小朋友手拉手,排好队就去了,不用校车,也不用交费,代价无非是回来要写篇作文罢了。冬季的清晨,各班的班主任还要监督我们一起晨跑,这都是学校安排好的,也被老师们视作份内之事,也不用家长管啊。
这些保健措施现在看起来虽然有点小儿科,但是都安排的很周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不用家长去计划,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长一般都是不参与的。不用像现在这样,万圣节,要给小朋友准备几十份糖果,圣诞了,要家长给制作什么专门的礼物,把家长闹得狼狈不堪。而在那时候,完全没听说学校给家长布置任务啥的。
七,无歧视,不焦虑
其实无差别的待遇,在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了。但这里还要专门提一嘴。我们当时上职工子弟学校,既没有快慢班,也没有重点非重点。学校领导也不用去打听谁家的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有权有势,因为连这个学校都是企业的,学校不存在要额外通过家长向企业要资源的问题。
因为孩子能上职工子校是一项企业职工的福利,所以大部分的学校开展项目都是不收费的,学杂费也是象征性的收一点点。而且关键是,既然家长都不操心了,介入的少,因此也不存在家长的攀比问题。比如,哪个家长开好车来接送孩子,比如哪个家长更有头有脸,因为都是一个企业的,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大家情况大同小异。很少听说,有哪个学生会被歧视,真没有。
这种风气之下,确有个别同学家里情况困难的(父母有残疾,或者单亲的),那只会得到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不是相反。
那你说,都没有学习和生活上的歧视了,家长还焦虑个毛线啊?
于是,从你要呱呱坠地到你初三毕业,家长真没啥可操心的。要说一点心都不操,那过分了。但要与现在相比,那真是相差几万倍啊。
那时候的家长的幸福,从现在我们的父母在看到听到我们为孩子操碎了心就连连感叹“那时候养你们哪儿这么费劲啊”,你就能在不经意间咀嚼出他们潜意识中的那种幸福感了。
总结一下,那个时候家长养孩子之所以操心少,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不会有焦虑。
其一,在地理坐标上,学校、托儿所、工厂、老师的家、家长的家、职工医院、家属区活动场所,高度合一,于是各种衔接都不需要考虑时间的耗费和空间转换的交通成本;
其二,学校的老师、幼儿园的阿姨、食堂的师傅、职工医院的大夫,都是你父母同一企业的同事,只是不同部门罢了,甚至他们还是你家的邻居,所以家长不用绞尽脑汁去花心思处理和他们的关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一定不会亏待你家孩子的。
其三,钱就更不是问题了。你有钱没钱,你家孩子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资源都是一样的,厂领导的孩子也绝不会比工人家的孩子多得到一分的特殊照顾。
SO,不用妈妈辞职在家专职照顾孩子,不用把双方父母请来帮忙照顾,也不用请保姆阿姨钟点工,夫妻俩正常上班,养一个孩子,真的是轻松的和1一样。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差别就没有焦虑。在一切都无差别后,家长没有了任何要特别操心的理由了。
二十多年后,如今,终于轮到我们当父母了。现在,我和妻给孩子挑的幼儿园,真的就是受八十年代我自己上托儿所的影响。这个幼儿园就在我家隔壁的楼宇中,与我家的直线距离小于80米。我们每天都是早上上班时顺路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了。我要是不外出的话,经常能在家听到孩子们的嬉闹声。我闻声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儿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他们幼儿园自设的游乐区活动的身影。
有一次我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来拍了一通。结果晚上妻回来就告诉我,你是不是今天用手机拍小朋友的活动了?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呀。妻说,人家幼儿园老师发现了,还有点担心,以为是什么坏人呢,但经过仔细辨认,感觉你好像是孩子的家长,叫我回来确认一下。我连连说,好好好,我下次不拍了。。。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其他方面,和当年的托儿所还是没办法比------学费不少交,给家长布置的作业不老少,而且下午四点就得接了。于是,我一天就干不了点啥事了。关键是,老师要说不和蔼可亲,那我是胡说了,但我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父母同事般的那种亲近感了,双方彼此之间最多是“相敬如宾”吧。
好了,就到这里吧。八十年代厂矿的家长们,真的是好幸福。
虽然中央的文件让人平添欣慰,但显然我们肯定是享受不到了,也许再过个二三十年,中国的家长们就不会像如今这般焦虑了,至少在孩子的衣食住行上,不会像我们今天这般心力交瘁了。妻才三十几岁,现在就因为弄孩子弄了个腰椎间盘突出,我每晚还得给她用中药热敷,我也是腰酸腿疼的,唉,没有老人帮忙感觉真是不行啊。但,现在谁不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我妈都七十多了,还要照顾她九十七岁的妈,我也不忍麻烦他们了。
怀念八十年代,不是说那时比现在就好,但那时候在那个条件下,确实有一套很完备的制度安排,种种问题都有很妥当的解决之道,让家长们鲜有后顾之忧。而如今,各方面条件的确是与当初不能同日而语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个人自由度上,都比当初上了数十个台阶。但对于最基本的养儿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部瓦解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养孩子,国家还没有一套成熟而完整的顶层设计,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希望再过二十几年,当我儿子再当爸爸时,他也能像我们的父母那样,重温八十年代厂矿家长们的幸福滋味吧。
1
END
1
【童话往事:中国译制动画片(1979-1992)丛书介绍】
“童话往事”创作团队花费8年多的时间,采访了130余位当年的电视工作者和配音艺术家,期间还前往中国国家音像资料馆、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以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等全国十多家图书馆,调阅和查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珍贵视频。书中对1979年至1992年间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热播过的主要外国动画电影和电视动画片进行梳理与回顾。内容包括这些动画片在原出品国的制作播出情况,以及引进中国后的译制、播出情况和社会反响、观众回忆等。丛书涉及作品粗略统计约150部。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各省市两级电视台首播的时间顺序为序,每篇介绍一部片子,两卷总计约67万字、500余幅图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1、对全书回顾的约150部外国动画片当年的引进人、译制者、配音员等历史亲历者,在每一篇撰文时均以不同方式进行了相应的采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生动鲜活的采访内容定会令读者感触良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2、在梳理和回顾每部外国动画片之余,做适当的延伸,通过大量的图表、注释、附章等形式,以及章节概述等,对当时与作品制作、引进、播出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件、政策法规加以盘点介绍。信息丰富,史料翔实,是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理想的参考资料;
3、早年引进的一些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经典之作,由于部分作品较为冷门,作品情况及所属公司情况曾长期为国人或动画业界所忽视,国内鲜有介绍,此次,丛书就其制作发展史、作品特色、品牌营销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均属国内首次。
“影像 情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