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发现不争的事实:中国年轻人变了,西方在中国赚大钱的时代过去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市场经济的越发完善引得外部竞争环境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本在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一些品牌,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媒体对此感同身受,自从H&M宣布在华经营的策略性失败后,美国众多在华品牌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优势,甚至有被淘汰的危机。即便是如可口可乐这样的百年企业,如今也不敢保证能够在中国市场中占据稳定席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中国市场消费主体的年轻人已经变了,同时也意味着,西方在中国赚大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西方企业大量涌入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的贸易市场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也就引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知名企业前来中国落地生根,期望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稳占席位,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利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一系列的知名企业就是秉承着这样的观点将经营重心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大国中来,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回报。如我们熟悉的可口可乐公司、苹果公司、肯德基、星巴克等等,这些企业每年从中国赚取超过8000亿的贸易利润,在经营战略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但如今,即便是这些巨头企业也感觉到了明显的压力。例如在这次由京东举办的618购物节中,中国本土的护理品牌销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宝洁公司旗下知名护理品牌帮宝适,这种消费对象的转变反映了众多美企在华的销售之路已经出现了明显阻力,即便是那些百年老店,在中国积累了较高的人气和口碑,但面临最新一代的消费者,他们仍然竞争不过来自中国的企业。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那些实力雄厚的美企在中国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西方企业在华经营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媒体《福克斯新闻》对此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变了,才导致美企的优势荡然无存。随着中国的市场成熟度越来越完整,社交媒体营销和供应链优化这两大途径正推动着中国初创企业的增长,原本引领中国年轻人消费偏好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美企,但如今市场的规则已经被中国企业夺回。而且中国企业本身就具备天然的发展优势,如果一件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大致相同,那中国消费者肯定会更趋向于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而非美企,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依赖性。
其实早在2019年时,就有美国媒体对于这种现象作出了系统的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这几年许多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增速都在放缓,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美国企业。去年双十一期间中国本土品牌“元气森林”宣布在双十一的成交额超过了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可口可乐,这足以说明美企在中国轻松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便其产品质量没有下降,销售金额也没有提升,甚至品牌知名度依然明显,但还是敌不过中国的本土品牌,这就是中国市场如今的竞争现状。
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回归本土
当然也有美媒对此补充,从文化角度来说,近些年西方文化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这其中就包括了西方的审美已经不能引领中国人,同样西方文化对中国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吸引力。例如在上世纪时中国还曾爆发大规模的“美国梦”风潮,大批国人将美国、将美国文化奉为一切先进的代表,并将前往美国生活视为荣耀。但如今这一切都变了,西方的风格和审美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本土时尚已经探出了萌芽,正茁壮向外生长。
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不管是文化认同也好,产品质量提升也好,西方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地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像可口可乐或是星巴克这样的大牌企业还有足够的实力去延缓这个进程,但仍然无法阻挡这种趋势的到来。现如今美国众多跨国企业都在积极备战自己的后路,并逐渐将经营方向转到本土来,欧洲大多数国家同样如此,因为这些企业在中国的营销支出难以取得预计的效果,也无法和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再这样下去他们只会持续亏损。
美国《金融时报》对此报道,中国企业如今在供应链和品牌营销的优化上加大了投入比例,而这两者正是西方企业对华开展业务的难点与痛点,由于靠近中国的制造业集群,中国企业更容易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西方企业对此很难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