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三通汤临证思辨录
组 成
柴胡10~15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30g,白术15g,泽兰10g。
功 效
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利湿畅津。
主 治
症见:口苦咽干,两侧头胀痛、头晕、耳鸣,眼昏花,胸闷,两胁胀痛,心悸,水肿,小便不利或反多,泄泻或便秘等;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或弦滑。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而以舌脉为参。
治症:如哮喘、高血压、眩晕、偏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附件炎伴积液、更年期综合症、痛经、闭经、月经稀发,符合主症者均可随证加减。
阐 释
少阳三焦为津气运行之通道,功在运行水液、元气。《中藏经·论三焦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第三十二》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可见,脏腑形骸得以获阳气温煦及阴津濡润,均须凭籍三焦为其通道。
水液正常运行,有赖脾气输布,肺气宣降,肾阳气化。其中肾阳化气尤为重要,若肾阳亏损,气化不及,则水湿内停。三焦之所以能“总司人体气化”,是由于三焦能通行元气。而元气根于肾,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腠理肌肤。
若阳气运行受阻,肾中之气不能正常运行其气化温煦的功能,则气化不利,水湿停聚而三焦壅滞,变生百病。三焦水道通利,则水液运行通畅;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输布水液之功难以实现,水液运行受阻,浊液不能外排,而致水湿内停而变生诸症。
故三焦不利,虽与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等密切相关,然其根本在于肾阳虚损,气化不及。由此可知,通利三焦之要在复其气化,鼓舞肾气,辅以利水、化湿、行气、活血诸法,令五脏六腑气血精津液通畅无滞。《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其谓也。
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倡“五脏宜通”,而制五通汤(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此方合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共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立法用方可谓独具匠心。
余有幸得先生谆谆教诲,受陈师启示,临证每从三焦着眼,以通利三焦气血精津液为法,2007年初制三通汤雏形,经反复实践于2008年底修订成方。本方以《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五苓散,《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和剂局方》逍遥散为基础加减而成。
方中柴胡为治少阳要药,有舒畅气机、升发阳气、透邪达表、解除郁热之功;黄芩清肺胃肝胆之热,泄其郁热;法夏燥湿运脾行津,降其浊阴;桂枝直达下焦,温命门之火,恢复肾阳气化之功;白术、茯苓健脾输津,恢复脾胃运化水湿之功;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解其经隧挛急;当归、川芎、泽兰活血化瘀,畅通血分之滞。诸药相合,表里同治、上下并调、升降相谐、寒温并用、攻补兼顾,共呈温阳化气、和解枢机、疏肝行气、健脾化湿、活血行水之功。验之临床,随证加减,颇为应手。
近偶阅南方医科大学陈宝田教授《时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7),首页载陈氏自拟小四五汤(柴胡10g~18g,黄芩10g~12g,法夏10g,甘草6~12g,生姜3片,大枣8~12枚,白术10g,茯苓10~16g,泽泻10g,猪苓10g,桂枝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0~12g,熟地10g),此方为小柴胡汤、四物汤及五苓散合方,适用于气郁水停、痰湿瘀血所致诸病,可谓真知灼见,先得我心。
加 减
夹热者,加栀子、丹皮等;
寒甚者,加附子、吴茱萸等,与真武汤合温阳利水之力尤强;
气血虚者,加黄芪、人参、当归等;
水肿者加泽泻、猪苓、益母草等;
咳喘者加苏子、厚朴等;
月经不定期者加香附、益母草等;
痛经者加益母草、香附、丹参等;
闭经者加路路通、桃仁、红花等;
眩晕者加陈皮、菊花、钩藤等;
眼压高者加茺蔚子、车前子等;
耳聋耳鸣者加磁石、枸杞、菊花等……
变化之道,存乎一心。
方 歌
三通汤用柴芍桂,芩夏苓术芎泽归。
和解枢机复气化,通调三焦平寒温。
医 案 举 隅
内 科
1.1 高血压
任某,女,54岁,湖南人,2009年9月5日初诊。
病史:高血压8年,常用服降压药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生海鱼油,近来收缩压140mmHg左右,然控制不稳定,血压最高时可达170~210mmHg。
症见:眩晕,头两侧胀痛,甚者两眼难以撑开,口苦咽干,时有耳鸣,偶欲呕,痰多,白稀有泡沫;胸胁胀闷,腰膝酸痛无力,小便偏黄,大便尚可。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无力。
辨为气化不利,痰火内郁。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太子参20g,陈皮6g,菊花10g,钩藤10g,天麻10g,桑寄生15g;5剂,嘱其配合降压药合用。二诊: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唯腰膝仍酸痛,然较前减轻,血压降为125mmHg,嘱其原方续服5剂。
三诊:患者言共服14剂后,血压控制稳定,近日为135/95 mmHg,唯腰膝仍时有酸疼,小腿抽筋。
拟药丸长期服用,配合降压药同用。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0g,黄芩100g,法夏100g,白芍200g,泽泻200g,白术150g,茯苓150g,菊花150g,钩藤150g,陈皮60g,怀牛膝150g,杜仲150g,桑寄生150g,诸药共制成粉末装进胶囊,或制成水蜜丸,每天服3次,每次5克。
随访1年余,血压在135/95 mmHg左右,诸症基本未发。
1.2 返流性胃炎
陈某,男,30岁,广东汕尾人,2009年4月4日初诊。
病史:胆汁反流性胃炎8月,胃脘痛反复发作,近10余天加重,伴嗳气反酸,口淡,痰多白稀,大便溏,小便黄。舌淡胖有齿痕,脉弦。
辨为少阳胆郁,肝脾不和。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枳壳10g,茵陈15g,郁金10g,厚朴10g,甘草5g;3剂。
二诊:药后诸症皆减,嘱续服十剂。
随访2年,诸症未发。
1.3 偏头痛
黎某,女,38岁,广州人,商店老板,2009年10月11日初诊。
病史:右侧头痛3年,遇劳发作,经前尤甚。痛时欲呕,胸闷,寒热往来。经期40天左右一行,3日左右干净,量少。Lmp:6/10~7/10,量少,色黯,有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辨为少阳不和,气滞血瘀。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黄芪30g,党参20g,益母草20g,香附10g。嘱现服5剂,每月经前一星期续服5剂,连调数个周期。
二诊:服5剂,头痛基本未发。后共服几个周期,月经基本正常。
随访1年余,诸症皆消。
1.4 眩晕
曾某,女,23岁,广东人,大学生,2009年4月15日初诊。
病史:头晕5年,近期加重,下午及夜晚尤甚。时伴头隐痛、头空虚感,四肢乏力,抑郁时头晕加剧;失眠,嗜睡,睡觉时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眼干涩,健忘;手脚冰冷,汗多,便溏。月经周期正常,痛经半年,量适中,色黯,有血块。
2007年曾在广州某省级中医院治疗2月余,无明显改善。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脉弦迟无力。
辨为气化不及,痰瘀阻滞。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黄芪30g,炙甘草5g,3剂。
二诊:药后头晕若失,嘱续服数剂巩固疗效。
随访2年,诸症基本消失,除劳累过度微感头晕外,余未感不适,程度亦较前大为减轻。
1.5腰痛
钟某,女,20岁,广东阳江人,大学生,2009年1月10日初诊。
病史:腰痛五年余,B超和CT检查无异常,屡服补肾之剂无效,针灸和推拿一月亦未见显效。腰部整天酸痛,经前及经期加重,因腰痛而不能久站坐,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遂多次曾萌生轻生之念。时感疲惫,上楼梯明显气促;恶寒,手脚冰冷,时脚冷得难以入睡;眠差梦多,时惊吓而醒,心悸;纳差,时腹胀;便秘,大便2~3日一行,量少而干,排便后腰痛稍减;口干不欲饮水,晨起口苦;汗少,腰痛时伴汗多;月经稍提前,量少,色黯。
刻诊:眼圈黑,两眼乏神;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脉沉弦。
辨为气化不及,气滞血瘀。
方用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制附子15g(先煎半小时),茯苓15g,白芍20g,白术15g,泽兰15g,桂枝10g,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杜仲10g,川芎15g,鸡血藤20g;5剂。
二诊:药后腰痛明显减轻,尤其是腰骶部变得有力;手脚暖和,胃口转佳;晨起仍口苦;腰背部稍感绷紧。嘱守方续服3剂。
三诊:药后稍感上火,身痒,腰痛同前。虑其夹有郁热,不耐久温,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30g,牛膝15g,炙甘草5g;3剂。
四诊:药后感精神转佳,腰痛无定处,然较前大为好转。眠转佳。
嘱守方续服,隔日1剂,经期停服。
自初诊始,以三通汤稍事加减服药共计50余剂,腰痛痊愈,诸症基本消失。
随访2年,钟某腰痛未发,学习生活正常。
妇 科 病
女科虽杂,不外虚实两端。虚有脏腑气血阴阳之别,实则气滞血瘀痰阻之异。观今之医,拘泥傅青主“经水出诸肾”之说,一遇妇科病,不分虚实,不详辨证,动辄补肾以冀收效。岂知愈补愈滞,而成缠绵之症,此实为时医通病。
余临证所见,妇科病纯虚纯实者少之,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者每为多见,而成虚实夹杂之侯。故治宜攻补兼施,攻而不伐,补而不滞,去其所偏则阴阳和而生化著矣。
余治妇科病,不囿于补,着眼于通,以通为补,立三通汤功以和解枢机、行气活血、健脾利湿,俾使三焦气血津精液通畅,庶可收效。
2.1 月经量少
苏某,女,25岁,清远人,护士,2009年6月29日初诊。
病史:患者自述月经量少已多年,月经周期正常,5天干净,淋漓涩少,色黯,有血块,不痛。二便正常,易上火。舌淡黯胖有齿痕,脉弦迟。
方用三通汤加味: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益母草30g;嘱服3剂,经前一星期续服三剂。
8月二诊:称药后行经二次,量较前增多,已基本正常。
嘱其每月干净后服三剂,经前一星期续服三剂,连服三个周期。
随访2年,患者自服药后,每月经量基本正常。
2.2 月经量少、月经后期
李某,20岁,大学生,广东人,2009年1月10日初诊。
病史:患者月经后期、量少,伴便秘半年,腹部有下坠重感,服保济丸稍好转,胸痛,小便黄。舌淡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
辨为气化不及,气滞血瘀。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30g,5剂。
二诊:大便顺畅,诸症皆减,嘱续服数剂巩固疗效。
随访2年,诸症皆消。
2.3 月经量少、月经延长
徐某,女,33岁,广东人,2009年3月28日初诊。
病史:月经量少、月经延长1年。月经第一天点滴难出,第2~3天方稍多,色黯,血块多,不痛,10日左右方干净。Lmp:4/3,较上次月经推迟1星期,量少,色黯,10日干净。
近3月来经前左侧头痛,经前腰酸,经来则愈。口干口苦,嗳气,甚者一整夜发作。两胁隐痛,左侧尤甚。下午胸闷,其他时间未发。手脚冰冷,膝盖下尤甚。痰多,黄稠。舌淡胖有齿痕,苔厚黄腻;脉沉细弦。
辨为气化不及,胆郁痰瘀。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陈皮6g,厚朴10g,甘草5g;5剂,嘱下次经前一星期续服5剂。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原方稍事加减,续服数剂而愈。
随访2年,月经基本正常。
2.4 月经量少、偏头痛
吴某,女,20岁,潮阳人,大学生,2009年3月9日初诊。
病史:月经量少3年,Lmp:5/3,尚未干净,量少,色黯,有血块,下腹稍痛。手脚冰冷,偶感乳房胀痛,便溏,小便正常,时有偏头痛。舌淡红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0g,熟地10g,益母草30g,炙甘草5g;嘱于月经干净后第三天服五剂。
二诊:4月4日来经,量少,较前稍多,色变红,血块变少。近来便溏,易疲。
方用:黄芪30g,当归10g,熟地15g,制首乌15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5g,白芍20g,王不留行15g,怀牛膝15g,干姜10g,党参20g,五剂,配合参苓白术丸一盒。
随访2年,药后月经量如常。
2.5 痛经
许某,女,22岁,浙江人,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国贸05级学生,2008年10月22日初诊。
病史:痛经3年,月经周期20余天一行,2~3天干净,量少,色黯,有血块。经来小腹剧痛,欲呕,腹泻,头痛头晕,口干口苦,饮水稍多则腹胀。脸色晦暗,嘴唇黯黑,手脚冰冷,脸上易长痤疮。舌淡胖有齿痕,脉弦涩无力。
自述过一个星期当来经,而适时要英语考试,畏其痛而影响考试,颇为烦恼,欲用西药停经又惧对月经不利。余谓:无妨,现用中药7剂,看到时是否还痛。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川芎10g,当归10g,泽泻15g,茯苓15g,白术15g,益母草20g,香附10g;七剂。
二诊:药后适来月经,疼痛未发,嘱原方续服7剂。
随访3年,痛经未发。
2.6 继发性不孕
何某,女,32岁,广东汕尾人,2011年4月4日初诊。
病史:患者结婚12年,已育2女,大者11岁,小者4岁。之后一直未避孕未孕,其夫精液常规无异常。患者月经约30天一行,既往有乳腺增生、宫颈炎史,痛经十余年,平素乳房胀痛,白带多,四肢乏力,恶寒,口干苦,经前后下肢出现紫癜,十余天后能自消。Lmp:3月29日,7天干净,色红,无血块。舌淡黯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络脉怒张;脉弦无力。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川芎10g,当归10g,白术15g,茯苓15g,泽兰10g,香附10g,菟丝子20g,淮山20g,杜仲15g,川断15g,党参20g。
患者以上方共服19剂,经期逾期未至,检查已孕,2012年2月11日诞下一女婴,母女均安。
皮 肤 科
3.1 痤疮兼痛经
张某,女,19岁,东莞人,广州中医药大学06级中药学学生,2007年12月11日初诊。
病史:患者经来腹痛6年,周期正常,经期小腹剧痛难忍,量尚可、色黯、时有黑块,大便溏,小便可,满脸布满红黄色丘疹,尤以额头、两颧及鼻子严重,不痛不痒。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舌胖大有齿痕、瘀点,舌下络脉怒张,苔白厚腻,脉弦涩。
辨为阳不化气,湿阻血瘀。治宜温阳化气、活血利水。
方用五苓散化裁:肉桂(研末冲服)6g,茯苓30g,白术20g,猪苓15g,泽泻30g,益母草30g,桃仁15g,红花10g,怀牛膝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丘疹明显减退,舌质淡红,苔白,苔厚腻稍变薄。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肉桂6g(研末冲服),茯苓30g,白术20g,猪苓15g,泽泻30g,益母草30g,桃仁15g,红花10g,怀牛膝12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患者丘疹大部分消退,脸上观之如平。舌头发热,舌尖有红色星点,苔稍厚白而不腻,守二诊方续服5剂。
四诊:稍感上火。12月25日月经来潮,第1日未感疼痛,第2日稍觉疼痛,后几天均感微痛,未出现剧痛难忍之象。原方肉桂改为桂枝10g,续服5剂。
五诊:患者丘疹基本消退,改用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l盒巩固疗效。后用三通汤加减调理10余剂,诸症皆消。
随访3年,痛经、痤疮均未复发。
3.2 痤疮兼痛经
陈某,女,22岁,大学生,韶关人,2008年11月8日初诊。
病史:脸面痤疮自2008年7月始发,近期因考试期间精神紧张,熬夜后加重,色黯,时流脓血,痒痛,触之尤甚。月经40余天一行,量少,色黯,血块多,痛经,神疲乏力。口稍干苦,欲饮水,手心冰冷。小便黄,大便三天一行,便硬不爽。舌淡胖有齿痕,苔中根部白腻,脉弦无力。
辨为气化不及,胆郁血瘀。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益母草20g,香附10g,郁金10g,丹皮12g。连服十几剂,诸症皆消。
随访3年,未复发。
耳 鼻 喉 科
4.1 耳鸣
杨某,女,20岁,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06级学生,2008年1月24日初诊。
病史:患者自感耳内嗡嗡声响,持续不止,心烦意乱,遇劳加重4年,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曾服六味地黄丸6瓶左右稍有效,停药反而加重。
刻诊:患者脸色萎黄,口干,眼睑浮肿,眼睛经常流泪,饭后易饥,大便每日2次、便溏,小便黄,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无力。
辨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治宜补气升阳、开窍化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5g。当归10g,丹参12g,陈皮6g,枸杞子12g,石菖蒲10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上药15剂后,患者脸色萎黄、眼睑浮肿好转。耳鸣服药初期稍有效,续服不见明显改善;舌淡、边有齿痕,脉弦。此为肾阳气化不及,水湿阻滞清窍,治宜化气利水、活血化瘀,兼以和解枢机。
遂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2g,黄芩10g,党参20g,半夏12g,桂枝9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生姜(后下)9g,石菖蒲10g,车前子10g,泽兰15g,怀牛膝15g。继服5剂。
三诊:耳鸣明显好转,诸症皆减。效不更方,续服10余剂,耳鸣基本痊愈。
随访3年,未见复发。
4.2 耳聋
黄某,男,28岁,广东汕尾人,2009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两耳听力下降3个月。
病史:患者2009年1月26日感冒后,发现双耳耳鸣,耳流脓液而渐见听力下降,数米之内范围仍难以听清常人声音,与之同行须稍大声言语方能听到。2009年3月16日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喉科诊为中耳炎(慢性)。
刻诊:患者面有红色丘疹,头晕,两侧胀痛,便溏。口干口苦,痰黄,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稍黄;脉弦滑。
辨为气化不及,痰热内阻。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当归10g,泽泻20g,黄芪20g,石菖蒲15g,丹皮10g,补骨脂10g;3剂。
二诊:药后口干口苦好转,便秘,耳鸣未明显改善。续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黄芪30g,石菖蒲10g,桃仁15g,红花10g,路路通20g,怀牛膝15g;5剂。
三诊:听力明显提高,左耳尤感通畅,原方稍事加减续服10剂。
四诊:药后大便畅通,左耳自感通畅,听力基本正常;右耳时感通畅,时感堵塞。打喷嚏时较通畅。继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当归10g,泽泻30g,黄芪20g,石菖蒲15g,水蛭10g,蜈蚣2条;五剂。
五诊:左耳听力正常,右耳仍未通。后以三通汤加减续服8剂,续以血府逐瘀汤加减5剂。
随访至2017年已近8年,患者听力如常人。
4.3 过敏性鼻炎伴心悸
王某,男,20岁,大学生,2008年3月22日初诊。
病史:过敏性鼻炎约5年,经常流清鼻涕、打喷嚏。近一年来,一睡下则心跳加快,怔忡不安,每次持续3~4分钟,其他时间未见异常。屡服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益气补血之剂,不见明显效果。二便正常,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
辨为气化不及,水邪上犯。治宜温阳化气、平冲降逆,兼以和解枢机、活血化瘀;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9g,黄芩9g,半夏12g,桂枝9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怀牛膝10g,生姜9g(后下),三七粉5(冲服);三剂。
二诊:服完后心悸痊愈,流清鼻涕、打喷嚏之症亦有明显好转,稍觉服药后上火,口腔微有溃疡。原方稍事加减:桂枝9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连翘12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怀牛膝10g,鱼腥草12g,生姜3片(后下)。
服4剂后,诸症消失。
随访2年,心悸基本未发,鼻炎基本控制。
4.4 过敏性鼻炎伴咳嗽
黄某,男,32岁,广州人,广州某公司经理,2008年5月24日初诊。
主诉:鼻流清涕、鼻塞、打喷嚏10年余,伴咳嗽4月。
病史:患者流清鼻涕、鼻塞、打喷嚏,每天流涕6~7次,尤以晨、天寒及闻刺激性气味时症状转剧。此症已逾10年,近2年加重。曾在某院诊为过敏性鼻炎,多年来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见显效。今年春节因感冒治疗不彻底,咳嗽迁延不愈。至今已4月。一星期前感冒发烧,经治疗后感冒痊愈,而咳嗽加重,症见整天咳嗽频繁,咽痒,痰较易喀出,白稠稍黄,咳甚时则有眩晕感。口干欲饮温开水、而饮不多,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紧偏数。
辨为气化不及、枢机不利;治宜温阳化气、和解枢机,兼以宣降肺气。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2g,半夏10g,桂枝9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厚朴12g,麻黄6g,杏仁9g,生姜3片(后下);3剂。
二诊: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舌淡红、苔稍黄腻,脉弦稍数。方用: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桂枝9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杏仁9g,款冬花15g,防风10g,生姜3片(后下);3剂。另:款冬花50g,沸水浸泡代茶饮;3剂。药后诸症基本消失。
随访5月,未见复发。
结语:
2006年暑假,余侍家父临证。家父谓余: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以五苓散加苍耳子、辛夷花治疗过敏性鼻炎,症见舌淡胖边有齿痕者,验之临床颇有捷效,此方温阳化气,从三焦气化论治鼻炎,可谓独具匠心。
然陈老居巴蜀之地,盆地凉湿、日晒不足,故桂附为医家寻常之品。而岭南地区,湿热恒多,虽阳虚而不耐温药,纯服温药每见口干咽燥,甚者流鼻血者,故宜稍佐以黄芩、连翘、鱼腥草等寒凉之品,寒温并用,并行不悖,则无此虞。余铭记而变通陈老法,治过敏性鼻炎数十例,屡试不爽。
此后余潜心研读陈老《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对陈氏三焦实质之辨深为折服,遂参合内难三焦气化、仲景“血不利则为水”学说,以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柴苓汤)治疗耳鸣耳聋、闭经、痛经等,竟获良效。遂临证从三焦论治,以通利三焦为法,稍有小得。
2008年7月,余赴成都,侍陈潮祖先生临证。陈老倡五脏宜通,并授余以五通汤临证思辨。余以数年通利三焦法浅得乞教,陈老莞尔而笑:孺子可教,并侃侃论述三焦临证之法。
余深受启迪,经反复实践,以小柴胡汤、五苓散、当归芍药散、逍遥散为基础加减,于2008年底修订成方。通过不辍临证,益感从三焦论治内外妇儿各科杂病症,可以执简驭繁。虽未能尽愈诸病,然可见其适用范围之广。以三通汤加减通利三焦,畅行气、血、精、津、液,令五脏元真通畅,庶可收效。
附
师弟郭叙喜医师、程桂生医师运用余三通汤加减治验:
1.郭叙喜医案:
某女,难治性痤疮2年余,曾于西医院治疗,用大量外用药,仍无改善,有大三阳病史,口苦干,胸口闷痛,痤疮多发于两颊,色暗红,有脓头,平素月经推迟,痛经,色暗,量少,热敷可减轻,舌淡胖,苔白厚。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法:
半夏24g,柴胡15g,黄芩10g,制附子9g,干姜6g,桂枝15g,茯苓30g,泽泻30g,白术15g,皂角刺30g,生甘草30g,白芥子12g,赤、白芍各15g。
数剂后痤疮基本消失,再予三通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桂枝10g,白芍15g,法夏15 g,茯苓30g,白术15g,泽泻30g,当归15g,川芎9g,佩兰15g,枳壳15g,炙甘草15g。
随访月经规律正常,痛经消失,脸上越加光滑,气色较好,嘱平时可用该方调理。
2.程桂生医案:
何某,女,35岁,头右侧胀痛1年,每月发作2次,经前与排卵时,二日即止,冬季愈重,月经血块,两脉缓滑,舌质淡苔滑有齿痕,有瘀点。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 6g,法夏10g 黄芩10g,桂枝6g,茯苓20g,炒术12g,归尾10g,川芎6g,白芍12g,香附8g,桃仁10g,甘草3g。经前与排卵前五日开始服药,每次五剂,第1周期症状大减,排卵期头已不痛,经前轻微胀痛1天,嘱守方巩固,3个周期未复发。
洪某,女,33岁,慢性荨麻疹5年余,诉第二胎生产后服鸡酒出现全身皮疹,瘙痒不已,酒精过敏,接触极少量即全身发疹,每年农历8月白露后加重,隔年清明即自行缓解,每次发作皮疹无定处,晨起口苦,胃口正常,睡眠佳,二便正常,月经正常,冬天手足厥冷,舌边略红,苔微白腻,脉沉滑有力略数。
方用三通汤加减:
柴胡10g,法夏10g,黄芩10g,枳壳12g,茯苓20g,泽泻30g,陈皮6g,归尾10g,川芎6g,蒺藜15g,白芍15g,甘草3g。
此案先以常规治法不效,后辗转数诊,最终以三通汤法取效。
后 记
此文为余6年前所作,离硕士毕业尚有3月。重读旧作,意犹未尽,仍有不尽完善处。除一些文字稍作修改及增补几例医案外,基本保全旧貌,盖以体现当时临证水平,以自勉勇猛精进、不断超越。虽则竹头木屑,聊以敝帚自珍。余自拟自三通汤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验案甚多,积压如山,一时未能一一写下,以待闲暇当系统整理以请教诸君。
(2017-1-8于存心斋)
文章为原创,转载须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