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最难启齿的私密话题,被这个男人研究透了
最近她姐一个新感触是,热搜的有趣程度是有淡旺季的。
但快乐源泉本泉——《1818黄金眼》没有。
前有精致小吴修眉一秒变如花。
后有郑先生理发店纹眉一根88。
在这个看似最接地气的角落,总会发生各种最离奇的故事。
不愧是制霸浙江新闻类节目收视王座的下饭神器。
但,最近在《1818黄金眼》看到一则新闻后,她姐有些笑不出来了。
新闻当事人是一个叫小吴的姑娘。
小吴去医院洗牙,顺便做了个妇科检查。
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医生说“你这妇科炎症都四级了”。
更具体的小吴不懂,医生也没说清楚,只说要做更全面的检查。
被吓到后,小吴在这家医院把妇科相关的检查能做的都做了,前前后后花了四千多。
回家之后,小吴还沉浸在突如其来的“病情”中没回过神,吓得一晚上都没睡着。
小吴不放心又去一家大医院做检查。
这次只花了不到两百块,结果却和上次完全不同——她只是有轻微的妇科问题。
有对妇科病懵懂无知的小吴,也有对自己的身体保养到私密部位的“精致”女孩。
前阵子有人在网上po出自己最近做的一项“私密保养”——大小阴唇切除。
看似是两个极端,但细品之下就会发现,两件事情都指向一点——
跟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妇科,却恰恰是很多女性的知识盲区。
@六层楼先生的走红,则又一次印证了这一点。
六层楼先生是谁?
一个全网粉丝加起来超过500万的女性健康知识科普博主。
在B站,他做的女性健康类知识科普视频,播放量高达百万。
不仅如此,他每天还会收到近千条私信,咨询各种各样跟女性妇科健康有关的问题。
跟女性健康相关的知识就那么多,科普也做了六七年。
但他每天收到的私信数量有增无减,询问的问题他也早就科普了一遍又一遍。
一切似乎停滞不前。
无效科普?
她姐带着一堆问题采访了@六层楼先生后发现,女性健康问题其实不只是需要科普这么简单。
因为即便科普知识可以抵达所有女性,女性健康问题背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处境。
尽管妇科问题跟每个女性都息息相关,但很多人应该早就发现:即使在女性之间,妇科问题似乎也是一个极为私密的话题。
人们很少能坦然地谈起妇科相关的话题。
但不聊,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六层楼的微博和B站私信区,就证明了这些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涉及人群之广、问题之多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为此,六层楼还专门设了一个栏目——《万千少女的小问号》,来回答各种跟女性健康有关的问题。
有些看起来是有一定门槛的生理知识,但以往没人讲,也没处学。
可问题是,一些看起来极其极其基础的问题,也依然是不少女性的认知盲区。
比如——
月经发黑有血块怎么办?
小裤裤总是黑黑的怎么办?
下面颜色深意味着什么?
有些问题,他说了一遍又一遍。
什么是阴道炎、什么是正常的白带颜色、宫颈糜烂不是病……
但科普了六七年,这些问题依然有人在问,且问的频次也没有减少。
甚至,有些女性连最基础的跟生殖器相关的名词,都并不能准确表达。
有人咨询他:
我暖巢不太暖,是不是导致我宫寒的原因?
一开始他还迷惑:难道是这姑娘有口音?
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因为那个女孩直接发的私信写的“暖巢”。
她从小就以为“卵巢”叫“暖巢”,身边从来没人告诉过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一件小事,却足以说明问题。
事情显然不是女孩说不对生殖系统的正确名称这么简单。
而是,很多人从来没有从正确的途径系统学习过跟性有关的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五花八门,媒体、网络、长辈……
东拼西凑,不成体系。
六层楼称之为:散装性知识。
如果只是碎片混乱不成体系的性知识,还尚可理解。
可如果接受的是错误的、有害的性知识呢?
——性的污名化。
因此,就连正经妇产科医生出身的六层楼做科普,也受到了这种阻力。
因为在他的视频里,阴道、月经、子宫、卵巢、性……都是高频词。
他最初做科普时,不少人有类似的疑惑:“你这样子讲出这些知识点会不会羞愧,会不会觉得尴尬?”
原因显而易见。
性的污名化,进而导致了妇科病也被污名化。
提起妇科,就想到生殖器、想到性。
而想到生殖器和性,就不自觉跟羞耻、肮脏划上等号。
常见的妇科疾病,跟私德挂上了钩。
因而有些刺耳的声音便出现了——
“得了妇科病就是不自爱。”
“只有有过性生活的人,才会得妇科病。”
……
且不说,即便妇科病跟性生活相关又有什么关系,性从来不是一件丑事。
更何况事实是,有性生活不一定有妇科病。
得了妇科病,也不代表一定是因为性生活。
甚至,从医学疾病的分类来讲,很多妇科病跟性生活完全没有关系。
六层楼作为专业人士就科普过很多次:
“比如一些妇科肿瘤、发育畸形等。有些妇科病,是先天性的。有些妇科病,是在成长过程当中自然出现的。”
但科普不易,污名化的后果却一直在蔓延——
现实中,真的有女性会因为妇科病跟性之间的莫名隐喻和猜想感到羞耻,进而拒绝去看妇科病。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得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
无论是性的污名化,还是妇科病的污名化,都是因为性教育的缺失。
确实如此。
但,然后呢?
科普了好多年之后,六层楼反而有一种无力感。
因为,科普只是性教育缺失的补救措施。
科普只是第一步。
也是最简单的一步。
即便补上性教育这一课,也只是补足了缺失的一部分而已。
以前六层楼以为,把知识点讲完就够了。
后来发现,知识点她们也学会了、知道了,但做不到。
“她们依然没办法用这些知识保护自己。”
补足了理论知识,依然无法解决现实的困境。
让她姐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做了五次人流的姑娘。
和很多来做人流显得很慌张的女性不同,这位姑娘面对医生的询问,超乎寻常的冷静,对医生问询的所有流程都很熟悉。
比如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末次月经时间、有没有不适、有没有出血……
甚至,拿起自己的B超,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后来一问才知道,她之前做过四次人流。
而这次,是第五次。
以前是年纪小,被家乡满大街的“今天人流,明天上班”的小广告忽悠,以为人流就是个普通的避孕手段。
可人流真的就是这么稀松平常,且轻而易举的事吗?
显然不是。
稍微一百度,就能发现,人流的危害,每一个都不是一件小事。
宫腔宫颈粘连、人流综合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继发不孕、习惯性流产、子宫损伤……
但她如此轻易地一次次选择人流,不过是抱着侥幸的态度,觉得这些所谓的“后果”,都是概率事件。
更源头的,其实不是态度。
而是“选择”。
她并非不知道安全套的用法,也不是买不起。
但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男朋友的一句话动摇了她的选择:
戴了套就不舒服,就是不爱我。
她没办法,只好每次都“意外怀孕”,再跑来做人流。
比起分手的痛苦,她宁愿承担人流的痛苦。
而在六层楼诊室里、私信里,有太多太多类似的案例。
有女性在同房后阴道出血到几近休克,最后深夜去医院挂了急诊。
六层楼检查后发现她阴道中有八到十处在出血,“就跟拿刷锅球刷了好几遍一样”。
几经询问下,陪同她来的两名男性才说了实话。
因为想玩玩花样,就买了个比较刺激的小玩具,并在女性的阴道涂抹了商家送的药膏。
可一听那个药膏的名字,六层楼就懵了。
——那是一种普遍用在临床上的局麻药。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严重到如此地步,女性依然没感觉到疼痛。
而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当一个成年人,因为无法承担离别的悲伤或因为顾及男性的感受,而选择牺牲自己的身体,去满足对方不合理的要求时。
这显然不仅仅跟性教育的缺失有关。
而是更结构性的问题——
我们对生命的教育、爱的教育的忽视。
男性在拒绝使用安全套时/使用超出常规的小玩具时,可以很自然地以自我感受为主。
女性却往往无法做到如此。
为什么?
因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正确的生命的教育以及爱的教育——
没有人告诉她,不考虑女性安全的两性关系,根本没有必要继续。
你不是必须要牺牲自己才可以获得爱,你也不是必须要迎合别人的需求才值得被爱。
也没有人告诉她,你是你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我要为我的身体负责,我要表达“我的感受、我的想法”。
即便是在接受妇科检查或治疗的过程中,这一点也依然适用。
如果碰到男性妇产科医生,又实在无法接受,你完全有理由拒绝并且申请换医生。
如果有让你不适的隐私暴露,你也可以提出“把诊室门关上,把帘子关上”的要求。
这些都是跟六层楼确认过,病人完全可以提出的合理诉求。
重点不是别人觉得你是不是敏感,是不是矫情。
而是,如果「你」觉得有问题了,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了,你就要大胆地说出来。
你可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你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聊到这里,她姐也感觉到了和六层楼一样的无力感。
因为无论是性教育的缺失,还是爱的教育的缺失,都不是我们第一次提起。
可就像六层楼一遍遍做科普,依然有人不断地发私信问他一些大同小异的问题一样。
我们一遍遍强调性教育、爱的教育的重要性,也依然有人在现实的处境里左右摇摆。
六层楼还做了一个栏目,叫《妇产科的人间冷暖》,这个系列里有太多让人为之一颤的案例:
有孕期发现长出尖锐湿疣的;
也有因为节育环移位刺穿子宫后刚摘掉,为了避孕要求再上一个节育环的;
更有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的女性,为了丈夫考虑做了人造阴道的手术,但最后还是一拍两散……
面对这些案例,打开弹幕,人人都很清醒:
“快跑。”
“不要在垃圾堆里找男朋友。”
劝分、劝止损没错,一个绝对正确且明确的答案。
可,喊出口号,宣泄情绪,永远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
重点是,网络跟现实之间有无数悬而未决的现实问题,而问题无法依靠口号来解决。
很多人可能面临着怎么选都是错的,但还必须得选的两难;
很多人可能知道如何选择是相对正确,但依然会被卷进错误的漩涡。
不是因为不够清醒/不够聪明/不够坚定……
而是因为——
我们都生活在巨大的社会惯性当中。
以及我们始终处在一种被害怕笼罩的感觉当中。
“我要听话懂事,我宽容大度,我要照顾别人,不表达我的观点等等等等”,即要花很大的力气来证明我的存在是合理的。
这本质上就是特别大的威胁,也是“害怕”的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口号式的意见,都显得轻飘飘且毫无意义。
因为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本身,就需要勇气。
而做出任何好的选择,则更难。
她姐能做的或许和六层楼一样——
通过一些现实问题,去给大家提供思考方法和角度。
去让我们可以和巨大的社会惯性,做一些小小的对抗。
你看到了这些问题,也就做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至少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会那么手足无措。
她姐能做的,或许仅此而已。
但六层楼老师的《六个TA》系列中,有一则采访让她姐极为触动。
采访的最后,心理咨询师简里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觉得没有什么是(女性一生)必须要经历的。
如果能许愿的话我希望女孩子们都能体验到不害怕的感觉。
最普通的愿望,却也最奢侈。
但,希望我们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