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叶国成的随笔《​铜录山冰棒》

铜录山冰棒  

冰棒啊,冰棒,铜录山冰棒……,多么熟悉的声音,晚上漫步在大冶的大街小巷,公园、湖边,这种声音随处可闻。
铜录山冰棒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并不是铜绿山镇的,而是大冶有色二级单位铜录山矿夏天发给职工防暑降温的福利品。由于是企业福利,不对外销售,所以只有每年夏天才生产三个月。
八十年代初,那时铜录山矿有几千职工,国企以“一切为人民办企业”为宗旨,本着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建铜录山矿冰棒厂。冰棒厂,最初隶属铜录山矿直管。九十年代初,铜录山矿成立了生活服务公司后,便实行对口管理,冰棒厂划归生活服务公司。
因为父亲是铜录山矿职工的缘故,虽说我不是矿山人,但每年都可以吃到清新凉爽的铜录山冰棒。我们是典型的“半边户”家庭,父亲在矿山工作,母亲则带着我们几个儿女在乡下种田。为了赚钱,父亲很少回家,但每年七月份农村双抢的时候他都回家。双抢,割谷带插田,是一年之中最忙的时候。每逢双抢,父亲都回来十天半月,直到把秧全部插完,把双抢搞完才去上班。因为双抢正逢夏天,父亲就每年会给我们几个孩子带铜录山冰棒回。
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没有冰箱这一说。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矿领导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冰棒票不是以盒为单位,而是像当时几分钱的纸币那样,一支,两支,五支为单位的。为了方便领取,各个村都有发放点,二十四小时都有人。服务到位,想什么时候去领就什么时候去领,想吃多少就领多少。这样做方便饮食,不至于因领多了吃不完而融化掉。每次回家,父亲都用纸箱装,用棉衣把领回来的冰棒里三层外三层,包个严严实实,然后天不亮就出门搭火车。等他风尘仆仆赶到家的时候,天才蒙蒙亮,躺在棉衣里的冰棒周周正正,完好无损。
冰棒,在八十年代的农村那可是个稀罕物,没人听说过,更谈不上吃过。贤惠的母亲,总会大大方方地把冰棒送给左邻右舍的邻居品尝,尤其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那是他们第一次吃冰棒,凡是住在我家隔壁左右人家的小孩没有一个没吃铜录山冰棒的。直到现在,他们还津津乐道,说这是他们吃到的最好的冰棒。
九十年代初,冰箱出现了,家家户户都有。新的冰棒票也顺势而为应运而生,不再是以支为单位,而是以盒为单位了,每盒五十支。有人一领就是一两盒,放在家里慢慢吃。甘甜可口,芳香四溢的冰棒让人胃口大开,爱不释口。坐在门前抱着盒子,过个足瘾。我就曾创下一口气吃二十根冰棒的记录。
一个单位的福利冰棒为什么这么好吃?经久不衰,驰名黄石地区,让人津津乐道。直到若干年后我主管冰棒厂才如梦初醒。因主管冰棒厂,全面负责它的生产经营,没事的时候我就待在那里。从最初的原材料采购,到最后的一条龙制作成型我都全程参与。四个字,货真价实。奶粉是伊利或蒙牛的,白糖是广西的一级白砂糖,就连做冰棒用的水都是锅炉烧开后的冷却水。增加冰棒主要原料奶粉的比重,加量不加价。试想,这样扎扎实实做出来冰棒能够不吃吗?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铜录山冰棒注册自己的商标开始走向市场,不再拘泥于黄石地区,而是走出黄石,走进大武汉,创造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铜录山冰棒几十年不断发展,不忘初心,始终做到真材实料。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始终如一地把品质放在前面。铜录山冰棒,让你看后垂涎欲滴,吃后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四十年经久不衰,铜录山冰棒,几代矿山人的记忆。

叶国成,1974年出生,湖北鄂州人,现居黄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行走的爱情》、《失落的天堂》、散文集《生活的碎片》、诗集《恋曲2006》、长篇小说《一把手》等。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曾青艳:不只情深

    不只情深 文/曾青艳(深圳) 回忆小时候,记得母亲常常站在自家门前的晒谷坪上,眼睛看向很远,看向父亲做工的地方,明明父亲是山后面的那头做工,母亲似乎也能看到父亲一样,那一种眼神,那一种牵挂! 一边远望 ...

  • 揭密:抢救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第一篇 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信 沈竹同志: 作为一个局外人士,我参加了上个月在黄石召开的铜绿山古矿遗址"保护方案"审查会.通过会议纪要时,我是唯一没有鼓掌的人.鼓掌总有某种欢庆之 ...

  • 他是我的大哥,更像我的父亲

    我的大哥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大哥去世五周年 文/刘惠球 闲来无事,打开手机上的唱歌软件,看到前段时间保存的歌曲<大哥>,点开播放,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也随着音乐哼起来:"大哥,大 ...

  • 【乡土】双抢

    马上就是小雪节气了,我突然想起了搞双抢,按时节来说,双抢早就过了好几个月,我却不合时宜地想起它,想得有点莫名其妙,真是莫名其妙的. 双抢是南方农村最有特色的农时了,主要包括两项任务,一是抢收早稻,二是 ...

  • 【文化宁海】自鸣钟与我的母亲

    大邱,位于力洋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村, 1978年因造力洋水库而全村搬迁. 迁村四十年之际,原住民相聚在大邱遗址. 大邱不在,情怀永存. 钟 CLOCK 大邱·续篇 文字:叶元丰 在时间的淬炼和洗礼中不 ...

  • 双 抢(上)

    中心小学17班同学在洮水湖畔"下背港"河中留影.前排中间就是乡中心小学同学王红俊同学,目前在深圳发展.前排左一为在星沙经营汽车配件事业的陈有威.前排右一为在长沙经营电脑相关大业的乔 ...

  • 胡罡/家在苍烟落照间(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家在苍烟落照间 胡  罡 老家是一座数百年的古屋场.青灰灰的砖,烟玲玲的瓦,南面靠着天井山,北边望着幕阜山,老家就一年四季坐在那里,静静地依山望山. 天井山不高 ...

  • 散文||忆贫穷【征文】

    忆贫穷 姜卫中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已是中年的我仍 然不会忘记那段贫困如荆刺般的岁月-- 我的父母亲是解放初出生的人,他们是守着苦日子长大的.在那贫寒饥饿的岁月他们总是浑身是劲,有着干不完的事. 特别 ...

  • [黄石文坛]叶国成的随笔《​什么时间写作》

    什么时间写作  每年写不少于二十万字,四年出四本书,坚持了八年.朋友们不怀疑我的能力,而是我的精力.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哪有那么多精力,那么多时间去写?   朋友认为:于公,我是企业的管理者,不说日理 ...

  • [黄石文坛]叶国成的随笔《亲情无价》

    亲情无价   昨天,宋君来我办公室,心事重重.一脸愧疚,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自省.   朋友宋君是个生意人,整天在外面跑,和家人聚少离多.家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客栈,一个晚上回家睡觉的地方.有时候因为所谓 ...

  • [母亲节特刊]叶国成的随笔《​母亲的家训》

    母亲的家训  家训,是一个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约束作用.   我们家是典型的"半边户"家庭,父亲在百里之外的 ...

  • [黄石诗坛]叶国成的诗《​西山上的望江亭》(外一首)

    西山上的望江亭 我的思念,在鄂州 在美丽的西山上 上次登山的时候风华正茂 而今已是两鬓斑白 年少登高望江亭 跨越八百级台阶 只为一睹城市的风采 如今离乡三十载 站在阳台上极目远眺 依旧能够听到吴王避暑 ...

  • [黄石文坛]叶旭初的随笔《我所认识的戴婷老师》

    我所认识的戴婷老师  戴婷老师是黄石市广场路小学(简称广小)的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出色的班主任.   我和戴婷老师是同事,但没有一起共事.对戴婷老师的了解,一是来源于道听途说,二是自己耳濡目染, ...

  • [黄石文坛]范国强的随笔:写在母校“百年省实验”庆典的时刻

    [黄石文坛]范国强的随笔:写在母校“百年省实验”庆典的时刻

  • [黄石文坛]罗国平的散文《对面山》

    对面山 对面山,又名磨盘山,落座于庄的西南方.   对面山,顾名思义就是对面的意思,即山就在庄的对面.   庄在镇上南向,呈龙腾飞跃之势,逐渐又扩展,图腾龙盘,又仿似印迹.   对面山现在林茂草密,树 ...

  • [黄石文坛]叶倩的随笔《二哥》

    二哥   那天吃饭的时候,二哥问我:还记得当年我们通过信吗?   糊涂如我,于是神情有些恍惚,脑子飞快将岁月倒带一遍,企图想起些什么,可偏偏还是一阵空白.我们之间通过信?我反问他.   你不记得了?! ...

  • [黄石文坛]叶倩的随笔《朱老师》

    朱老师 朱老师其实不是我的代课老师,但我一直无法将她从记忆中抹去,虽然她离开这世间已经有四十多年,而我连她的名字都说不全.   父亲由郊区调到市区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将我从外婆家接了出来,尽管这其中他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