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落日余晖的深沉浪漫

埃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猜想:如果被放逐到一个孤岛,只允许带一张唱片,你会如何选择?这里建议大家把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Op.61)作为备选——这是登峰造极的浪漫珍品,人生经历越是丰富,所得到的感动就会越深。曾经爱上过一个人,但在爱情破土那一刻就注定不会有结果吗?试问“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的人该认真听听此曲……

事实上,埃尔加在总谱扉页上用西班牙文写着“这里埋葬着……的灵魂”(Aqui esta encerrada elalma de…)到底是谁?音乐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识是埃尔加柏拉图式的爱情对象——美国Julia Worthington夫人或者画家之女Alice Stuart Wortley夫人(《迷之变奏曲》中第十三变奏浪漫曲的主人翁);也有人认识是“小提琴”的灵魂;而专辑名家Donald Francis Tovey 爵士则说,“那是音乐本身的灵魂”……无论如何,埃尔加温柔却绝不痛苦绝望的音乐,精神高贵、信心坚定,具有百听不厌的力量。

Worcester

自力更生学音乐

1857年6月2日 ,埃尔加出生在英国布罗德希思(Broadheath)的农舍。父亲是伍斯特(Worcester)的教堂管风琴师,拥有自己的音乐工作室,也从事钢琴调音工作,小提琴也演奏的不错,在当地乐坛相当活跃。母亲是自耕农的女儿,但博览群书,擅长散文和诗歌创作。

埃尔加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四,上有一兄两姊,不过哥哥很早就去世了。埃尔加幼年随父亲学管风琴,以便担任父亲的副手。十二岁起自学小提琴,并加入当地业余乐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由于人丁兴旺,家庭教育经费有限,只好自学和声对位理论。这个时期他号召兄弟姐妹在家中排练音乐剧,剧中的音乐后来成了《青春权杖》(The Wand of Youth)的原始素材。

埃尔加十五岁离开学校,进一家法律事务所当学徒,一年之后辞职,决心当音乐家。他教钢琴与小提琴,开演奏会,找寻指挥乐团的机会。他的指挥经历非常奇怪:1879年到1884年担任某精神疗养院的乐队指挥,这是由院内同仁组织专为病友演奏的乐团,埃尔加通过为这个乐团编曲学到了管弦乐配器的宝贵经验。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也写出一些不算成功的管弦乐小品和教会合唱曲。

恋母情结娶妻如姊

埃尔加的事业转折点发生在他认识罗伯特小姐(Caroline Alice Roberts)之后,这位女士是退休少将Henry Roberts爵士之女,原先跟埃尔加学钢琴伴奏,不久两情相悦。二人不顾女方家长反对,终于1889年喜结连理。罗伯特小姐比埃尔加年长九岁,擅长散文与诗歌,才华与埃尔加母亲相近。埃尔加曾说,把母亲的教诲融入音乐之中,因此具有母亲形象的爱人对自己的影响不言而喻。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将埃尔加由乡村乐师提升为英国桂冠作曲家。(二人孕育一女Carice,于1970年以八十岁的高龄辞世。)

这份姻缘直接促成埃尔加一个最流行旋律的诞生——1888年9月,埃尔加订婚前不久,携带罗伯特小姐的诗篇《爱的优雅》度假。为回报此诗,他写出了一首钢琴小品《爱的致意》(Salut d’Amour)献给未婚妻。这个优美旋律,日后成为众多乐器抒情的必选之一。

开始成名

埃尔加第一个备受瞩目的作品是1890年的音乐会序曲《Froissart》(Op.19)。佛罗萨尔特(Froissart)是十四世纪一位有历史记载的人物,他忠于国王和宗教信仰、对敌人毫不妥协、对爱人极为忠贞。埃尔加写出了当时乐坛所欠缺的花火、热情和使命感。

1889年到1905年,埃尔加专注于大型合唱作品的创作,婚后首部作品《黑骑士》(The Black Knight)就是一个例子(1893年完成)。这是由郎费罗半自传的书籍《Hyperion:冒险故事》里一首德文诗英译版得到的灵感。故事讲述:比武大会,王子击败群雄,半路却删除号称“无上统治王子”的黑骑士把王子打下马。接着又跟公主跳舞,使其胸前、头发上的鲜花凋零。国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苍白死去,狂呼:“把我带走吧!”黑骑士回答:“我专门采集春天的玫瑰!”

1900年完稿的《Gerontius之梦》可以说是埃尔加的成名作。这是根据枢机主教纽曼的诗篇所谱写成的合唱曲。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垂死的杰罗修斯(Gerontius),身边围绕着朋友与神父,主人翁回光返照,准备面对上帝;第二部分进入灵界,杰罗修斯与天使对话,准备接受审判,痛苦天使将为他求情。天使又与灵魂对话,最后灵魂回归炼狱,天使高唱《赞美上帝》。

合唱曲方面埃尔加还有两个杰作:其一,是讨论门徒概念、远见与艰难历练的《门徒》(The Apostle,Op.49);其二,是叙述圣灵降临节,彼得与约翰被捕又被释,神权与爱的接受等题材的《神之国度》(The Kingdom,Op.51)

管弦乐的成名曲为1899年创作完成的《迷之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Op.36,原名叫做《根据原创主题的变奏曲》)。全曲十四个变奏,第一变奏描写埃尔加夫人的个性;第十四变奏描写作曲家本人;其他则为好友的缩影。所谓的“迷”并非指个别变奏到底描写什么人,因为这些人已经被意义查明了。埃尔加曾说过此曲主题是某一名曲的对等主题,可是音乐史上却找不出究竟是哪一首。埃尔加又说:“‘其阴暗叙述’就让它永远猜不透吧……”

直到1953年,美国著名的“星期六评论”(Saturday Review)还举办过一次比赛,征求最可信答案。结果依然不了了之。目前学术界倾向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隐藏主题”,埃尔加实际上做了一场无伤的神秘沉溺。

两首交响曲

埃尔加曾说过,“没有标题的交响曲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苦学作曲的经历就像交响曲的朝圣之旅,直到1908年的《第一号交响曲》(Op.55)和1911年的《第二号交响曲》(Op.63)才大功告成。《第一号交响曲》表面提供了巨大的希望,背后却隐藏着深沉的阴郁。音乐内核兼具信心与疑惑、快乐与忧伤、力量与温柔、情感深度在英国音乐内难出其右。埃尔加还坚持这首乐曲是纯音乐,声称“除了带着伟大慈悲和对未来巨大期望的人类生活经验之外,别无情节。”

《第二号交响曲》献给已故国王爱德华七世,总谱开篇引用雪莱的诗句,“罕见、珍贵、你欢乐的灵魂来了。”埃尔加自述此曲是从内心之泉沸腾而出的坦白情感;他的夫人则将之解释为——叙述人类生活的愉快、悔恨、告别,最悲哀的情调之是强者的胜利。总之,它鲜活刻画出爱德华时代的风貌。

遗悲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埃尔加担任汉普斯特德(Hampatead)防区特别保安官,并自愿加入预备役。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几首室内乐作品,如:《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Op.82)。1919年创作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部重要的作品——这是作曲家六十二岁时对战争摧毁文明的“遗悲怀”,他回顾了从1914年8月之后,就永远消失不见的世界。自制、内省与忧郁弥漫全曲——乐曲开始就擊出悲哀告别的音符,最后以四个强有力的和弦段然结束,干净利落,扣人心弦。

1920年,妻子去世,悲伤之余,维持了三十年之久的旺盛创作力也随之枯竭。尽管1924年,埃尔加获颁“国王音乐教师”荣衔,1931年荣升为“准男爵”(baronet)头衔,创作力依旧没有恢复,只写出几个次要的戏剧插曲和管弦乐组曲。直到去世的十四年间,埃尔加常在童年所处的伍斯特郡流连。

这段时间比较值得一提的成就是他录制了自己作品的唱片,其中包括1932年与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梅纽因合作《小提琴协奏曲》,这些古老的唱片现在已被列入重要的录音文献之中。

辞世与定位

1934年元月,埃尔加因坐骨神经痛接受手术,从此再没有恢复;同年2月23日在家中辞世。

埃尔加是典型的英国乡绅,身材高大健硕,不善与陌生人相处;对待亲密朋友却温柔慷慨。他喜欢户外活动、热爱森林、小溪、乡间石子路和街边小花;常以劈柴、垂钓为乐。

埃尔加的和声语言来自舒曼和勃拉姆斯,也受到瓦格纳色彩的影响,还带着些许比才、圣·桑的轻盈优雅。他的乐思往往从外在的温暖亲切转换到深沉内省的忧郁,聆听埃氏音乐仿佛进入一个永远不再来的精致世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许是对其艺术的最好定位。

唱片介绍

埃尔加的音乐以浓厚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性摆脱了英国传统的保守,所以推荐那些将他的音乐处理成世界性的永恒浪漫,却又不失英伦血统的版本:

《迷之变奏曲》——欧根·约胡姆(Jochum)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G Compact Classics 413 852-2

《第一号交响曲》——大卫·津曼(Zinman) 指挥巴尔的摩交响乐团,Telarc CD 80310

《第二号协奏曲》——西诺波里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DG 423 085-2

《小提琴协奏曲》——郑京和、索尔蒂指挥伦敦爱乐,Decca 421 388-2

《大提琴协奏曲》——马友友、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Sony Classical MK 39541 (当然现在还有大家最推崇的杜普蕾与巴伦波伊姆合作的那版影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