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谷扇车发明于我国北方,普及于南方,出口国外,你还有印象吗?

去位于太原的老醋坊“东湖醋园”看了看,知道了老陈醋原来是用大麦、高粱、豌豆、麸皮、谷糠5种原料加上大曲制成的。在展览室见到了这个“扬谷扇车”让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也想起来了一些小时候的打谷场故事。

东湖醋园留下来的分离谷物的扇车

记忆不太清楚了,那时候很小,大人们在打谷场打谷子劳作,我们就在场子里嬉戏玩耍,对“扇车”则非常有印象,高高大大的,有人在底下摇车转运风轮,有人站在车上端着簸箕抖动着里面的粮食,顺着风口慢慢倒了下去,粮食借着风势趁着重力作用将谷子和谷皮分离了开来。有人在底下用簸箕铲满了粮食递给车上的人。车下还有人用耙子分离着谷物。

这种场景也仅仅是这些了,记着好像扇车摇动时也有像自行车一样的链条,但是我们玩的时候总是没有链条的。回来问母亲,母亲确认了,当时摇动扇车时的确是有链条传动的,这样省事,妇女们摇车,但力气小,男人们摇车力量大,气流也大,粮食就能分离得干净些。

70年代时的打谷场,扬谷扇车是主要农业工具

母亲说扇车是当时的现代工具,70年代时,生产队打下的粮都会堆到晒谷场,除了玉米不用扇车以外,谷子、高粱、豆类、麻子、黍子这些带皮的作物在晒干后打场,都要经过扇车来分离粮食和表皮。经过两次扇车分离,就差不多了。母亲还讲,当时村里的扇车也很缺,一个队差不多有一台,其中有一种叫虎头扇车的一般队里都没有,都是先进生产队才会由县里给配发。

查找资料时才知道扇车最早是公元前二世纪的我国西汉时发明的,将粮食置于扇车上部的料斗里,下边有人摇动风叶产生风力,把谷物的皮吹出,粮食则顺着流到接粮口。现在看到专用的收割机不也是这个原理嘛。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偏远山区沿用着扬谷扇车

也许是我国南方粮食更加盛产,扬谷扇车传到南方后就被改造得更好用了,而且是被大量应用起来,北方则由于贫穷和粮食产量低,扇车反而无法普及。现在来看,我国南方粮食产量高与机械的应用也是比较多的。

西汉时的机械师丁缓发明了"七轮扇“后,形成了最原始的鼓风轮,后来又有了曲柄转动的扇车,就有了脚踏连杆的轮轴转动系统,有了这么先进的谷物加工工具,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领先也就不言而喻了。

扬谷扇车被传到国外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十八世纪,扬风扇车一直是我国的专利,也只有中国有这一先进工具。直到十八世纪初才有荷兰水手将扬风扇车从我国南方带到了欧洲,后来先后有瑞典等国的人将扬风扇车从我国带到欧洲各国,使这一技术得到了世界性的推广。直到十八世纪后期,才有欧洲工程师改进了扇车的设计,与机器结合了起来,进一步推动了扇车的发展。工业革命后,我国仍旧使用传统扬风扇车,与欧洲的先进鼓风设备形成了反差。

我在上世纪70年代时在农村还有这样的印象,扬风扇车还是那个样子,传统得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唯一算改进的就是带了个链条,如自行车一样,省劲了但原理没变。

改天换日也许就在一念间,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农村联产承包,村里的晒谷场没了,扬风扇车也就成了历史。就如东湖醋园里陈列的那辆扇车一样,成为了做醋人的一个念想了。先进机器的应用也几乎是一夜间的事,鼓风机代替了扇车,而且逐步都不需要人工了,效率也提高了数倍。

这就是传说中的虎头扇车吧

就如母亲讲的那样,那时候好穷好累,扇车就是见过最高级的劳动工具了,就是能站在扇车上抖粮食的人都是最值得人信赖的。仅仅三四十年的光景,谁敢想扇车成了永远的历史了,中国发展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