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汪时健:闲话诗词——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
主讲人简介
汪时健,笔名笑天、蚁窟主人,男,湖南祁东籍,2002年定居深圳。湖南师大中文系1982届毕业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岭南儒商诗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诗词学会理事,喜爱传统诗词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所作均为自娱自乐,谢绝参与各种官方和民间主办的评奖。
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宝安区诗词学会理事汪时健老师,来给大家讲介盛唐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诗人王之涣。
主持人
汪时健:
很高兴来到《闲话诗词》栏目同大家交流。
先给大家读一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想,各位一定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
主持人
王之涣
汪时健
对,王之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王之涣。
(一)被湮没千年的王之涣
为什么要讲王之涣?我有三方面考虑:
一是很多唐宋诗词大家,前面老师已经讲过;
二是王之涣传世的诗作虽然很少,却写得非常好,非常出色,很值得我们品赏、学习和借鉴;
三是王之涣这位大诗人,身后被湮没一千多年,很多人是只知其诗而不知其人,有必要进行推介。这不仅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决定我今天讲这个题目的关键动因。
王之涣的诗脍炙人口,名闻四海,但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还是一片空白,或者说是一锅浆糊。
原因在于,历史上遗留的有关他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作为正史的新旧《唐书》,洋洋四百余卷,却没有他的传记,《唐才子传》有个简略的记述,但语焉不详。(网开一面)
所以,自王之涣身后到民国中叶的1200多年间,不要说对他的身世经历,就连王之涣是哪里人,祖籍何处,生卒年月,一直都是个谜。
对此,北宋的司马光曾大发感慨。他在《温公续诗话》里说:“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王之涣,…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打抱不平)
王之涣的身世之谜是怎样揭开的?
主持人
汪时健:
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标题。
(二)王之涣生平简介
王之涣身世之谜被揭开,缘起一个盗墓贼。
那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盗墓贼在盗掘洛阳的王家祖坟时,盗得了王之涣的《墓志铭》,然后将它卖给了民国元老、收藏家李根源。李如获至宝,发现上面除了王之涣的生平之外,还有《墓志铭》的撰写者等信息。这个撰写者叫靳能,时为永宁县尉,他是王之涣堂弟王之咸(时为永宁主簿)的同事兼好友,也是王之涣的“诗粉”。这个《墓志铭》就是王之咸请他为自己的堂兄王之涣写的,所以其真实性毋容置疑。直到现在,它一直是研究王之涣最珍贵最重要的资料。
由此,王之涣身世之谜才被揭开: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武氏垂拱四年),殁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高祖因官迁绛郡,就是现在的山西新绛县。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726年(开元十四年)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享年五十五岁,葬于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关于王之涣的籍贯,《唐才子传》说是蓟门人,老师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
主持人
汪时健:
可以肯定,说王之涣是蓟门(今北京境)人是个错误。这个错误大概率源于高适732年(开元二十年)写的《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这首诗。高适在诗里说,与好友王之涣十年不见,于是去蓟门拜访他。《唐才子传》作者便因此望文生义,说王之涣是蓟门人。事实是:王之涣只在辞官以后短期流寓(客居)过蓟门。
所以关于王之涣的籍贯,百分之百应依其《墓志铭》说。即其本人籍贯为绛郡,祖籍为晋阳。理由一是:作为同时代人的王之涣同宗堂弟王之咸和王之涣偶像、王之涣《墓志铭》的撰写者靳能的说法可信;理由二是,《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是元代人,比王之咸、靳能出生晚了500多年,对王之涣的了解不可能比王之咸和靳能还清楚。
汪老师,能给我们谈谈王之涣的婚姻家庭情况吗?
主持人
汪时健:
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标题。
(三)王之涣的婚姻与家庭
王之涣出身太原王氏,自秦汉至唐都是望族。王之涣祖上也是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官宦世家,高祖王隆曾为北魏绛州刺史,官至二三品大员(正部级)。但到王之涣父亲王昱这一代,就只做到了文安县令(七品芝麻官),家道已日趋衰落。
王之涣于722年(开元十年)与衡水县令李涤的三女儿李氏结婚,这时王之涣已35岁,父母都已去世,而新婚妻子李氏只有18岁,有人根据李氏墓志有“夫人凡生一子”和“礼也,盖未合也”的记载,以及天宝二年王之涣安葬洛阳北邙山祖坟时,有长子王炎、次子王羽两个嗣子到场,推断王之涣此前有过娶妻生子的经历。
“礼也,盖未合也”,意思就是说李氏去世后,未能与丈夫王之涣合葬,旧时的殡葬礼法,不是原配不能夫妻同穴。所以李氏后来虽然与王之涣都葬在洛阳北原的王家祖山,却没有与王之涣合葬。
从上面分析看,李涤能看上大自己女儿17岁的女婿,显见是被王之涣的才华所折服。
俗话说“夫荣妻贵”,从表面上看,王之涣与李氏,一个是官宦世家的大才子,一个是县太爷家的娇小姐,郎才女貌,非常般配,是个上等家庭,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李氏嫁给王之涣后,夫妻相守20年,实在是没过上什么好日子,倒是受了不少苦。
你看噢,结婚不满五年,王之涣便辞了官。此后15年,王之涣一直赋闲在家,成了“下岗职工”。15年后,因生活拮据,亲友窥劝复出,刚补了个文安县尉,谁知天不假年,当年就因病去世, 撇下38岁的李氏守了六年寡,然后郁郁而终,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活了短短的44岁。
研究认为,李氏与王之涣是一对恩爱夫妻,此言应该不虚。李氏《墓志铭》上也说:“夫人性含谨顺,德蕴贤和”,面对一个长期失业、只能吃老本(“食其旧德”)的丈夫,能安贫乐素,无怨无悔地相依相守,丈夫死后又能矢志柏舟,孤儿寡母,忍辱负重,艰难度日,已经够得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贤妻良母了。
下面讲第四个小标题:
(四)王之涣的性格与仕途
先给我们说说王之涣的性格吧。
主持人
汪时健:
王之涣的性格,蕴涵丰富,这里只讲其突出的两点:
一是豪放不羁。这一个性特点实际上贯串了他的一生。就是说喜欢无拘无束,过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小时候,他“从五陵少年游”,与一班官二代“纵禽纵酒”,快40岁时辞官,还“酷嗜闲放”,别的不做,却在“灭裂黄绶”后去“悠游青山”,都是这一 个性的生动写照。不过,他的这一个性使他获益良多。不仅结交了很多要好的朋友,而且名震遐迩。按照靳能的说法就是“孝闻于家,义闻于友”,“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就是说,王之涣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的仗义,是远近有名的,成了人们心中表率和典范。
二是尚武轻文。这不是说他不能文,靳能说他弱冠就能文。再说,不能文怎么可能写出那么好的诗来呢?说他“轻文”,是说他从来没有打算用文来作敲门砖,靠文来出人头地。比如他从不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对科考很是不屑。与之相反,倒是很喜欢纵禽纵酒,骑马射猎,左牵黄,右擎苍;喜欢深入边关大漠,去体验戍边将士的征战生活,渴望以武略、武功保家卫国,来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成就一番事业。当这个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于是便“壮怀激烈,击剑悲歌”,歌什么呢?“歌从军,吟出塞”,就是迷恋于边塞诗的写作。
谁知歪打正着,王之涣没有成为位列三公九卿的文臣武将,反而因为豪放不羁的个性、大山广川的游历,成了享誉千古的著名诗人!我想,这恐怕是连王之涣自己也始料未及的吧。
王之涣的仕途怎样?
主持人
汪时健:
关于王之涣的仕途,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非常坎坷,非常失败。
一是当的官小。比芝麻官还小了两三级。
王之涣最早做的是衡水主簿,按照唐朝的地方官制,就是个从八品下的小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副主任,一个副科级公务员(主任应为正科级的“县丞”);等到15年后复出,其时已近55岁,才又做了个文安县的县尉,职级仅为从九品上,也就是说,比15年前做的那个衡水主簿还低了一等。有人说,那时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其实是个大错。错在说这话的人不懂唐朝的官僚职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县政府下面一个负责治安工作、享受副科级待遇的主办干事(从九品下应该相当于现在职级最低的公务员)。
二是当官的时间非常短暂。可以算得出,王之涣一生做官的时间仅五年左右,不到其55岁生平的十分之一。第一次做衡水主簿,应为四年左右。因为唐朝的地方官是有严格的任期制的。“州刺史和县令三年一迁,杂佐官(副级)四年一迁”。王之涣是“杂佐官”,属于做满四年“非升即走”的那种。我们已经知道,王之涣是在公元726年在衡水主簿的任上受人诬陷而“拂衣去官”,即便是满打满算,他在衡水这个主簿的位置上也只干了四年。即自722年(他与衡水县令的三千金结婚的那一年)干起,至726年辞职;第二次做官是文安县尉,是在家赋闲15年后的公元742年,可惜一年尚未干满,便因病死于任上。
王之涣官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主持人
汪时健:
王之涣的官场失意、失败,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第一是个性(主观)因素:唐从贞观开始,就力推科举取士,而王之涣却像贾宝玉一样有点叛逆,不屑于仕途经济不愿通过科举求取功名,只喜欢纵禽纵酒,悠游大漠边关,策马仗剑的干活。这样就失去了从“正门”晋身官场的道路,所以他的两次出任地方小吏,都不是因“功名”获得,而是因“补缺”获得。也就是说,只有在某地某岗缺员时,他才有机会作为“替补”上岗。当然这还考虑了两个因素:一是他出身官宦世家,二是他才气过人,名声在外。
第二是客观因素,即家庭背景的因素。王之涣出身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官,属于典型的官宦世家。虽然后来日趋没落,但还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所以王之涣能以“门荫”补缺(近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谓的“顶职”)个衡水主簿,虽然是个从八品小官,这对一个没“文凭”、没“功名”、非“科班”的社会中年来说,也算是朝廷网开一面了。但他想要像那些炙手可热的达官显宦人家的子女一样飞黄腾达,显见是没有机会了。
你对王之涣的文学成就有何评价?
主持人
汪时健:
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标题:
(五)王之涣的文学成就
王之涣的文学成就,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非常突出,非常巨大。
王之涣传世诗作虽然仅有区区六首,(《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但一千多年来,它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却是非常突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他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甚至成为少儿诗歌启蒙的必读教材。被公认为五绝和七绝的“压卷之作”。
下面我们从历朝历代的名家名作对王之涣诗的评论中,举几个例子,来证明王之涣诗的地位和影响:
唐朝天才诗人白居易,盛赞王之涣的诗“名动一时”;
王之涣《墓志铭》的作者、唐人靳能则说,王之涣的诗清丽悲壮,富于 “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元代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里,更是说王之涣“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
这就说明,王之涣的诗无论是在当时的官场,还是在民间都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俏得很,而且流传广得很。所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确实名不虚传。
北宋名臣、大文豪司马光极为推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说其是“后人不能及之”的诗。
《增订唐诗摘抄》更将《登鹳雀楼》誉为“五绝第一”。
明清间大才子、大学者王士祯(渔阳),则在《唐诗别裁》中,把《凉州词之一》与王维的《渭城》(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长信秋词》五之三)并称为“绝句无出其右者”;
清诗人管世銘(户部郎中),称王之涣的诗以少胜多、别具一格,推崇《凉州词之一》是“神来之笔”,“后无来者”。
国学大师章太炎也盛赞《凉州词之一》为“绝句之最”,其高足邵祖平在《七绝论诗》中将七绝分为十二品,更将这首《凉州词》列为第一品(神品)之首;
2011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研究的《唐诗影响力排行榜》一书,王之涣的《凉州词之一》和《登鹳雀楼》排名分别髙居前三前四(探花、传胪),居然高出李杜白等一干天才诗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
老师,给我们具体讲讲王之涣的代表作吧。
主持人
汪时健:
好。
王之涣的代表作,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一是他的《登鹳雀楼》,二是《凉州词之一》的“黄河远上白云间”。
先讲《登鹳雀楼》。
这是一首五绝。寥寥20个字,却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浑美丽的图画,同时还揭示了人世间高瞻才能远瞩这样一个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谛。
前面10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各位调动一下形象思维,想想:是不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你看,一轮浑源的落日,悬挂在西边天际,快要落入葱茏起伏的群山之下;蜿蜒曲折的黄河,奔腾不息,正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天地山水、万里时空,随着诗人的目光,被 动态地展现了出来。气势是何等的磅礴,意境是何等的开阔!这样的手法,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么?什么叫“诗中有画”?这就叫诗中有画。所以我时常在想,我们的苏轼老夫子在溢美王维“诗中有画”时,怎么就忽视了摩诘这个同宗老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后面10个字说理。说的还不是小道理,而是人生哲理、宇宙真理这样的大道理:意思是说,你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故步自封,是不可能高瞻远瞩,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
这也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深刻感悟。作者自幼的博览群书,广交朋友,遍游名山大川,就是在这种思想认识指导下的生活积累。否则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来的。
这首诗在写作上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语极其质朴,极其口语化。二是格律严谨,一丝不紊。四句两联,首联为正对,尾联为流水对。对得相当工整自然。声韵平仄,中规中矩,节奏铿锵,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非常便于记忆。所以它成为“皤发垂髫,皆能吟诵”的佳构,绝不是偶然的,除了它的图画美,与它的音乐美,也是密不可分的。
再讲《凉州词之一》
这首诗主要抒写边关的苍凉荒芜和戍边将士缱绻怀乡之情。
前两句写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摹出了一幅险峻、雄阔、苍凉的边关地理图画:辽阔的高原上,绵延千里的黄河奔腾而来,极目西望,好似从天边的白云中流出;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中巍然屹立。
这样一个典型环境刻画,不仅表现出了大漠边关环境的艰苦险恶,也为下文写戍边将士的缱绻怀乡做了有力的铺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两句写情,写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
翻译过来就是:羌笛啊,你何必吹得这样的如泣如诉?玉门关本来就是个荒凉万古、春风不到的地方,哪有什么杨柳可供攀摘赠别的呢?
这里的“羌笛”句,是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典故;“怨”是说羌笛里如泣如诉、酣畅淋漓的《折杨柳》曲调幽美而哀怨(杜甫《奉先咏怀》“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之“悲”与此“怨”同义);折柳赠别则是唐朝流行的地方习俗,后来也成了征夫戍卒怀乡思家的一个意象。
诗人不直接去写征夫的思乡之苦,而以羌笛声的酣畅淋漓、如泣如诉出之,更恰到好处地反衬出了征夫们对折杨柳声的“不忍卒听”,从而有力渲染、强化了征夫心中那种怀乡思家的缱绻离愁,匠心独具。jiàng xīn dú jù构思非常精妙。
此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写戍卒们边远苦寒的艰苦生活和不得还乡的哀怨时,不失悲壮慷慨。概括说来就是“悲而有壮,怨而不哀”。
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历代好评如潮。被公认为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唐音”的典型代表。也是使王之涣能雄踞盛唐诗坛巅峰,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并列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的成名之作、功勋之作。
王之涣的这首诗,民间还有很多版本的逸闻趣事。这里讲一个民间传说:
说是有一天,乾隆皇帝要大才子纪晓岚在他的一把纸扇上题词。纪晓岚见扇子上山水奇伟,便将王之涣的《凉州词之一》题上去了。乾隆接过一看,见纪晓岚的书法大气磅礴,苍劲有力,龙顔大悦。可往下一读,发现少了一个“间”字,顿时又龙颜大怒。对纪晓岚说:“你写漏了一个字,该当何罪?”
纪晓岚趋前一看,果然少了个“间”,这可是欺君之罪啊,可以杀头的。霎时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
可他毕竟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眉头一皱,马上来了主意。陪着笑脸对乾隆说:“陛下不是要我题词吗?这就是一首词啊!”然后从乾隆手里拿过扇子,摇头摆尾地念将起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念完,便对乾隆说:“词是长短句,这才是真正的《凉州词》呢。倘若加个'间’,那就不是《凉州词》而是《凉州诗》了。”
乾隆知道纪晓岚在狡辩,却也不得不欣赏他的才华。便转怒为喜,说道:“赦你无罪!”君臣二人于是大笑而去。
这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字排列组合,奥妙无穷;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说明王之涣这诗,在中国社会的历朝历代都有着深入广泛的影响。
关于王之涣的诗,还有一个“旗亭(酒楼)画壁”的故事,汪老师,您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主持人
汪时健:
这也是一个民间传说。
说的是唐开元间,王之涣与诗友王昌龄、高适二人游学东都洛阳,那时候,三个人还都是布衣,可在诗坛上都小有名气了。某日,来到一酒楼聚饮。刚入座,就进来十几位聚宴的梨园歌妓。三位诗人为避免喧嚣进了里间。不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都是京城著名歌妓(歌唱家)。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名世,但一直未分高下,待会在此偷听这四位歌妓唱歌,看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胜。”高适和王之涣二人连说好好。
一会儿,一位歌妓首先开唱: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得意地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诗!”
不一会,又一位歌妓开唱了: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得意地用手在壁上一画,说道:“这是我的诗!”
轮到第三位唱了,她唱的是: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的五首之三。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
可就是不见歌妓唱王之涣的诗。这时候,王昌龄和高适都把目光投向了王之涣,但作为大哥哥的王之涣却镇定自若,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慢条斯理地对高适和王昌龄说:
“唱你们诗的,皆是些穷途潦倒的乐官,她们只会唱那些'下里巴人’的东东。我的诗那可都是'阳春白雪’,一般的俗物是不敢唱的”。
然后,指着最后那位还没开唱的、也是长得最漂亮的紫衣歌妓说:
“等到这位乐官开唱,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这一辈子都不与你们争高低上下了。但有一条,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两个就要拜倒在我前面,奉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连说好好。
二人和王之涣于是继续在里间等着,口里不说,其实心里都想看王之涣出丑。
谁知道,那位紫衣歌妓一开口,便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下子该轮到王之涣得意了。于是,他一边笑一边指着高适和王昌龄说:
“你看,两个乡巴佬,怎样?我没有说错吧!什么叫笑在最后,笑得最好?快来拜师吧。”
于是三人皆抚掌大笑。
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虽然是个传说,但通过这个故事,却从一个侧面证明:王之涣的诗早在唐开元时期就在民间有了深入的影响,更印证了靳能所说的王诗“传乎岳章,布在人口”,并非凭空杜撰。
关于王之涣这个话题就讲到这。有些方面,由于手头资料不足,不能做深入具体的介绍,也有些方面,观点不一定准确,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中国古典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很多方面还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因此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探索。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和主持人的热情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我们还能够有更好的合作。
谢谢。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参看往期精彩: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汪时健先生更多作品:
云帆团队
顾问(以接受邀请时间先后为序)
熊东遨 熊盛元 杨逸明 李树喜 钟振振 周啸天 邓世广 张海鸥 周燕婷 星汉 江岚 抱朴书生 方伟 丁欣 段维 林峰(香港) 胡迎建 魏新河 陈仁德 刘能英 南广勋 马建勋 周达 杨子怡 王玉明 凌泽欣 黄友富
法律顾问
李清安
策划(排名不分先后)
南国风笛 罗琦 扈超峰 李军 何其三 李静 韦树定 邢涛涛 韩保汇 小乙
诗教
阿朱 段维
外联(排名不分先后)
吴瑾 静如 左启顺 袁晓宏 陈兴 孙文 曹江宁 非也
编审(以年齿为序)
安全东 崔德煌 半隐庐 抱朴书生 宋善岭 萧雨涵 郎晓梅 崔杏花 唐颢宇
美编
张小红 牛应萍
收稿
牛应萍 木兮 邹志洪 雷彦 赵文涵 翰墨童 可观
执行主编
璐雨诗
云帆诗友·个人专辑集结号(不断添加中)☟
【访谈】汪时健:闲话诗词——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
刊头题字:魏新河;刊头动图:邓莉璇(马来西亚)
约稿:天风海雨;制作:璐雨诗
本专辑由云帆诗友会独家呈献,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