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紫砂壶的惊人历史价值
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和制壶名匠陈子畦有理不清的关系,因为《阳羡名陶录》引用康熙《宜兴县志》的话:“陈子畦仿徐最 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从而隐约知道陈鸣远可能是陈子畦之子。
陈鸣远和明代的时大彬,以及外祖父蒋伯荂一样,常挟着过人手艺与各地文人雅士频繁交往,长年的耳濡目染,加上他自己勤奋好学,所以其作品充满人文味、书卷气。有多位当时的重要文人对他的艺术造诣评价甚高,如清初词坛第 一人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就非常赏识陈鸣远,特别写信把他推荐给文友汪文柏(约1662—1722,字季青,号柯庭,浙江桐乡人,收藏家,工诗善书,好焚香啜茗),后来汪文柏曾作《陶器行赠陈鸣远》,中有“我初不识生,阿髯(陈维崧)尺素来相通”,“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
陈鸣远对紫砂的贡献:第 一、在茶壶形制设计上,力变明末筋纹器形,多以自然形体如壶,成为今日“花货类”的宗师,并使花货茶壶崛起成为紫砂茗壶的重要形制。第 二、陈鸣远不仅把自然形体作为茶壶的重要创作思路,还从日常生活着眼,创制出紫砂半桃,核桃,落发生,板栗,石榴等像生作品,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些创作,极大的丰富了紫砂陶除日用品外的纯艺术欣赏门类。第三、扩大了紫砂陶造型艺术的外延,把青铜器皿,文房雅玩也包括进来,诸如笔筒,瓶,洗,鼎,爵等,并使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如梅根笔架之类,亦不免纤巧。”自明代万历以来,宜兴紫砂制壶技艺就渐趋于纤巧,而陈鸣远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壶艺风格——文人风格。由此,陈鸣远与一般工匠的区别尽显于世。
陈鸣远制壶,以技术精湛,雕镂兼长,富于创新而闻名,在紫砂壶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技术全面而成熟的大家。他至今仍留存于世的作品有束柴三友壶,梅干壶、南瓜壶、中六方壶、瓜棱壶、葵花八辨壶等,这些作品,不但富含新意,有独 创精神,而且技法精熟,奇妙绝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如果说时大彬对紫砂工艺的发展及紫砂壶的艺术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时之后最重要的人物便是陈鸣远。陈鸣远是龚春、时大彬之后最有成就的紫砂大师。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影响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徐喈凤修《宜兴邑志》时,便将尚在壮年的陈鸣远破例录入。称:"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沈士良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石霞山人、壶隐,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一代巨匠,作品初期继承了明代工艺,但他创新了仿象生器和自然器作品,书法有晋唐风格,在印款上首创了刻款(楷书),篆书印章款和诗词并用的落款方式。关键是他早,中,晚三时期用落款均不同。同代徐喈凤言:“陈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间,而所制款识书法,雅健胜于徐沈。故其年虽未老而特为表之。”吴骞言“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故其名尤噪。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以杨中允晚研交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