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420)文化是第一生产力

易经(420)涣王居无咎

凝聚人心是组织的头等大事,孙子兵法说: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具体就是五个大事,道、天、地、将、法,这个道是第一位的。

说出去的话要符合道,否则人心就会涣散!

说出去的话就像人出的汗,只要出来就回不去了。

孙子说什么是道?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

一个老板开一个公司,员工为什么要拼命干,老板的格局在那里,说到底就是道,大家觉得跟着你走是对的。

菜根潭说: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每一个人都在修身齐家,在那里等着,抱着这个道,等需要的时候就出来舍身赴道,不然呢?没身而以!

涣卦九五爻说: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涣汗,是一个形象的描述,就是一个人出汗而不反的样子。

西晋有个贾充,历任几代君王而不倒,东晋呢,有个王导,老好人,叛军打过来也不会动他,他还以此为荣,司马家呢,对这个人还一直不敢动。用人全靠哥们义气,发家的时候,刘关张,拜个把子,结个义,这是可以的,而当政权稳定还这样搞就是不进步没有文化,用人唯亲,组织就要制度化,正规化,用错一个人,就祸及天下。

司马光曰:庾亮以外戚辅政,触发祸机,国破君危,他自己倒是逃窜得生;卞敦位列方镇,兵粮俱足,朝廷颠覆,坐观胜负。人臣之罪,还有比这更大的吗!既不能明正典刑,反而给他们恩宠禄位,晋室无政,由此可见。该对此负责的,岂不是王导吗!

司马光专门对这个王导作了番评论,可见其内心对王导这样的人是何其痛恨?当老好人,谁来都能混个老资历,别人也不会拿他怎么样?张华当年也想走这条路,只不过没有王导这么圆滑,他的哥哥反叛,他都能无事,还被提升。苏峻反判,他在朝中没有走,也没事,等判乱被平了,他出来和稀泥,把司马家政权搞到没有依仗。

建庙的意义就在这里,你一个政权里的这些权臣是靠什么来决定国家大事?依据自己利益还是依据天下的那个道?

站在家最高层,你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对天下的号令,一事一策都会影响天下心。

周公对这段有过一段解释: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位,如涣之时所宜散者,莫大于号令居积之二者,散其号令以动天下之心,则人因王言之大,而知王心之一矣。

周公接着说,散其居积以济万民之命,则财散于上,民聚于下矣。

财散于上,民聚于下,反之则财聚于上,民散于下。

这其实是一个选择题,只能二选其一。

周公说了一个涣王居无咎,什么样的人是涣王呢?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发生社会整体的进化或者退化,其实人类不光一直进化的,退化是常有的事,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到的大把的有。

不管哪个时代都会因为社会的精神状态,汇聚而成一些代表人物,比如我们今天看到汉武帝时代,想到的就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而我们想到唐朝呢?

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到了宋朝,就是苏东坡、王安石。普通人心里的知道而且渴望成为的那种人,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同样,民国的有很多人想成为莎士比亚,美国同时代却在崇拜爱迪生。到了80年代呢,普通人想成为科学家,90人年代就觉得文学家、诗人厉害,到了2000年之后,大家觉得名星牛逼。

我们把这些普通人当成模仿对象时代人物,都称为涣王也不过分,因为他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直接的。

当然在高位的那些当权人物本身对社会有着直接的责任,今天很多被称为公众人物的,对社会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今天提到三国都知道有个赵子龙这样的英雄,而提到魏晋呢?可能想到的是陶渊明和竹林七贤。老百姓都知道石崇王恺斗富的事,传了几千年,人们乐此不疲。

年轻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准备做什么样的事,这是一个时代重大的风向指标。

散其号令,说到底是散其人心,还是聚人心!

平天下者,必在上下合心共德,居于尊位的最怕意郁而不宣,君泽壅而广,这个时候所发出的政令就会令人生疑心,有疑则志懈!

孔子说,九五阳刚中正而居尊位,则有其德而不志不限于推行,有其位而权不阻于运用,是以能公其利而无咎耳。

今天看中国历史,各朝之涣皆尊位者政令让人生疑而最终害怕始。

文化是什么?这是易经这本书一直反复在说的问题,国家组织靠什么?易经也直指了解决方案,我们今天读易经为的是指导我们现在的工作,而不是就当成一本路边小说,今天读易经能说解决什么?

涣卦说的就是文化败坏后的行为准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