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275条-278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7月24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肖春宏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讨论伤寒条文:275条、276条、277条、278条。
精彩发言
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伤寒论》是一部经典,几千年来塑造了无数名医。书中每一条文、每个方子都意义深远,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导我们临床实践,让我们在临床中能够如鱼得水。为了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造福百姓这一共同目标,今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书中的每一个条文,以期获得仲师的真传。
我们逐条讨论,先讨论275条,请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覃秋玲:对条文275的理解: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时,是说邪气就要退却,对于太阴病缓解有利,太阴病作解,如果有可能的话,往往在这时候。
林利城:亥时:晚九点至晚十一点,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从亥时到丑时,为阴中之至阴,是太阴之气最旺的时候,太阴病在此时容易向愈。
黄清泉:太阴为病,常以地中蒸气为验。日晡所为阳微阴长之候,地中蒸汽上升,病湿者每感此气而加剧。若亥至丑上,为阴中之阴,风静露凉,地中蒸汽至此,概行消歇,故太阴之病欲解,常以此时为验也。
许永方: 亥至丑上,阴尽阳生也,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得生阳之气,则病欲解也。
高一萍: 21点~次日3点,此属阴极阳生之际,可驱逐残留之阴霾,故太阴病当解。
林佳明: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本条太阴病的欲解的时间,论述的时辰的关系。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覃秋玲:对条文276的理解
这里论述有太阳表证,兼下利,可以用桂枝汤解表,而不是太阴病。
黄清泉:尤在泾:“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陈伯坛于其《读过伤寒论》中言桂枝汤乃「从太阴底面以开太阳」。
刘渡舟说桂枝汤有小建中汤之意,能解肌而治四肢烦疼,调太阴脾气。
考察桂枝汤与桂枝倍芍汤,小建中汤的组方结构,确实可见太阳表虚与太阴里虚之间有密切的联属关系。
林佳明:太阴病为脉沉(常态),现为浮,为病在表,合并太阳病,或是表里同病,可以先发汗,宜桂枝汤。
黄清泉:曹颖甫对本条的解释是“太阴病见浮脉,则湿邪正当从太阳外泄,客从大门入,还当送之使出也。”似乎也很有创见,可作参考。
这几种意见都不一样,病欲自表解跟曹的意思接近,意思是总的来说还是太阴病,而太阳表证兼下利意思就刚好相反。太阴太阳合病又是另一种理解。第一种意见我想了想,不太能同意,太阴寒湿,为何会有欲从表解的倾向。
许永方: 太阴病下利而见脉浮,为病欲自表解之势,宜桂枝汤。
林佳明:临床中见到太阴病,注意有无脉浮及表证,如有里不急,可以解表。
寒湿从表解,如腹泻水湿,用防风羌活独活从表解,叶天士最重要经验
高一萍: 太阴病,其脉浮,此属太阴病表证。无热恶寒,或恶寒低热,且手足不冷而温,其脉不沉而浮。病虽属太阴,但阴中有阳,故其证属表,张仲景选用桂枝汤以温散表邪,助阳驱寒。
林利城:这个条文要和第274条互参。太阴病脉浮,是指太阴中风,是太阳向太阴转变的时候,脉浮主邪气在表,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外散风邪,内和太阴。
黄清泉:274条从太阳向太阴转变跟从太阴向太阳出表这应该是两种情况吧。
高一萍: 桂枝汤,仲景不仅用于太阳中风,而且还用于阳明病表证、太阴病表证。有注家,把桂枝汤证都讲成是太阳病或太阳中风,非也。
林佳明:如叶士在补中益气基础上加表药,很多医家认为六经有表,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不停的研读原文。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林利城:自下利有口渴和不口渴,从口渴与不渴来分阴阳,如果是自发的下利而口不渴,辨证属太阴下利,是太阴虚寒,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治疗应使用温法,可根据情况选择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林佳明:自利,不渴,为太阴病虚寒,为下焦虚寒,寒湿在里,宜用四逆辈温期虚寒。
南宁-陈里:自利,口渴呢?
如自利,口渴,注意是否阳明太阴合病了。另外口渴也要详辨,也有可能是太阴病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成而渴,这渴而不欲饮,或渴欲饮水而吐。不能单一凭口渴而辨阳明。读读太阳病的五苓散证
覃秋玲: 本条论述太阴虚寒,应当用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温里散寒治疗。
高一萍: 本证特点是自利不渴,"自利"是症状,"不渴"不是症状,之所以突出"不渴"是因为与少阴病"自利而渴"有可比性。"渴"与"不渴"是相对的,太阴病口不渴,是因为太阴阳虚,寒湿内盛,阴寒之气上潮;少阴病口渴,是因为少阴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化气。太阴病属于局部虚寒,而少阴病则属于全身性虚寒,其阳虚与阴寒的程度有轻重之不同。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林利城:太阳伤寒,脉当是浮紧脉,浮主表,紧主寒,脉象由紧转缓,是寒邪入里化热的表现,缓脉又主湿。如果身热,濈濈然汗出,是传入阳明。若手足温而身不热,是邪入太阴,太阴主湿,故见脉缓,邪热入太阴而与湿相结,则可发为黄疸,若小便通利,湿从小便而出,仅仅有热而无湿,则不能发黄疸。
过了七八天,突然出现发烦,伴有下利,每日十余次,即使如此,下利必然自止,这是因为手足自温,脾胃之气充实,脾胃通过下利祛湿热使邪气外出,腐秽一去,下利自然停止。
林佳明:太阳病传里可传转属阳明,也可下利而自愈。
万志云:哈哈,你们都是在讲脏腑。我认为在疾病中,渴是好事,身体能知道渴,那说明还不算太严重。太阴病是比少阴病严重的,太阴病是里,少阴是表,很快就会传里。我认同太阴里虚寒太严重,甚至都不知道渴了。
这也是仲师大篇幅讲这么多太阳和少阴,就是告诉我们病在表的时候赶紧治疗,不要等到太阴病了,后期胃口没了,胃气虚了,就晚了,所谓脏腑的心肾衰竭而亡多同时有太阴病,这是是最后一根稻草。
高一萍: 278条,三阳发病,发热恶寒,若手足不热曰"温"。三阴发病,若手足不冷亦曰"温"。本证脉浮而缓,但不具备太阳中风的症状。好像太阴伤寒,但又不是典型的太阴伤寒,故仲景称之为伤寒"系在太阴"。
发黄必有湿,太阴病是否发黄,主要决定于湿邪蕴结的程度。
覃秋玲: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及同仁今晚精彩热烈的讨论,向各位老师学习,今天收获很多!感恩!那么今天条文讨论暂告一段落了,期待各位老师及同仁下周二更精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