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71期):聊一聊中医之“中”与“和”

现在进入咳嗽多发季节了,五脏六腑皆可致咳,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肝咳准确诊断不那么容易。抓住肝咳特点就好诊断了。干咳、呛咳、胁痛、口苦咽干、咽痒、脉弦为肝咳特点。不必这些症状全俱备。近日调治一位剧烈干咳,一瓶舒肝和胃丸(同仁堂产)吃四次。

不但剧烈干咳好了,还有意外收获,胃口大开,吃饭香甜。我问他吃饭如何?回答:还可以。这话太模糊。又追问一句,吃多少?回答:一小碗。这分明是胃口不佳,与肝有关系。怎么不用舒肝丸而用舒肝和胃丸。胃是降气之枢,胃和则气不上逆,无气逆“撞钟”,“肺如钟,撞则鸣”。故显效!

《伤寒论》第6条,末尾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仲师将误投后果都讲清楚了,不愧为医圣!同时警告要严肃认真弄清楚。世上只有两种人胆大,一是无知的人。无知无畏嘛。二是医术精的人。艺高人胆大嘛。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和”主要指“和谐”及“多样统一”。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也不是“不同”。

西周末年史伯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中庸》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强调保留差异,容纳相异的人才、意见,保持一种生态关系。理解“和”与“中”的内涵,对学中医有益。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在哲学上,这又是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节点”或“度”,越过这一界限,事物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和”的意思,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多样统一、和谐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则与“中”一样,指恰当、适度。如《论语》中有子说的“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中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里的“和”是调节、事之中节、恰到好处。中医是从华夏文明,而不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医学。执两用中,“两”是指什么,是两点吗?这样理解错误!而是指阴阳两面。因此用内针,病在上(阳),扎下边(阴),这就是执两。病在左,扎右边。

孔子有“叩其两端”之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果有不明事理的人来责问你,你就从首尾两端去盘问,从中发现矛盾,然后把问题综合起来予以回答,这叫用中。阴与阳就是矛盾的两端嘛!

心火盛,怎么治?益肾水。这是执两,肯定效显著!不好使是脾胃之中有“故障”,你没处理,无法用中,当然不好使!“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这是中医王道治疗法则,非常厉害!为什么?执两用中则阴阳平了。中国近百年,只有一人可以称为世界级哲学家,并为世界所承认,这人是熊十力,只有他的弟子们才能讲清楚执两用中,真是名师出高徙!

“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将“中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医生在实践中就达到最高境界了,将病人变成理想“天人合一”状态。解除病人某处疼痛,不是中医人的终极目的。理解透彻“和”,才能什么叫胃和。

理解透彻“中”,才会用中,从而实现阴阳平衡。中庸,其中的“庸”字,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常之意。犹如不知北京在什么地方,而要去北京一样。五味入胃,人不会有任何不适感,这是因为胃有“多样统一”本事,说明胃和。

“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一】“和”与“中”的区别:

“和”主要指“和谐”及“多样统一。孔子讲“和而不同”。“和”不是“同”,也不是“不同”。“和”是强调保留差异,容纳相异的人才、意见,保持一种生态关系。

“中”是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即适度。在哲学上,这又是对立与统一、质变与量变、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节点”或“度”,越过这一界限,事物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二】“和”与“中”的联系:

“和”与“中”一样,指适度,恰当。都是指调节、事之中节、恰到好处

【三】“和”与“中”的意义:

致力于“和”与“中”有什么用?“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将“中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天地就清宁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中和”是中医在临床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通过临床实践追求,使病人恢复理想“天人合一”状态。

【四】何谓执两用中?

“执”就是把握,“两”就是统一体中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两种力量或方向。这种方法论主张把握事物中两方面的多重联系,运用无过无不及的中道原则行事。知道这些东西后,再用内针,效果是不一样的,效果明显提高!运用所谓的高科技西医知识研究中医是驴唇不对马。

问:肖老师,多年忧郁症好调理吗,夏季外调效果很好。到了秋季又反复。请指导。

答:忧郁症不好调理,但能调理好。秋主悲忧,就是好人也会有一丝悲忧感。肝不胜自然界肃降之力,说明肝条达功能弱。舒肝,养血,健脾。人体左升功能不足。

(0)

相关推荐

  • 中庸研读第4讲:第5-7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4讲:第5-7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5.6.7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对中庸之道的不明或不行的原因,要想行道必先明道.虞舜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力行中庸之道.人们由于受物欲的蒙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中国哲学智慧 | 执两用中 过犹不及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中"的观念.梳理先秦典籍中出现的"中"字,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到好 ...

  • 为什么我们中医讲左肝右胃?顾老师易经说给你听

    为什么我们中医讲左肝右胃?顾老师易经说给你听

  • 剥苔主胃阴虚(肖春宏老师)

    剥苔主胃阴虚,此种舌象之病,治疗难易取决于"剥苔"周围舌苔情况,象图中所示的白厚情况就难治,为什么呢?因为存在矛盾,舌中间剥苔部分主胃阴虚,"剥苔"周围之白厚苔 ...

  • 《中庸》导读(二)

    第二部分(2-11)道不远人,难行唯中: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 ...

  • 语音版《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

    <中庸>赏析(5)执两用中 各位网友,<中庸>第五章,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在全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们在上一讲顺便学习了.今天学习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

  • 中庸,中国,中医是同一个中吗?

    一:<中庸>的中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养性的论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识又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9期):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9期):血瘀证(二)

    五,血瘀证舌诊 1,红星:是蕈[xùn]状乳头进一步增大.肿胀.充血所形成.散布于舌前舌中部位,状如草莓,故常称其为草莓舌.主热盛. 2,瘀点:是舌血管周围或粘膜下组织中的瘀血渗出.小者为点,大者为斑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8期):血瘀证(一)

    一,血瘀证的病因. 主要归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虚损三大方面,这些不同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血行郁滞,最终发为血瘀. 二,血瘀证的病机. 1,气滞致瘀:由于血液在血脉中循环流动主要依靠气的推动,气行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7期):辛凉解表药

    [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即发散风热药). 1,根据治疗原则"热则寒之",人外感风热必须用药性是辛凉的解表药发散风热.辛凉解表药有下列几味:薄荷,菊花,牛蒡子,蝉蜕,浮萍,桑叶,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6期):辛温解表药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即发散风寒药). 1,根据治疗原则"寒则热之",人外感风寒必须用药性是辛温的解表药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药有下列几味:麻黄,桂枝,细辛,紫苏,荆芥,防风,白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5期):王牌舌诊 舌之胖瘦

    前言 在中医路上,除了我恩师张义诚先生之外,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佳明老师!相识恨晚,这四个字早已知晓,但是没有切身感受,遇到佳明老师后,才知道什么叫相识恨晚.有幸结识佳明老师,应感谢网络,网络将工作和生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4期):肖老师谈医经与经方

    肖老师谈医经与经方 医经派有"经病","腑病".仲景师没说过有"经病","腑病","脏病".全都是后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3期):痿软舌和僵硬舌

    痿软舌 痿软舌,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中很常见.如果对痿软舌了如指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增强老年人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舌是痿软舌?就是舌柔软,不僵硬,伸缩无力,你让他把舌 ...

  • 听春宏老师聊中医(第102期):“走方医”专著《串雅》​

    "走方医"专著<串雅> 你不是想治病见效快嘛,当你将经方学到一定程度后,我推荐你看"走方医"专著<串雅>,走方医就是古代行走四方看病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