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故乡】北宋发明家毕昇


金陵刻经处第六代传人马萌青和第七代传人邓清之。
1.江苏省南京市,闹市区内的淮海路35号,金陵刻经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雕刻版印刷大师马萌青先生和他的女弟子邓清之,至今还熟练地运用各式各样的刻刀,延续着自唐朝以来就盛行的雕版印刷技艺。
历史上,雕版印刷对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雕版固定,一部书就是一套版样,费时费力费木料,印制下一部书还得从头雕起。这些难题,古人也犯愁了。正当雕版印刷步入全盛的北宋时期,一位布衣发明家毕昇点燃了智慧的火花,他经过反复尝试、研究,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史智鹏先生在《鄂东文化名人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有专文《印刷发明家毕昇》,他客观地评价说: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确立了此后千余年间印刷行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设备与技术上是毕昇时代的活字印刷术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相同的。”(见第14页)

2.儿时,我在鄂东黄冈浠水的乡村快乐地生活。落雨天,我们会“打科头”(不带雨具)雨中玩耍,抠起山上湿润的黄泥巴,像陶工一样做成泥人泥枪等玩具,然后晾晒一些时日,硬化就算成型了。
殊不知,我们邻县的英山人毕昇,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用这种粘性的泥土来做成一个个的活字,从而改变了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程。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活板》,就是源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记载: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直到198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中国文化辞典》还是语焉不详:“毕昇(?——约105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宋代人。”
千百年以来,有关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昇的史料,仅止于此。毕昇是哪里人?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3. 2007年8月,由黄冈市文化局、黄冈市旅游局、黄冈市群众艺术馆联合编写、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黄冈名人》一书,开篇第一人就是毕昇,他与李时珍、李四光、彭桓武四人占据了该书“科学巨匠”的光荣榜。据该书词条“毕昇”记载:
“毕昇(?——1051),北宋年间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即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
毕昇,北宋布衣,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胶泥活字,开创了印刷史的新纪元。沈括曾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有过详细记载。印刷被人们誉为文明之母,它为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先传入越南、日本、朝鲜,后传入欧洲,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有促进作用。
毕昇是世人公认的古代的伟大发明家。于1051年(皇佑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皇佑四年)二月初七,其子毕嘉、毕文、毕荣,其孙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为之立碑。”(见第3页)
终于,北宋大发明家毕昇的籍贯这一千年谜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终于大白于天下,同时也震惊了中外。

4.据中共黄冈市委办公室编写的《黄冈——名人名事 名胜名景 名产名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两条文献记载:
“1990年毕昇墓碑在英山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1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原毕宰相府,东15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等28名专家学者鉴定,确认无疑。”(见第31页)

“毕昇墓位于英山县草盘地五桂村毕家坳。墓碑和墓碑底座皆为青石,碑高1.1米,宽0.7米,厚0.13-0.15米,边沿刻卷草花纹图案,具有鲜明北宋墓碑特点。
碑中两行阳刻大字上写:故先考毕昇神主 故先妣李氏妙音墓,两旁阴刻小字,因年久风化,约可辨认者有:碑右上部有一残缺“日”字,下有:孝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孙男 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碑左上部有“月”,“年 月初七日”几字。
经考证:此碑立于宋皇佑四年二月初七(1052年)。在墓地附近还发现了大量陶器物件,其中两件陶碗上有“毕廿四 毕卅八”字样。”(同上,见137页)

5.王楚平先生著作《寻梦黄冈》(崇文书局2013年4月版)中记载:欣喜之余,参与鉴定的史树青先生赋诗《题毕昇墓》四首(见120页):
“(之一):名姓昭昭见梦溪,千年行迹至今谜。英山考古有新获,识得淮南老布衣。
(之二):神主毕昇伴佳音,模糊岁月尚堪寻。半边皇字尚留白,一字分明值千金。
(之三):一颗摩尼不染尘,双圆日月字轻分。皇权年号同仇忾,斧凿还应是义民。
(之四):一石广招万口传,披荆斩棘共跻攀。读碑我慕杨观海,雕字分明是宋刊。”
该书还录有毕昇留下来的珍贵诗词史料一则:
2005年5月,《中国蕲春诗综》的作者周勤先生,在浠水县乡下收藏到清代“楚北大儒”陈诗用毛笔书写并盖有本人印章的毕昇诗。诗云:“仆本蕲溪杪,里多梨枣樟。雕虫容世伎,舟锓每鱼塘。因惴木源短,忽思火泥长。板陶形易磔,校字讹难匡。遂辟单方活,然行捷渐良。贯之朱紫的,汉字永鸿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见到的毕昇自述个人身世与实践经历的诗,殊为珍贵。(见131页)

6.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毕昇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版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按照《梦溪笔谈》文言文内容,简要地用白话文复述其制作程序如下:
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他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
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里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的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7.当我们为故乡黄冈市英山县诞生了伟大的发明家毕昇而自豪之时,又不免发出一声叹息。据《黄冈——名人名事名胜名景 名产名吃》一书记载:
“相传,毕昇后人因用活字胶泥伪造钱币被朝廷发现,株连九族,侥幸逃脱之族人遂改姓田、万。如今当地虽有地名毕家铺,但田、万姓多,毕姓无。”(见30—31页)
如果这一传说属实的话,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因为作奸犯科而遭满门抄斩的毕氏后人,也让其祖先毕昇蒙羞了。因为不肖儿孙的罪孽,北宋以后的主流社会和历代史学家,也就“吝啬”了对发明家毕昇更多的赞美和详细的记录了……
然而,历史自有公断,功过两分。毕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深刻地影响和改写了世界文明史。马克思联系欧洲的历史赞扬中国三大发明说: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
作为黄冈人,我们理应为拥有世界级发明家毕昇而无比骄傲!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人类的创新,永远在路上。

(本文的写作,特别要感谢故乡黄冈的多位专家、学者提供的大量史料。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