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讲堂」第十四讲:诗和诗眼(下)
根据江南讲记整理
(接上)
第十四讲:诗和诗眼(下)
主讲:江南雨
也有在颈联安排诗眼的。比如当代诗人江西熊盛元先生的《从柳园至敦煌途中》: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
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
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
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衫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尾联安排诗眼的最多。因为律诗的特点决定了尾联要合拢全篇。换句话说,一首诗倒底要写些什么,要表达什么,在尾联是必然要作交待的。但诗歌的本质要求诗不能落于实处,要虚,要留余地,这样才能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但又必须透露出必要的信息,即便是无题诗,也要留出适当的线索,否则谁也看不懂,岂不是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么?故而,结尾自然是要用心地巧妙地吐露一些内容的。
比如陆游的《书愤》便是如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表面写诸葛亮的出师表乃千古名文,无人能比,其实暗自为自己鸣不平,空有济世之才而不逢时也。
同样值得认真探究的尾联安排诗眼的有很多,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
“象牙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等等都是。
绝句里的诗眼也是很多的,比如“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再比如“不得到辽西”句(金昌绪《春怨》),也是诗眼。因为辽西是良人远征的地方,诗中的女主人公只有梦中才能与丈夫相会,却被黄莺的叫声惊破了,因此喊打。如果不知道“辽西”的内涵,全诗又如何懂呢?
需要区别的是,同样是为了交代内容的需要,有的在作品的题目里加入某些信息,有的在序言或者后记里说明,这虽然也是在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理顺作品的脉络思路,但与诗眼无关。
诗眼,有的时候与警句相同。比如“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一千古名句不仅是警句,还是诗眼。但警句不一定都是诗眼,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就不能说是诗眼。
我们了解了诗眼的特点和用途,在今后自己的创作中不妨加以使用,一是为了章法和脉络更加清晰,二是可以在含蓄的基础上揭示主题。尤其那些《无题》类作品,因为诗以外的信息很少,适当使用诗眼来交代些必要的信息,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