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君子,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所谓“通习”,便是贯通研习,不仅要熟稔于心,更要会实践于现实生活中。否则就正如孟老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明代医圣李时珍,像《明朝那些事里》所“描述的见过最穷的贫民,也给最富的天子把过脉,到过肮脏的屋舍,也走进过金銮殿,人世间的富贵疾苦,他了然于胸。在那个年代,治感冒吃砒霜也不是什么稀奇事。被乱治胡吃搞死的人,也只有阎王才数得清”寥寥数句,触目惊心。那时的医书,不是治人的圣书,倒是吃人的魔书。这不正是“不如无书”最贴切而又惨烈的血例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者仁心,李时珍放弃了名声带给他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他风餐露宿,百草尝遍,呕心沥血整理了名动天下的《本草纲目》,被后人沿用至今。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各色毫无价值的小说漫画层出不穷,在市场上却仍大受追捧。在此种快餐式的娱乐阅读之下,让青少年重拾经典已是不易,提炼精髓、发展实践更是难上加难。不少人戴上了“专家”“权威人士”的高帽,凭着业余知识在纸页上夸夸其谈,大肆向中老年人群宣扬自己的“伪科学”,赚得盆满钵赢……如此种种,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悲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论语》《孙子兵法》《诗经》等经典流传至今,其文学地位自然无可撼动。《论语》是儒家经典,“仁”“礼”准则对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可取之处。《诗经》“思无邪”,是周代生活的镜子,也是后人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的重要参考。
小时候我曾看过一部科幻片,大体是外星人入侵,人类手足无措,最终靠《孙子》中的战术,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守护住自己的家园。这些经典值得我们研读至“破万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但古代帝王推崇儒家思想,不少人拘泥于这样的封建教条下,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体悟出其所蕴含的真理,只是麻木地迎合社会所需。《儒林外史》一书中,不乏范进这样的“丑角儿”,花了大半生死读书,肚子里尽是些油臭墨水,中举后便满腹虚伪算计,把所受的儒家熏陶抛诸脑后,将其当做实现富贵梦的利器。著名教育家朱熹也曾大骂《诗经》,称其为“淫书”,由于其中不免有些描绘男女情爱之景,在宋明理学中与压抑天性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可见有时候书是无错的,不过是人对书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罢了。
但全然搬运,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不可取的。就像古代尊师重道,三叩九拜是一种盲目过头的尊崇,更显愚昧,但与他人握手言好的礼节是不该弃的。不少书籍已经出版百年甚至千年之久,其思想内涵与现代必然有些许矛盾。所以更要求我们求真知,求创新。
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同时也翻遍了古医书,讲究中西合璧,古今结合。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最有力保证。
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可以造就人的伟大。”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思考是读书时最好的伴侣。要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切莫让孟老“不如无书,不如无书......”的感慨回响在千年之后。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