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的小孩 - 華麗的澤蘭之夭
Casta Diva Maria Callas - The Greatest Opera Diva of Them All !
序曲
她是李家的小孩,卻不是尋常的李家;她是金枝玉葉上最嬌嫩的那朵花蕾,卻無奈地凋零在綻放之前;她集萬千寵愛在一身,卻只能踡臥在那個不足 4 平方米的石棺內,盡享極致卻無聲的人間奢華。她就是九歲的大隋王朝小公主 - 李靜訓,也叫李小孩。
1957 年 8 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西安研究室在西安城西玉祥門外的梁家莊附近,意外地發現了一座保存最完整、等級規格最高的隋代石棺墓❶。在小心翼翼地打開刻有「開者即死」這種毒咒的石棺時,人們看到的是一座被封印了近 1400 年的寶庫,235 件無比奢華的人間異寶瞬間照亮了每一個人的眼角,這串璀璨奪目的金項鍊,就戴在李靜訓屍骨的頸項上。它通體金光閃爍,絲毫不沾千年灰塵,串金珠上滿鑲晶瑩純潔的珍珠,頂端中央嵌一顆神秘的青金石,上面凹雕一頭大角鹿;而下端中央則是兩顆碩大的雞血石與蛋白石,實在是華貴瑰麗的令人無法直視。它當之無愧的被稱為隋唐藝術史上最璀璨名貴的藝術瑰寶。
李靜訓墓出土石棺
西安碑林藏
李靜訓墓出土的部分隨葬品
唐金裕 著《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掘簡報》,《考古》, 1959 年第 9 期。
如歌的行板
「戒珠共明璫並曜,意花與香佩俱芬。」
李靜訓墓隨葬品極其豐富,有金銀器、玻璃器、銅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達235件,真正是盡顯人間奢華,碑文中的那兩句:「戒珠共明璫並曜,意花與香佩俱芬。」一點沒有誇張。但最奪眼球、最具震撼力的仍然、一直都是那串瑰麗的金項鍊,從考古學家到藝術史學家,人們一直在研究探索它的來源與產地。金項鍊的設計與寶石搭配的風格,充滿了異域風情,不禁令人想起風華絕代的伊麗莎白泰勒在 1963 年美高梅的史詩電影《埃及艷後》中那些華麗炫目的珠寶;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羅馬帝國早期貴族婦女的珠寶,也的確是這樣的風格,甚至是那些埃及木乃伊木板臘畫上的婦女肖像,都能看到這種從尼羅河畔傳來的裝飾風格。
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項鍊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每個小環外又有小焊珠一圈和大焊珠5顆,其上再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28個金質球形鏈珠由金線穿起。
項鍊的下端,居中為一個大圓金飾,上面鑲嵌一塊晶瑩的雞血石,在雞血石四周嵌有24顆珍珠。這塊雞血石純淨晶瑩,雖在地下埋了千餘年仍然鮮艷如新,光潔明亮。最下掛一心形彩蛋白石。變換的蛋白石、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托下,交相輝映、雍容華貴。這是李靜訓墓出土最為華貴奪目的奇珍,產地應為中亞地區。
伊麗莎白泰勒扮演的同名1963年電影「埃及艷後」
Elizabeth Taylor in 1963 film CLEOPATRA
美高梅公司耗資 4400 萬美金(約等於今天 5 億美金)的史詩電影,成就了史詩級的絕世美人 - 伊麗莎白泰勒。
她在電影中穿戴的無比奢華的服裝與珠寶,精美的令人嘆為觀止,也成為無法逾越的經典設計和製作。
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早期黃金、祖母綠寶石、紅玉髓、縞瑪瑙與中央石榴石項鏈
GOLD, EMERALD, CARNELIAN, BANDED ONYX, AND CABOCHON GARNET NECKLACE
1st century A.D., Roman Empire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ccession Number: 95.16.13
公元 100 - 110 年羅馬埃及式木板臘畫木乃伊女性肖像畫(局部)
ROMANO-EGYPTIAN MUMMY PORTRAIT OF A WOMAN (DETAIL)
A.D. 100 – 110, attributed to the Isidora Master. Encaustic on wood; gilt; linen
蓋蒂博物館 | The J. Paul Getty Museum
81.AP.42
項鍊頂端的青金石凹雕大角鹿的形式,則更進一步透露了這串不同凡響的項鍊可能的產地。古代青金石的產地是中亞阿富汗巴達克山,而在巴基斯坦古犍陀羅地區的呾叉始羅( Taxila ) 也曾發現三件約公元前四世紀寶石飾物,均有凹雕大角鹿形象。寶石上的凹雕技法- Intaglio - 可追溯到古代兩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古埃及羅馬的設計風格、兩河流域西亞伊朗高原的雕刻形式、中亞阿富汗的青金石,綜合下來,這條項鍊的設計風格、工藝技法、製作原料混合了來自希羅馬、西亞和中亞的因素,暗示它很可能製造於一個多元文化的交融地帶,即西亞或中亞地區。這個設想很快又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蒂拉丘地黃金寶藏 嵌綠松石凹彫金指環
A GOLD AND TURQUOISE RING DECORATED WITH INTAGLIO
1st Century B.C. - 1st Century A.D.
Discovered in 1978 on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Tillya Tepe of northern Afghanistan
喀布爾國家博物館藏 | Kabul National Museum
1978 年 11 月至 1979 年 2 月,由隊長薩利阿尼提 ( Viktor Sarianidi)帶領的蘇聯·阿富汗聯合考古調查隊,在阿富汗北部的朱茲詹省( Jowzjan )西伯爾罕( Sheberghan )城東北的小山丘處,發掘出 7 座竪穴土坑墓,其中一座為空墓,其餘六座是一位男性貴族與五位女性家眷的墓葬群,出土了驚人的 20600 件含純度 70% 的金器與裝飾品,這就是上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蒂拉丘地的巴克特利亞黃金寶藏 ( Tillya Tepe Bactrian Gold )。六座墓葬年代相當,陪葬品的製作風格相近,不但融合了大量希臘羅馬與西亞伊朗的藝術元素,也極富草原遊牧民族的文化審美特徵,有學者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大月氏人的皇族,隨葬的錢幣顯示墓葬年代在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之間,處於貴霜王朝前期。如果仔細比較一下蒂拉丘地出土的黃金項飾,與李靜訓金項鏈的聯繫,就一目瞭然了。如果再參看一下蒂拉丘地出土的綠松石凹雕金指環、羚羊型金手鐲,再比較李靜訓墓金項鏈上的凹雕青金石與鑲寶石金手鐲,還有羅馬凸弦紋金杯、琉璃小蓋罐,可以這麼總結:這座九歲小女孩的墓葬,簡直就是一個絲路東西物質文化交匯的展示中心。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蒂拉丘地黃金寶藏 嵌寶石黃金項圈
A GOLD AND PRECIOUS STONES INSET NECKLACE COLLAR
1st Century B.C. - 1st Century A.D.
Discovered in 1978 on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Tillya Tepe of northern Afghanistan
喀布爾國家博物館藏 | Kabul National Museum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蒂拉丘地黃金寶藏 嵌綠松羚羊型金手鐲
GOLD BRACELETS ADORNED WITH ANTELOPES
1st Century B.C. - 1st Century A.D.
Discovered in 1978 on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Tillya Tepe of northern Afghanistan
喀布爾國家博物館藏 | Kabul National Museum
除了光芒四射的金項鏈,李靜訓墓還有兩件珍貴的玻璃器,值得再書一筆。這兩件小小的玻璃器在這批繁華似錦的陪葬品中脫穎而出,居然被國家評定為第三批公佈的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之一❷,甚至比金項鍊的級別還高,說明其意義重大。李靜訓墓中其實發現了 24 件之多的玻璃製品,遠超其他材質物品,可見玻璃器受到鐘愛的程度,屬於當時極為珍希昂貴的奢侈品,才有如此數量陪葬。西方玻璃製品早在商代開始就通過西域遊牧民族的貿易而進入中國,被視為西域奇珍。經過檢測,李靜訓墓出土的小玻璃蓋罐與橢圓形小玻璃瓶屬於高鉛玻璃和鹼玻璃,這個成分說明他們是中國自己製造的玻璃器,使用吹製法,器壁極薄,造型也是中國獨有的設計,反映了此時國產玻璃吹制技術的高超水平。這就是為何只有這兩件玻璃器入選國寶的主要原因。
國家文物局公佈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橢圓形透明淡綠玻璃小瓶
1957 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高: 12.5 釐米
這件玻璃瓶的瓶口和腹部的俯視面均為橢圓形,是用吹制法製成的,器壁極薄,形態為中國傳統造型。經化驗,其成分為高鉛玻璃和鹼玻璃,可以確定為中國自己製造的玻璃器,造型也是中國的器型,反映了隋代國產玻璃吹制技術的水平。
國家文物局公佈第三批禁止出境的國寶級文物之一
活潑的快板
“既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夭。”
一名區區九歲的小女孩,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級別的厚葬?雖然李靜訓也貴為金枝玉葉的大隋小公主,但隨葬的奇珍異寶,薈萃東西文明,遠遠超過了應有的規格,她所受到的額外恩寵,從何而來?從隨葬的墓誌結合歷史文獻,我們揭開了這首華麗的澤蘭之夭的秘密。首先,李靜訓自己家世之顯赫,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在她的父親這一脈皆為國之悍將:
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
祖父李崇為李賢第三子,同樣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北周武帝平北齊,以後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國。開皇三年( 583 年),在抵抗突厥侵犯的戰爭中,以身殉國,終年才 48 歲,追贈大將軍、豫州刺史。
父親李敏據《隋書》記載「美姿儀,善騎射,歌舞管弦,無不通。」,因父親英勇殉國而自小得到隋文帝收養,襲爵廣宗郡公,後迎娶隋文帝外孫女、北周宣帝與樂平公主之女宇文娥英後,授柱國,又隨隋煬帝徵討高句麗,攝左屯衛將軍、左光祿大夫。
在她的母親這一脈皆為純正的皇親國戚:
母親宇文娥英是北周宣帝宇文贇和皇后楊麗華的女兒;
外祖父是北周第四位皇帝宇文贇。
外祖母是北周天元大皇后楊麗華,也是隋文帝楊堅嫡長女。
外曾祖父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文字的表述凌亂囉嗦,看看下面這個家世圖,就一目瞭然。李靜訓是真真正正的金枝玉葉、黃金血脈,就在萬千寵愛集一身之餘,她還得到的另一份額外的恩典,就是來自那位史載性格柔婉卻無比顯赫的外祖母李麗華的溺愛。李麗華的地位之高,真是無出其右,史所罕見,因為因為她的的丈夫(北周宣帝宇文贇)、岳父(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公(北周文帝宇文泰)、爸爸(隋文帝楊堅)、弟弟(隋煬帝楊廣)都是皇帝!都是皇帝!!!正是楊麗華對這個早夭的外孫女所傾注的溺愛與寄託的無邊哀思,化為了一座超乎想象、震燦古今的藝術寶庫。
墓誌銘記載了李靜訓天生「淑慧生知,芝蘭天挺」,這麼聰穎可愛的小女孩從小便養育在楊麗華身邊,承歡膝下,受到萬般疼愛。所謂「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卻紅顏薄命。李靜訓在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 608 年)六月一日死於汾源之宮❸,香消玉殞,年僅九歲。「既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夭」,萬分悲痛的楊麗華給早夭的李靜訓在京兆長安縣休祥里萬善尼寺修了一個如同宮殿般豪華的墓葬之所,同年十二月,李靜訓就連同各種奇珍異寶下葬於此。也許真的是上天憐憫這個早夭的女孩,滿載無價之寶的李靜訓墓,居然奇跡般的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歲月中沒有遭到任何驚擾,直到 1957 年西安古城進行改造的時候,才被人無意中發現。
小廣板
“遙追寶塔,欲髣髴於花童;永藏金地,庶留連於法子。”
李小孩的超規格、超豪華厚葬,是因為她得到了外祖母楊麗華的額外恩寵,但墓中出土的大量極富西域文化藝術色彩的隨葬品,又是從何而來?這顯然不完全是一個區區 9 歲小女孩的藝術品味。北朝晚期至唐早期,正是絲綢之路上的東西貿易交流達到鼎盛的期間,無數西域的奇珍異寶通過來華胡商、外交使節、傳法僧侶等源源不絕送抵長安,在那個胡風熾烈的時代,能享用跋涉千萬里而來的舶來奢侈品,肯定是非富即貴的財富權貴階級,但一次性隨葬了如此多的數量和品種,則十分耐人尋味。再仔細看看李靜訓的家世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充分說明瞭這種對西域豪華物品的格外鐘愛,很可能是來自於這個家族的民族天性 - 李靜訓的家族裡,除了外祖母楊麗華與外曾祖父楊堅是漢族外,所有其他人都是鮮卑族!鮮卑的祖先起源於古代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東胡(一說山戎),有專家認為「西伯利亞」的名稱可能來自「鮮卑利亞」❹ ,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群族,李靜訓的父親李敏一脈,據考證是北鮮卑拓拔氏後裔;母親宇文娥英一脈的宇文氏,則是來自西晉至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三大支部之一的東鮮卑宇文部。東鮮卑的宇文部,其祖先可能源自南匈奴,最早分布於今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一帶,北匈奴遷往中亞後,留在故地漠北的南匈奴部眾東遷與鮮卑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為鮮卑,實為為匈奴裔。對於黃金與各種寶石的喜愛,是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天生的審美偏愛,反映在李靜訓的豪華隨葬品上,實在是合情合理。
如果再細心一點看看李靜訓家世圖,還能找到另外一個與小公主遙相呼應的超級豪華墓葬,那就是李靜訓的曾祖父李賢墓❺,這是一個幾乎完全被忽略了的關聯。李賢( 503 - 569 ),字賢和,祖籍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出生在安定郡高平城(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是赫赫有名的北魏、西魏時期的名將重臣,更是北周的開國功臣,曾任北周「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大都督,原、涇、秦、河、渭、隴、成、靈十州諸軍事、原州刺史」之職,進爵「河西桓公」。因其地位顯赫,戰功卓著,在《北史》《周書》《隋書》中均有傳記。關於李賢的族屬,記載不一致。《北史·李賢傳》記載他「自雲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之後也,陵沒匈奴,子孫因居北狄。後隨魏南遷」;但李賢的墓誌卻記載其「本姓李,漢將陵之後也。十世祖俟地歸聰明仁智,乃率諸國定撫戴之議。鑿石開路,南越陰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國拓拔,因以為氏。」這就說明瞭他並非漢將李陵之後,而是鮮卑拓拔氏後裔。著名北朝歷史學家姚薇元還考證出其家族出身應該是漠北草原的高車。
1983 年,寧夏考古工作者在固原縣南郊鄉深溝村發現並發掘了紀年北周天和四年( 569 年 )李賢夫婦墓,雖然已曾被盜,但仍然出土李賢夫婦墓誌兩盒及金、銀、銅、鐵、陶、玉等各種隨葬品七百七十餘件,彩繪陶俑二百餘件,壁畫二十三幅,這是另一個激動人心的重要考古發現,而轟動考古界的則是兩件被評定為國寶級的文物 - 一把薩珊王朝希臘神話人物故事圖鎏金銀壺與一個薩珊玻璃碗。這兩件隨葬品不但工藝精湛,屬於薩珊藝術中的極品,而且奇跡般保存完好,環顧整個中國考古出土文物,這兩件作品對於研究薩珊工藝美術、薩珊與羅馬關係、波斯與中國、絲路歷史,乃至北朝隴西望族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並直接反映出出身鮮卑族的李賢對於西域豪華物品的重視與偏愛,這種喜愛與習俗也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的重孫女 - 李小孩。
鎏金銀瓶身上高浮雕三組六位人物故事所描繪的,是古希臘神話傳說「帕里斯裁判」和「特洛伊戰爭」的情節。這種造型的金銀器原為波斯薩珊王朝貴族享用的酒具,從製作工藝特徵來看,這其實是一件具有薩珊風格的中亞巴克特利亞地區的製品,通過絲路流入中國,這無疑是波斯薩珊系金銀器在中國的重大發現,其所表現出的希臘神話題材、羅馬藝術風格特點,充分體現了希臘文明對世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這件獨一無二的珍品,可比肩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美秀博物館收藏的同類薩珊金銀器,名副其實為「國寶」。
1996年,鎏金銀瓶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確定為「國寶」。
李賢墓出土玻璃碗,經科學檢驗,屬鈣鈉玻璃,這種成分與波斯玻璃成份一致,屬波斯薩珊王朝玻璃製品,沿絲路流入中國。屬於無模吹製成型,外壁橢圓乳釘紋飾是成型冷卻後用砂輪打磨而成。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伊朗高原北部吉蘭省古慕中出土了大量這類碗及殘片,海外眾多博物館中也珍藏有不少相似相同的玻璃碗。安家瑤先生認為李賢墓的玻璃碗是薩珊玻璃器輸入中國的路線的實物證據❻。李賢墓的鎏金銀壺與玻璃碗,對研究北朝上層社會的物質生活與審美趨向,乃至絲路東西交流的深度與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
1996年,玻璃碗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確定為「國寶」。
((左)公元六世紀至七世紀早期 薩珊式銀鎏金執壺兩件
SASSANIAN SILVER GILDED EWERS
6th /early -7th century CE
聖彼得堡埃米爾塔什博物館藏 |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中)公元六世紀至七世紀早期 薩珊式銀鎏金卷枝執壺
SASSANIAN SILVER GILDED EWERS WITH A FOLIATE DESIGN
6th /early -7th century CE
美秀博物館藏 | Miho Museum
終曲
'共知泡幻,和嗟壽夭。'
李靜訓死後第二年,那位疼愛她、庇佑她的外祖母楊麗華也過世了,此時的皇帝已改為楊麗華的弟弟隋煬帝楊廣了。臨終前,這位顯赫了一輩子的樂平公主依然放不下李靜訓的母親 - 楊麗華唯一的女兒 - 宇文娥英,將自己名下的食邑盡數給了女婿女兒。但在那個風雲萬變的亂世,福禍只在旦夕之間。隋煬帝很快就藉故殺了他猜忌已久的李敏 - 李靜訓的父親,也順手用一杯毒酒打發了自己的外甥女宇文娥英 - 李靜訓的母親 - 那位可憐的被誘騙而誣告自己丈夫的可憐女人。至此,四代顯赫的李家終於家破人亡,煙消雲散。而沒過多久,大隋王朝也傾塌在李淵手裡,大唐建立了!
從北周天和四年( 569 年 )的李賢墓到隋大業四年( 608 年)的李靜訓墓,兩座相隔 40 年的祖孫二人墓葬,用極致的西域奇珍奢華述說了主人生前的尊貴與死後的哀榮,這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曲華麗的澤蘭之夭。李靜訓短暫的九年生命,正處在亂世之間,皇隋代周,殺戮初歇,她過早地凋零在芳華綻放之前,卻不用面對隨之而來的家族罹難與隋朝覆滅。這亂世夾縫中透出來的那束福禍未知的奢華金光,倏霎一瞬,便淹沒在萬古流逝的歷史長河之中。
❶唐金裕 著《西安西郊隋李靜訓墓發掘簡報》,《考古》, 1959 年第 9 期。
❷國家文物局分別在 2002 年、2012 年和 2013 年共計發佈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計195件(組)。李靜訓墓出土兩件玻璃器名列第三批目錄中。編號為綠玻璃小蓋罐 195-III-72 與 綠玻璃小瓶 195-III-73。
❸據《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隋紀五》載:大業四年三月乙醜,隋煬帝車駕幸五原,夏四月,來到汾源宮避暑,楊麗華與李靜訓當是隨駕來此居住的。可能是路途勞頓所致,六月一日 ,年方九歲的李靜訓因病歿於汾源宮中。汾源宮,也名汾陽宮,在今山西省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的天池邊。
❹包爾罕、馮家升:《西伯利亞名稱的由來》(《錫伯族文學歷史論文集》,新疆社會科學院民研所,1981 年。
❺韓兆民 著《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夫婦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 年第 11 期。
❻安家瑤 著《北朝李賢墓出土的玻璃碗 - 薩珊玻璃器的發現與研究》,《考古》,1986 年第 2 期。
————————————————————————————————————————————————————————————————————————
附錄:李靜訓墓誌銘全文
《隋左光祿大夫歧州刺史李公第四女石志銘並序》
女郎諱靜訓,字小孩,隴西成紀人。上柱國幽州總管壯公之孫,左光祿大夫敏之第四女也。族纂厲鄉,得神仙之妙;家榮戚里,被日月之暉。況復淑慧生知,芝蘭天挺,譽華髫發,芳流肇悅。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養,訓承長樂,獨見慈撫之恩;教習深宮,彌遵柔順之德。於是攝心八解,歸依六度,戒珠共明璫並曜,意花與香佩俱芬。既而繁霜晝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澤蘭之夭。大業四年六月一日,遇疾終於汾源之宮,時年九歲。皇情軫悼,撤縣輟膳,頻蒙詔旨,禮送還京,賵賻有加。以其年龍集戊辰十二月己亥朔廿二日庚申,瘞於京兆長安縣休祥裡面萬善道場之內。即於墳上構造重閣。遙追寶塔,欲髣髴於花童;永藏金地,庶留連於法子。乃銘曰:
光分婺女,慶合天孫,榮苕比秀,採璧同溫。先標令淑,早習工言,生長宮闈,恩勤撫育。法水成性,戒香增馥,金牒旦窺,銀函霄讀。往從輿蹕,言屆河汾,珠涓潤岸,鏡掩輕雲。魂歸秪閣,跡異吳墳,月殿回風,霜鍾候曉。砌凝陰雪,檐悲春鳥,共知泡幻,和嗟壽夭。
支持原創 歡迎轉發 並請註明出處 - 正觀賞。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