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闹洞房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文明的凡事都能查出个根底,并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烙印,兼之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又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这就是俗话说的百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由来。结婚,是婚丧嫁娶人生四大事的头等大事。在中原皖北地区就有一习俗,结婚那天闹洞房,作者就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皖北地区结婚闹洞房一事,印象特别深刻。那时作者十来岁。
那个时候,城里结婚的叫新郎新娘,在我们农村乡下新郎还叫新郎,新娘则叫新媳妇。
那时候物质条件较为匮乏,人们去闹洞房无非是想得到一块糖果或一颗香烟。那时候真是一家结婚全村喜庆,全村都去帮忙操办婚事自不必说,年轻力壮长相好看点的男子,还要被挑选出来,去为新媳妇抬嫁妆,漂亮点的女的则被挑选出来去迎新媳妇,全村男女老少都是春风满面喜笑颜开,对于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早几天前就在那里卯足劲儿准备闹洞房了。
闹洞房是从新媳妇被接来拜过天地后送进新房开始,那时候新媳妇的新房里挤满了人,闹的最起劲最欢的当然要数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了,明仗着自己是小孩,只要看到新媳妇手里拿着糖果或香烟不给就明抢,反正那时候有个不成文的习俗,结婚头三天不分大小,无论长辈晚辈都可以去闹,闹得越轰轰烈烈越热闹越好,农村人凡事都想图个喜庆。
这些习俗做新媳妇的也懂,未出嫁前母亲早就把闹洞房这些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女儿,毕竟母亲也是从闹洞房这一劫走过来的,风风雨雨把女儿养大的这十几年里也见过不少闹洞房的事,可谓见多识广了。那时候新媳妇陪嫁里必备一口大箱子,箱子里除了放些新媳妇必备物品外,就是这些糖果香烟之类打发我们这些闹洞房“狂徒们”的必需品了。一般的情况下,人少时,新媳妇会挨个发烟发糖,发烟时还会给你点上火,因为这里的乡下更有一种历久的传说,吃了新媳妇的糖,到老不牙疼;抽了新媳妇点的烟,到老不腰疼。这种传说只是传说,似乎也没有人去检验它的真伪。在这样的人少的情况下,新娘子给你恭恭敬敬地敬烟敬糖,你也不好意思去闹了,就怕人多时,这时新媳妇没法一个一个地去发糖烟,只好抓起一大把往人群里一撒,大家一哄而抢,场面顿时便热闹了起来,开玩笑的人有了,说流氓话的有了,有的还趁机不文明地在新媳妇脸上身上摸上一把,没办法,这里的习俗“头三天不分大小”。
头三天不分大小,并非假话,因为新媳妇非本村人氏,大多都是外村人经媒人介绍来的,对本村的辈分和老少爷们并不熟悉,该称呼谁什么更不知道,所以只得不分大小了,反正只要有烟有糖一切艰难险阻都会迎刃而解。
那时候,农村还没实行包产到户,大家还都是一个自然村为一个生产队,大家一起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三季节较忙点,冬季便无事可做了,若是春夏秋三季结婚闹洞房,人们会因为农忙便会适可而止了,若是冬季结婚正赶上人们无事可做无聊时,那洞房都要闹上两三天,新郎新媳妇最害怕的就是新婚之夜屋外窗下有听房的,有听她们说悄悄话的,听就听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往往偷听之人紧要关头还故意弄出响声,让床上的新郎新媳妇胆战心惊,更有调皮促狭鬼半夜三经趁新郎新媳妇熟睡时于屋外窗下燃放一炮仗,那响声着实能吓新郎新媳妇一大跳。
这就是农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闹洞房的情景,那时候农村人们文化程度较低,物资比较匮乏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文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物资十分丰富了,人们没有去为那一块糖一颗烟去闹洞房的了,新娘子接来时还有人去看两眼,大多都是去看两眼新娘子的美貌,之后酒店一坐,酒足饭饱后扬长而去,这样的婚礼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闹过洞房的人看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仔细想来,缺少的那点也许就是那种喜庆和热闹的氛围吧。
审阅:王克齐
简评:早年闹洞房的情景是乡下人文化低和物质匮乏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闹洞房之事已成为过去。
终审:严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