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人际关系差?主要是因为你不懂这3个沟通技巧!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好的人际关系,拥有好的人缘和人缘,在社交场合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但是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总是很骨感。真正能如愿者,其实并不多。那么,为什么你的人际关系差?主要是因为你不懂这3个沟通技巧!

1、不懂得热情过度反而不好

先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中午,史先生由于工作上的需要,陪一位外宾来到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中餐厅,找了个比较僻静的座位坐下。刚一入座,就有一位女服务员热情地为他们服务起来。

这位女服务员先是替二人铺好餐巾,摆上碗碟与酒杯,给他们斟满茶水,递上热毛巾,然后站立在一旁等待上菜。

当一大盆“西湖牛肉羮”端上来后,这位女服务员先为他们报了汤名,接着为他们盛汤,盛了一碗又一碗。开始的时候,这位外宾以为这是吃中餐的规矩。在史先生告诉外宾用餐随客人自愿后,女服务员要为外宾盛第四碗汤时,外宾婉言谢绝了。

吃了一会儿,外宾放下餐具,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一盒香烟,抽出一支拿在手上。那位女服务员赶忙跑到服务台拿了个打火机,走到外宾跟前说:“先生,请您抽烟。”说着,便熟练地打着火,送到外宾面前,为他点烟。然后,她又用公筷向史先生和外宾的碗里夹菜。女服务员的过度热情,让这位外宾感觉都透不过气来了。

这位外宾匆匆吃了几口,就结账离开了这家酒店。

这就是热情过度的典型案例。外国人所注重的“关心有度”中的“度”,实际上就是其个人自由。一旦当对方的关心有碍其个人自由,即被视为“过度”之举。所以,尽管服务员满腔热情地为客人提供服务,但客人不仅不领情,反而流露出厌烦或不满的情绪。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太热情了也不好,因为凡事都应有个度。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做到底”,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关系融洽、密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是平衡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2、不懂得玩笑不要开大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愚人节的前一天,广州的蒋先生接到一个外地朋友的电话,说第二天要来广州,详细告诉了蒋先生是几点的航班,请蒋先生到机场去接,并帮他预订酒店。见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蒋先生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蒋先生先帮这个朋友订好了酒店,又开车赶到机场去接,但苦等五个多小时也没见到那个朋友,却只收到那个朋友发来的短信,说:“今天是愚人节,跟你开个玩笑。”

蒋先生很生气,认为那个朋友的玩笑开得太过分了。自此,蒋先生对那个朋友失去了信任,与他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一般情况下,开玩笑往往把聚在一起的某人做对象,利用他的缺失,造成一个笑话;或利用他平常的言行,制造一个笑话。但是,取笑也要有个分寸,在分寸以内,大家欢乐;超过了分寸,便要搞得不欢而散了。

笑话的内容,要针对听笑话的人。对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说粗俗的笑话,会显出你的鄙陋;对普通人说高雅的笑话,他们无法领会,不会觉得好笑。

在日常聊天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联络感情,活跃气氛。不过,开玩笑也要讲究分寸,如果玩笑开得不好,不仅达不到聊天的本来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伤害彼此的感情。

3、不懂得沟通距离并不是越近越好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沟通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如果一方企图向对方接近,对方将自觉地后退,仍然维持相当的距离。你可以由此判断,你身边的人对你是否亲近和信任,身边的人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打手机时,肢体语言所包含的信息是最为丰富的。有个短信说得很形象:“给上级打电话,声音越讲越小;给下级打电话,声音越讲越大;给情人打电话,声音越讲越远。”旁人从其肢体语言就可以判别电话那头是谁。有的人接电话时下意识地背过身去,是不想让你听见,其实他说的每句话你都能听见。这时,你就要考虑回避,否则你就是不受欢迎的人。

最亲密的友谊和最强烈的憎恨,都是过于亲近的缘故。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还需要注意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朋友们,为什么你的人际关系差?主要是因为你不懂以上这3个沟通技巧!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