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灵山故事传说
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灵山寺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辈出。千百年来,“灵山三奇” ——“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
唐建宁公主出家的故事
唐玄宗元年,刘太后病重,众多御医束手无策,全宫上下犹如黑云茏罩般,这可急坏了唐玄宗以及年幼的小公主建宁,正在这时,一位叫位普安的僧人请求面圣,并道他有方法能医好刘太后的病。唐玄宗一听,急忙宣他进殿。普安大师向皇帝行过礼后,道:“我知道有个寺院非常的灵验,它就是霸山庙,需要太后的家人亲自降香许愿,方能灵验,不知殿下意下如何”,唐玄宗听完,又是高兴又是无奈,自己身为一国之君怎能前往,这时在一旁的小公主建宁站了出来,说她愿意为皇奶奶祈福。随后便跟着普安大师远去,经过了三天三夜,终于到达了灵山寺,只见寺院周围郁郁郁葱葱,在群山环抱之中,景色煞是迷人。随步进入寺内,只见香烟缭绕,好一派佛门静谧。建宁燃过三柱高香之后,虔诚向佛祖许愿,并许下“如若她皇奶奶真的病体痊愈,她愿舍身出家于灵山寺”。就是建宁许下愿望的第七天时,刘太后的病果然稍有起色,经过太医的熙心照料,半个月后果真病体安康。唐玄宗龙颜大悦,特批白银三万八千两重修霸山庙,降旨将灵山尊封为国庙,普安僧人也晋升为灵山寺主持法师。而公主也带着她曾许下的誓言,前往灵山寺出家。
朱元璋三上灵山
灵山寺门上方悬着的刻有“圣寿禅寺”字样的石质横匾是明太祖朱元璋来灵山寺降香所赐.朱元璋为什么要来灵山寺降香?这还得从头说起。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夏的一天,天气异常火热,灵山小和尚陈大用下山买米回来,在离寺不远的狮象口见一处地游方小和尚饥饿炎热昏倒在路旁,就将其背回寺院。这游方小和尚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太平乡孤庄村人,兄弟姊妹八人,他最小,故小名“重八”。朱元璋十七岁岁那年(公元1344年)春,淮南大旱,继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的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在家乡的皇觉寺里当了和尚,哪知皇觉寺也很快断了粮,只当了五十二和尚的他也被迫出去做游方僧,他在河南、淮西(今信阳)地区云游,当一日乞讨至灵山寺脚下的时候,最终因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陈大用所救,这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一,便是朱元璋第一次上灵山。
朱元璋在灵山寺里住下后,帮寺里挑水、扫地、打柴、种茶、什么活都干,而且聪明果断,和尚们都很喜欢他。
当时灵山一带,白莲教已有很大影响,陈大用等好几位灵山寺僧都参加了白莲教。白莲教是明教的一个派系,因此朱元璋和陈大用有共同的思想和信仰。陈大用比朱元璋大几岁,文化也比朱元璋高。他经常像大哥一样关心朱元璋,并教朱元璋学习文化知识,和他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两人亲如兄弟。在他的帮助下,文化知识日益丰富,思想日趋成熟,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以灵山为据点,四处宣传明教教义,传播反元思想。此时的朱元璋已脱下僧衣投入潦州郭子兴军中。
因朱元璋有勇有谋,很快由一名士卒升为元帅。公元1351年秋,在转战江淮时,又是农历三月初一,朱元璋吃了败仗。幸好,这儿离灵山不远,他便只身逃往灵山寺。因他一身戎装,和尚们看他虽似曾相识,却不敢贸然相认,只得问他姓甚名谁。此时朱元璋哪敢透露真名实姓,只得在寺庙的墙上题诗一首:
战罢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管叨叨问姓名。
而已料到朱元璋有此一劫的陈大用随即将朱璋引向原大雄宝殿后一口井中(圣井,又名“潜龙井”,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次上灵山避难之井,后被朱元璋御封为圣井,此井深5米,直径约2尺。井水清澈,向下看银光闪闪,波光滟滟),并用事先打通好的竹管让他含在口中,用于呼吸,躲过元兵搜捕,幸免一场劫难。这是朱元璋第二次上灵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上皇帝宝座。朱元璋不忘灵山寺众僧培育与救命之恩,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3月1日亲临灵山寺降香。灵山寺众僧受宠若惊。封主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随驾入京,参议朝政,赐灵山寺“半副銮驾”,御笔题下“圣寿禅寺”四个大字。这就是朱元障第三次上灵山。后人把每年三月初一作为灵山庙会。每逢这天,前来敬香者如同潮水。后人在此塑这尊朱元璋像,纪念他三上灵山寺的故事。 如今,在朱元璋圣像背后一片湖水上,修建了一座桥(名福渡桥)长200米,宽 2.0米,整桥毛竹构造。福者富贵,桥为渡,渡可渡人。渡人即自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充分体现佛家精神和道家思想。桥中竹亭为重檐八角,上书“重八亭”三字,取明太祖朱元璋俗家小名重八之意。寓意福渡渡人,渡而得福,捷足(结竹)先登,成就大业。
灵山三奇
在我国,庙宇一般门朝正南,而灵山寺为什么是山门朝东呢?据相传,唐朝以前,寺内只有三层殿,也是山门朝南而开,后唐明皇之女人寺为尼时,地狭庙窄,朝廷扩建庙宇时,依山就势所为,就把寺门建得朝东了。寺门东开被誉为灵山三奇之一。另有二奇是蓄发修行和僧尼同诵。出家人多为光头,而灵山寺僧则不然。这是因为,北京西山临济寺十九世掸师来灵山任主持时,老僧潜心修行足不出户,头发长了也不剃,佛门称之“恨头僧”,老僧圆寂时,满头长发,故而他的徒子徒孙都有了蓄发的习惯。到了近年,寺院内提倡削发,除个别僧尼外都剃了光头,而在寺内偏殿供奉的一位灵山寺近代高僧释大慧大师的法像,可以看得出,他当时在灵山寺出家就是带发修行。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原本分开诵经,后因战乱,特别是文革的一场浩劫,唯有灵山寺幸存,故而僧尼同寺诵经。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河南信阳灵山寺的传说故事,相信大家对灵山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夏季景区优惠多多,有假期热爱大自然的小伙伴们快组团去灵山游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