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北朝1: 大山深处发现神秘洞穴,揭开一个古老民族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长城外,阴山下,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缓缓流过,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个又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从这里打马走过,留下一个个令人无限遐想的名字。
山戎、匈奴、东胡、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尘埃已然落定,留给后人的只有那一页页泛黄的史册和被历史尘封的往事。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片苍茫大地上讲起。
嘎仙洞
茫茫林海,滔滔大河。
绵延不绝的山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里是大兴安岭,中国的最北端。在这片崇山峻岭之间,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壮丽史诗。
在大兴安岭腹地的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有一处名叫“嘎仙洞”的天然洞穴。
嘎仙一词据说是鄂伦春语,但具体含义无人得知,此洞并非今人发现,早在清朝初年就被打猎的猎户发现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嘎仙洞中的一块石壁上惊现一篇汉字写成的祝文①,经考古勘察,这篇祝文就是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旧墟石室”,也就是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
《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太武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到鲜卑山祖先居住的石室祭祀并勒石立碑。《魏书》收录了这篇祝文,经与石壁上的文字对比,除了个别字句外,基本吻合②。由此证明这个洞穴就是鲜卑拓跋部的发源地,也就是《魏书》开篇提到的大鲜卑山石室。
生活在嘎仙洞里的先民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鲜卑族的祖先。
马背上的民族
鲜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个马背民族。
关于鲜卑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但基本上都认同由北方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目前主要由四种说法:
东胡说③、东夷说④、山戎说⑤、逃亡汉人说⑥
其中“东胡说”占主流地位,众多史书都持此观点。
东胡源于犬戎,秦汉时受到崛起的匈奴压制,在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各据乌桓山、鲜卑山为生,族名也由此而来⑦。
汉武帝时迁乌桓于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辽西(今辽宁义县)和辽东(今辽宁辽阳)五郡塞外。
乌桓南迁后,生活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鲜卑族趁机南下进入乌桓故地的饶乐水(今内蒙古呼伦湖)流域。之前鲜卑族生活在乌桓的北方,离中原万里之遥,故而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来往过,估计汉朝都没听过这帮野人的名字⑧。
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鲜卑追随大哥匈奴骚扰边境,这才开始进入汉朝的视野,挤上历史舞台⑨。
《魏书》详细记载了鲜卑族的起家史,虽然多有神话传说色彩,但毕竟是现存最原始的史料,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魏书》称鲜卑为黄帝后裔,咱可不是什么夷狄,也是如假包换的炎黄子孙嘛,书中一本正经地说黄帝有个孙子(没说是谁)被封到北方,国内有座大鲜卑山,后世子孙遂以鲜卑为号⑩。
我想不明白身在黄河流域的黄帝为啥狠心把孙子封到冰天雪地,万里之外的大兴安岭去?莫非有难言之隐?
黄帝究竟有没有这么个不受待见的孙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吃定黄帝了,不但认了祖宗,甚至连姓氏都源自黄帝。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序纪》
拓跋氏的先祖始均曾在尧手下为官,后来出兵打了胜仗受到奖励,分封于北地。从尧舜禹三代一直到秦汉,鲜卑拓跋都很低调,山戎强大就做山戎小弟,匈奴崛起就当匈奴打手,山戎匈奴都不是善茬,连年侵扰秦汉,鲜卑拓跋却从不掺和,颇有远见。
举族南迁
时光如梭,鲜卑拓跋部整整经历了六十七世,波澜不惊宛如死水。
直到一个名叫拓跋毛的首领即位后,这摊死水终于泛起了一丝涟漪。拓跋毛不甘心像前面67位祖先那样,他要向世界证明他来过,折腾过。
于是他率领部众出征了。
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魏书·序纪》
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开了个好头,不过拓跋毛喝完庆功酒没多久就死了,最后的“崩”字用的妙不可言。
又过了五代,到了首领拓跋推寅时,正值汉武帝击败匈奴,将乌桓南迁,推寅趁机带领族人进入乌桓故地,就在他打算继续南迁时(不走不行,东北那嘎达忒冷啊,不信你来试试),也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又过了七代,到了拓跋邻时,他也打算再次南迁,可当时他年事已高,权衡再三决定将重任交给儿子诘汾,让他带领族人继续南迁。
诘汾即位后便开始动员族人南迁,他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走出黑土地,进入匈奴故地,在阴山下住了下来,这是鲜卑拓跋的第二次南迁。
进入匈奴故地不久,诘汾传位于儿子力微。此时的拓跋部初来乍到,立足未稳,经常受到周边民族的袭扰,力微带领族人艰苦奋斗,硬是在强手如林的塞外草原上活了下来。在拓跋部历史上,力微是个举足轻重的杰出领袖,在位长达58年,为后来拓跋部称雄漠北,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建国后追尊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是为祖字辈里第一人。
就在力微即位的那一年,遥远的中原汉地发生了一件改变拓跋部命运的大事,力微的心瞬间澎湃起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该做什么了。
注释:
①见《魏书·乌洛侯传》: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岁,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②见《魏书·礼志》
③见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
④见韦昭《国语·晋语》
⑤见《史记集解》: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⑥见《史记索隐》:秦筑长城,徙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⑦见《魏书·序纪》: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⑧见《魏书·序纪》: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
⑨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二十一年)秋,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祭彤大破之。
⑩见《魏书·序纪》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