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铁镰山上的传说之王彦庄
铁镰山上的传说:王彦庄
文/王锁学
王彦庄与王彦王有这样一个传说。
南宋,金人入侵,有完颜氏族人居住镰山,在其处建村落户,起名完颜庄。后来,忽必烈灭南宋,称国号为“元”。慑于“元”威,完颜人易庄名为“王彦”,王彦庄由此得名。宋人郑樵《通志·氏族考略》记载:金时,女真姓完颜氏···汉姓为王。据此看来,传说故事似乎可信。
王彦庄包括王家、常家、雷家、任家四村,就像窪底(寺背后)包括于家、卢家、李家、龙窝一样,当时的行政区域大概就是这样划分的。至明朝,王彦庄已发展成为一大邮驿。《朝邑县志》载:“铺凡一十八所,北达合阳者五:官庄、白冢(今安仁镇)龙池、太奇、王彦庄。”
由此可知当年村庄之盛。从全村唯一幸存的《寿义祠家谱》中,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始祖,山右洪洞人也。有明洪武间,徙居朝坂之王彦庄。”始祖,王鹏举是也,因其王姓,故落户王家。后经几代繁衍生息,王家日渐繁荣昌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王彦庄的中心村落。
清同治初年,社会动乱,朝邑曾实行过军政合一的局村制,下设十四个巡警局,其中的“饮至局”就设在王彦庄,辖南北刘、西张、王彦庄、四平罗等村庄。时由本村的王润锁任总乡约,后来王香亭接任。王香亭恪尽职守,一心为民,曾受联村赠匾一副,上书“事理通达”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民国二十年(1931年)实行保甲制度,王彦庄四村分治。至此,王彦庄这个名字也就尘封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王彦王、王彦常、王彦雷、王彦任,各村都嵌以姓,区别称谓。解放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1958年12月,朝邑并入大荔县。原两宜人民公社改称大荔县两宜人民公社,时称大公社。
1959年12月,大公社将其辖区划分为六个管区,分别为两宜、双泉、范家、华原、高城、王彦王。彼时王彦王管区设在村南城门外关帝庙内,总支书记穆克明,副书记王恩定(不脱产)管区主任安继儒。
1961年5月,管区撤销。设立管区,除了地理位置优越之外,还彰显了王彦王村庄之大,人口之多,经济之繁荣。那时全村已有300多户1000余人。时代的列车驶入了新世纪。
2015年,王彦任、王彦常、王彦雷三村合并,王彦庄的名字被其重新启用。而王彦王村呢?西张与之合并,还称王彦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王彦庄经历了沧桑巨变,令人遗憾的是昔日王彦庄的中心大村——王家,却丢失了历史上的村庄名号。但愿“徙居朝坂之王彦庄”的先祖们,不会被后人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