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王锁学:镰山社火
写在前面:春节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的积累与发展形成的, 它包括于各个层面,社火就是一种,经过多少年代的演变,各个地域大同小不同, 镰山的社火有它那历史的印迹。今天回首倒也让人回味无穷。
文/王锁学
进入正月,社火就在镰山一带火了起来,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村,将年味推向了极致。
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摇摇竿,踩拐子(高跷),扭秧歌,跑旱船之外,还有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节目,倍受当地人钟爱。“常家的芯子党家的杆,再看王家摆灯山”,就是人们春节期间经常叨在嘴边的一句口头语,也是镰山一带特有的年俗。
先说常家芯子。常家是王彦常村的简称。常家芯子内容之众,数量之多,设置之奇,造型之美,在方圆是很有名气的。
芯子的表演者大多是小孩,这是因为要很多人来抬的,芯子上面的孩子,小的只有一两岁,大的也就七八岁。这些孩子被固定在莲花形或其他形状的悬体物的顶端,离地数米或数十米,有坐的,有站的,有躺的,有卧的,凌空垂悬,摇摇欲坠,甚是惊险!人们乐意让娃娃们上芯子,认为这是吉祥,是荣耀。表演时,芯子上的小孩子有玩的,有闹的,有哭的,有笑的,还有鼾鼾睡觉的,憨态十足,逗人喜爱。如潮的人流紧随其后,百看不厌。有一架叫做“秋千”的芯子,就是在铁芯子上置一横梁,两端各系秋千,各固定一个小孩。表演时,人抬上芯子前后移步,芯子上的小孩就荡起来,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再如“四马跑城”,就是在芯杆顶端安装可以转动的铁十字架,架子的四端各有一个骑马的小孩。芯子前行,旁边的人一推,骑马的小孩就相互追逐,煞是有趣!最为壮观的当数“二十四孝”芯子了。中间的粗芯子杆向上分成两杈,三杈,上下几层分成二十四个梢头,每个梢头上固定一个化妆的小孩,扮演“二十四孝中”的各种人物,王彦常村子小,孩子不够多,爷爷、奶奶还得请一些外孙、外孙女前来帮忙。
芯子队伍中少不了村里的帅男靓女,有架叫做“十不闲”的芯子,就是挑选了村里的十名俊俏妹子,漂亮媳妇来担纲表演的。芯座架上设置有线车,纺花车,织布机等器械,化妆人物有种棉、锄棉、拾棉、纺线、拐线、缠线以及结布、织布、裁剪缝衣的。她们各自表演从种到缝衣的不同动作,忙个不停,故曰“十不闲”。传承中华孝道,传承中华美德,常家的芯子遐迩闻名。
常家的芯子名不虚传,党家的杆又是怎样的呢?党家的全名是平罗党村,“猴娃顶杆”是该村闹社火期间的一大景观,一般在正月二十三日之前竖立。党家的杆历史悠久,据说在清同治年间开始立杆,民国1922年、1944年、1945年各立过一次,解放后,1953年立过一次,2000年时,又立了一次杆。
“猴娃顶杆”,是怎样的一只小猴呢?原来是一只木刻的小猴,高约六寸,腰围约三寸。这样的小木猴,要顶起千钧巨木,其工艺标准是非常严格的。料要选上乘槐木,雕刻要一丝不苟。早期是本村老艺人党珍初刻制,因他擅长雕刻线戏人头,刀功好。党珍初去世后,由其传人党苟祥雕刻。经过精雕细磨,一只顽皮可爱的小木猴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坚固保险,猴体中插一铁芯。奇怪的是,猴头上有一小凹坑。
栽杆是很神圣隆重的,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全村精壮劳力悉数出动,分成扶杆的、拉护绳的、维持秩序的若干小组,有序作业,有条不紊。杆的底座垒三个高低相同的大碌碡,中间置一小铁球,铁球上安放莲花宝座,中间镂空,再让小木猴坐在铁球上,这时候,人们才发现,猴娃头上的凹坑处也放上了一个小铁球。原来猴娃就是用这样的铁头来顶杆的。我们再来看杆,杆分四层,高约15米许。第一层竖三根粗壮的圆木,第二层三根檩木,第三层一根长椽,椽上再接一根长竹竿。竹竿顶上插一面小红旗,并且安装彩灯,每层圆木的接头处皆安放盆花。木料自下而上,由粗到细,连接处用铁卡子卡紧,用铁绳捆绑,再用木楔逼实,安全第一!
千禧龙年,人们在杆上安放龙头,杆身画的是龙身龙尾,龙身上书写着“逢盛世金猴重顶千钧柱,沐党恩玉兔再跃百丈杆”龙头两旁的竖牌上写着一副长联“玉柱擎天人神叹四面来朝八方观瞻南峙华岳称奇;金龙吐翠祥瑞盈万象更新百业勃兴壁上镰山现峥嵘。”晚上,彩灯闪烁,尽显高、悬、奇、巧的“猴娃顶杆” 更显得扑朔迷离,给人以神秘之感。“立木扶千斤”,党家的杆不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而且展现了一种负重向上、向善、向美的中华文明。
最后,说说王家的灯山。王彦王村,俗称王家。早些年,王家有东、西、南三条巷,每巷一社。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各社都要设灯山棚一座搞赛事活动,村人称为“摆赛”。
所谓灯山,就是先用木条做成三角架子,中间层层叠叠隔成许多小格子再在每个小格子上放置碳渣块,然后在炭渣块内放上小油灯。由碳渣块堆积起来的假山就像是镂空的,想什么就像什么,鬼斧神功,很有创意。元宵夜,月儿圆,点亮全部油灯,就像真的来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灯山前。
“摆赛”,不仅赛灯,还赛花馍。花馍各式各样,有“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取鲤,陆绩儿怀桔敬母,小黄香温席扇床,小杨香打虎救父等。还有“八仙过海”中挑葫芦的铁拐李,吹箫笛的吕洞宾,提花篮的蓝采和,倒骑驴的张果老。油炸果点之类的有凤凰展翅,鱼儿泛莲,姜太公钓鱼等。果点类要有鲜果,正月里没有西瓜,人们就用茄莲代替,瓤染红色,镶上黑西瓜子你别说,还真有点像。花馍、炸果,经过巧手加工,绿叶红花,分外美观。总之,一家比一家花样多,一年比一年更先进。灯山层层叠叠,花馍五彩纷呈,观赏者目不暇接,赞不绝口。这儿没有评委,谁家的观众多,谁家就“赢台”了。王家摆灯山,更多的是赛文化,赛创意,赛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镰山社火,根植于黄土地上,散发着浓郁的泥土香味,激励着村民们团结向上,一路前行。车轮滚滚,人们在努力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乡土文化,传承着这千年不息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