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墨儒两家思想,有一个相反观点
小
播
读
书
///
09/20 2020
兼相爱,交相利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兼爱》,“兼爱”分为上中下三篇,兼爱的思想是墨子和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就是崇尚无等级、无差别的爱,这其实和儒家思想主张的爱是有亲疏远近,是针锋相对的。
那墨子是如何提出这种“兼爱”的思想的呢,其实还是基于治国理念。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墨子认为,国家和社会之所以混乱,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家不“兼爱”,相互不友爱,因此就会带来社会的混乱,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墨子说,“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的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而这些都是不相爱引起的。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乱、掠夺、怨愤、仇恨,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义的人都认为它不对。
墨子还列举了小偷和强盗的例子,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人,而不爱别人的家人,所以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诸侯国和诸侯国之前也是一样,他们之所以发动战争,就是因为他们只爱自己的封地,而不爱别人的封地。墨子认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混乱,都是由于大家不相爱导致的,因此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治国理念,这在当时强调等级制度的封建社会中,其实是非常离经叛道的,当然也是非常伟大的。
///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墨子说,如果大家都爱人若爱其身,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这样天下就不好出现混乱,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了。
但是有人反对了,说“兼爱”虽然好,但是很难让所有人都做到呀,而墨子认为,这是天下的士人君子还没认识到兼爱的好处,还没有了解到其中的道理。其实兼爱推行并不难,只要有位居上位的人做好榜样就可以了。
墨子列举了三个著名的故事:
第一个: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羊皮裘,用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做的帽子。
第二个: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每天只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过了一年,朝廷之臣都面黑饥瘦。
第三个: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私下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仅近臣就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只好鸣金让他们退下。
墨子说: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他们都能做到,只是因为君主喜欢它,那么他们就能做到。而何况兼相爱、交相利,这些都是对大家有好处的,所以,只要居于上位的人这样做,其他人也会跟着效仿。
///“兼爱”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
墨子还列举了古代圣王、尧帝、舜帝和禹帝,以及周文王、周武王、商汤的例子,说明了“兼相爱和交相利”的好处。
然后,墨子又以先王的《泰誓》《禹誓》《汤说》《周诗》为例,反复论证“兼爱”是古代贤王的治国之道,以此来彻底确立“兼爱”的价值。“兼爱”是一种至高的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型社会的道德感。
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阶级划分的治理制度为主,墨子提出这样想跨越阶级之间利益差别的治国理念,显然是有点过于理想主义了,因此也没有得到各个诸侯国的采纳,但是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提出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成为了我们的基本道德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个人作恶的成本越来越高,而一个人为善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在今天的社会,虽然离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还有一些距离,但是,这样人人兼爱,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依然是我们所推崇和向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