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如何探索创新外企的痛点与变革方向
2020年8月27日,在第五届MMC医学市场年会上,葛兰素史克处方药和疫苗中国总经理齐欣带来题为“疫情之后,中国创新外企的痛点和变革方向探索”的演讲。她在大中华区的处方药和疫苗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管理经验,对中国及亚太地区医疗改革有非常深刻的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对中国医药行业未来营销走势的判断和洞见。
“后疫情”时代,中国医疗行业的新常态
中国医药行业近20年是如何走来的,尤其是疫情的暴发,我们经历了什么?
在演讲的开始,齐欣便抛出了以上问题。
“首先,第一个本质是医药行业是刚需。因为生病才会用到药,所以我们无法创造需求。第二,我们不能将产品直接给患者,必须通过医务工作者作为中间人,只有医生可以决定病人用什么药,而我们则处于这个核心圈之外,但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基于场景、时间、地点,包括病人的支付能力等,这些与患者治疗相关的因素在现在和未来都在发生变化,但核心是什么?作为患者,需要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
齐欣认为低成本高服务是整个行业的核心。“如果每个人都往这方面走,我相信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在这个行业中存在的价值,因为回到了行业的根本。”
疫情影响下,患者意识和就医习惯悄然变化,疫情加快了很多观念的改变:
过去注重治疗,生病后会即刻就医,却缺乏预防意识等。
县域周围的社区医院逐渐成为百姓的首选,而非大型医疗机构。
互联网零售迅速发展。
医疗资金紧张的影响下,医保谈判和VBP等进一步加速。如今,医保最大的障碍逐渐在新渠道支付上有了新的发展。对医药行业来说,尤其是外资企业,经历了很多挑战,这些原因是什么?
国家医疗资金是有限的,尤其在经历了紧张的公共卫生挑战后,医保资金中又多了一笔巨额支出,但是一系列收入却在减少,国家整体基金压力很大。“而我们能做的是加大加快带量采购的力度,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减少医保基金的占比,同时鼓励创新。因为创新是未来整个行业的前提,所以它不断加快了医保谈判、医保评审的周期,这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零售和互联网医院逐渐成为患者就医的补充渠道,并提供更多患者管理及服务。近几年,国家对基层县域医院的硬件投资加大。同时随着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医生学习和线上联动的便利性越来越高。
以前去大城市就医的原因是县域医生的水平有待考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他们早已和大三甲医院的医生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也让人们看到了市场的机会。
作为外企,齐欣认为行业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她围绕着VBP、零售、全渠道覆盖、数字医疗等方面例举出诸多问题(如下图)。同时她强调,“处方药进入零售市场,如何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重点也是难点。”
创新药企未来考虑变革时,应有哪些新的考量?
齐欣指出世界变化越快,越要找到根本。“我们一直说以患者为中心,实际上摒弃所有,这个行业的根本就是看病人的路是怎么走的,病人的需求是什么,以及我们的产品、优势、服务是什么?”
齐欣强调,“我们身处这个行业,是因为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帮助。”此外,一个企业的成功,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平台创新,以前的成功并不会预示着未来的成功。每家企业都在探索如何创新,实际上未来能否“走远”的关键在于:想法,魄力,速度。“其实大家的看到的问题基本相同,想法也类似,最后的竞争就在于执行的速度。”
回归核心价值,开放跨界共生
在演讲的最后,齐欣提出一个新重点——“合”。她认为在接下来行业内会有更多的融合,例如公司之间的合作、平台间的合作、跨界合作。同时她认为还会遇到医疗行业内外部的巨大变化,并以此分享了三个应对思路:
回到行业本身——“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
要竞争必须创新。
未来需要携手融合,不能仅凭单一力量。
面对新的变化,各企业纷纷尝试转型,这固然是好事,但要找准变革方向仍需不断努力探索。
来源:思齐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