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山水的写生要点
一.定心静观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坐、凝神、存想。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寻找内涵的、本质的规律和奥秘。心有成见,视而不见。所谓成见,是说你只看到表面的一些现象,就认为对它的整体以及内部规律都了解,就认为它非常简单,所以,有了成见或一般的常识性认识之后,在写生的时候就观察不深入,所以,成见和常识是写生时候的最主要的障碍。
二.凝神构思
好的作品是若不经意,但是若不经意并非是真不经意,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
三.意匠加工
意匠是艺术家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手段,也是一个艺术家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意匠是创造意境的必要的加工手段,中国艺术长于大胆剪裁,有时候几乎剪裁到零,所以中国画上经常有大量的空白,这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处理是完全一样的,即,以虚代实。
四.夸张
夸张是感情强化的表现,在感情上给人以最大的满足。具体到画面上,要密处更密,疏处更疏。强化与减弱。
五.山水画的透视
“三远”法:“自下而观其上,谓之高远”(仰视);“自前而观其后,谓之平远”(平视);“自前山而观后山,谓之深远”(俯视),深远,层层叠叠,不知其有几千万重,深处宜曲,此最难处理。
散点透视:必须打破焦点透视的局限与束缚,特别是较长的竖幅和长卷,尤其如此,在一个画幅里要有多个视点,也就是说视点是不固定的,是游走的,否则画面易散。围绕每个视点使画面内紧外松。
云遮雾挡法:为消除散点透视在画面中所产生的矛盾,可巧妙地用云雾(空白)进行调和,使画面趋于协调。
剪裁与取舍:“取近不取远,取远不取近”,一般要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中景。
门板式透视:视平线的位置要尽可能的高,前后景物透视变化不能太大,这样,可以使画面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把远处的景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具体。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在创作实践中可互相结合,灵活运用。
六.构图形式与法则:
开合:绘画上构图的“开合”“开”即外张;“合”即内敛,开合是画面中两种力的互相制约与平衡,“开”与“合”两者互为对立,互为统一。画的开合的规律,最主要是外张和内聚这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就是外扩与内敛。
外张:外张这种向外切出、展开的构图容易取得气势,张是力量的外伸,有动势,可以使画外有意。但,这种以外张为主的构图,若处理不好很容易散。
内敛:内敛这种向心力比较强的构图,四周都是虚画的,也叫画入,就是藏、内敛,敛,就是向内的力量的内涵、深化,一般为减弱四周,突出中间部分,有静感,使画内有神,就是容易集中的看主要形象,让视线集中在画的中心。中间的实与周围的虚形成了对照,这种构图,容易集中,但,也容易画的比较小气。
外张与内敛两种力量的均衡处理:如水流的旋涡的向心力与旋涡四周水面外切处理的外张力两者的均衡发展,正是两者的互相制约,才使构图能够相应的稳定下来。画面中的任何物像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而非表面的结合。能否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所在。
七.虚实
虚、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的极为重要的表现方法。主张“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虚和空白,能给观众以充分的更广阔的想象驰骋的空间。一幅画,有以虚为主,虚中见实;有以实为主,实中见虚;有虚实相间相得益彰。
八.奇正
在自然界,绝对的运动(变化),和相对的静止,这两种状态是互相对立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互相制约。这个规律反映在构图上,就形成为多样统一,变化统一。在变化统一这方面,中国画称作奇正,好的构图是“似奇而返正”,好像变化很多,但,非常统一。